徐 兵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療設備科,山東 濟南 250022)
急救設備是指醫護人員針對患者進行急救、手術等環節,所使用的醫療器材以及設備,根據急救設備的基本屬性可以分成急救診斷、急救治療、急救監護三類,急救設備的質量和性能是保證開展急救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實際使用急救設備的過程中,部分醫院未能針對該類設備采取有效的維護管理措施,導致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進而造成急救質量下降,因此醫院需要針對現階段急救設,管理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加強維護管理,加強風險控制,全面保障醫療急救質量。
急救設備的范圍較為廣泛,在特定時間內可以實施緊急救援的設備都屬于急救設備,而對于醫院急救設備而言,主要是指在搶救過程中,醫護人員搶救患者所使用的必備醫療設備,比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心臟按壓泵、氧氣瓶等。
急救醫療設備具備以下特點。第一,醫院急救設備多用于重癥患者的搶救,主要用于緊急突發場合,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應用相對較少。第二,多數情況下急救設備都處于閑置的狀態,相比于其他醫療設備使用頻率較低,這就使得部分醫護人員對于急救設備的操作方法掌握不熟練,導致在急救過程中無法快速正確使用醫療設備,影響急救效率,由于其他常規設備被應用在各個科室中,醫護人員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到,因此,相比于急救設備,常規設備的使用方式醫護人員更為熟練,同時常規設備的維護與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急救工作所涉及的醫療范圍較廣,全體醫護人員都會使用到急救設備。第四,急救醫療設備多用于中為患者的搶救工作,這也是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風險因素的主要原因,急救設備的質量和性能直接關系到重危患者的生命,而其他醫療設備則是放置在各個科室中,由特定的醫護人員使用。第五,多種急救設備容易出現污染,尤其是在閑置過程中,需要做好定期的消毒清理工作,避免在開展急救的過程中導致病患出現交叉感染[1]。
由于醫院急救設備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頻率較低,因此部分醫院以及醫護人員對于急救設備維護保養工作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設備處于長期放置狀態,可能會出現技術參數發生改變的情況,導致設備原有性能和相應技術指標下降,醫護人員在使用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急救工作,醫院中幾乎每一個科室都會配備急救設備,一些科室之間并未能建立統一的使用管理方案,導致醫院急救設備的管理工作存在較高的難度。
部分醫護人員在使用完急救醫療設備后,會忽視對設備的消毒清洗工作,如果消毒工作落實不到位,可能導致在急救過程中患者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
通過對醫院急救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情況來看,一些醫院都未能針對急救醫療設備進行定期的檢定工作,出現各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醫院管理者未能重視急救醫療設備的計量檢定工作。其次,一些中小型醫院受條件限制無法自主開展檢測工作。最后,部分醫護管理人員缺乏對計量檢定工作的正確認知,如果未能定期針對急救設備有效落實計量檢定工作,可能會導致在急救過程中設備所產生的數據缺乏準確性,影響醫護人員的治療決策[2]。
目前,在部分醫院的醫療設備維護保養方面,相關技術還有待提高,在設備檢測方式和維修工具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醫院管理者對于醫療設備維護環節未能進行較大的投入,因此使得設備維修工作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同時,部分醫院醫療設備維修人員,綜合能力還有待提高,只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是無法應對復雜的機械故障,進而無法實現對急救醫療設備開展維護管理工作,一些醫院更加注重醫護人才的引進,對于設備方面的技術人員重視程度不足,對人員的管理,缺少科學管理措施,這就使得急救設備的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較差,對于維護工作缺少責任意識,嚴重影響了醫療急救設備的使用管理。
通常情況下醫院都需要針對急救設備的使用流程,操作方法組織相關的培訓,但是部分醫院培訓不到位的情況,部分醫護人員未能正確掌握急救醫療設備的操作方式,導致在急救過程中無法正常使用急救設備,同時,醫療設備更新速度較快,多數醫院都在不斷更新、引進新型醫療設備,由于醫護人員日常工作較為繁重,很難抽出時間進行急救設備的自我學習,這就導致醫護人員為能熟練掌握急救醫療設備的操作技能,部分設備可能因為人為操作不當出現故障[3]。
第一,醫院管理者需要組建急救設備維護管理團隊,針對現階段醫院中所有的急救設備進行登記,登記內容包括急救醫療設備的種類、數量、所屬科室、使用狀態、維護次數以及操作方法[4]。
第二,對急救醫療設備的各項資料進行歸檔,包括設備的采購證明、合同、售后服務協議以及操作說明書等,進而保障急救醫療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尋求售后服務。
第三,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對消毒清洗工作的具體流程提出明確規范,要求相關醫護人員在使用完畢之后立即開展清洗消毒工作,所有的急救設備都需要進行消毒,所使用的消毒器材需要保證及時更換,尤其是針對具有交叉感染風險的急救醫療設備,比如呼吸機等需要重點建立科學的消毒規范,并要求各科室負責消毒工作的有效落實。
第四,建立急救醫療設備維護保養制度,積極開展精細化管理模式,對急救醫療設備的使用維護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保養,以此保障急救醫療設備的正常運轉,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及時記錄設備的使用情況,部分醫療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存在運行異常卻能正常工作的情況,此時維護管理人員就需要根據急救醫療設使用性能對設備的異常運行情況進行記錄,為之后的維修保養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第五,在開展急救醫療設備使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將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于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進行掛鉤,設備管理人員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負責設備的檢查工作,并記錄維護日志,一旦出現設備故障的情況,則需要立即反饋給專業的設備維修部門,也可以尋求生產廠家的售后服務。
醫院急救設備的消毒工作直接關系到急救工作開展的質量,醫院需要再消毒制度的基礎上嚴格落實相關工作,要求在各個科室內部,由科室負責人統一管理,要求所有醫護人員必須針對使用完的急救設備進行仔細的清理消毒工作。以心電圖機的消毒工作為例,醫護人員需要再正式消毒之前保證著裝整齊、同時對自身進行清理消毒,佩戴清潔手套等相關設備,關閉心電圖機的電源,可以使用75%的乙醇紗布對儀器的主機和導線進行清潔,再用干紗布擦干,對于機械設備的導線端口和電極可以使用已經稀釋的中性洗滌液進行清洗,如果發現醫療設備的電極附近出現變色,則需要使用研磨器進行研磨,電極處于變色狀態下,可能會由于導電性不足,無法得到準確的檢測結果,在完成對設備的消毒之后,需要針對所使用的設備進行整理,消毒人員需要記錄消毒時間,并在消毒記錄上進行簽名[5]。同時,在消毒過程中,需要保證心電圖機會受到外力的沖擊和碰撞,注意防磁、防潮、防震,避免儀器設備受到陽光直曬,在選擇清洗溶劑時,盡量避免使用工業乙醇、苯劑等,并建立心電圖機的消毒檔案,統一記錄在急救設備的管理系統中。
醫院需要針對急救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制定定期計量檢定制度,可以由醫院內部的職能科室負責,定期安排相關專業人員對急救設備進行計量檢定,以此保證急救醫療設備可以在性能優良、功能完備的狀態下運行,相關檢定證書需要統一錄入到設備檔案中,并將合格證明放置在設備儀器上,一旦發現醫療設備存在檢定不合格情況,需要立即組織相關對設備進行故障處理,并在維修期間禁止使用,只有完成維修工作,計量檢定合格之后才可以再次投入使用。
醫院不僅需要重視專業的醫護人員的培養,同時需要加強醫療急救設備維護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醫院需要在招聘環節選擇工作能力較強、具備較高職業素質的技術人員參與到設備的維護管理工作中。其次,加強維護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監督,為管理人員提供技術學習和經驗積累的信息化平臺,可以利用考核制度將急救設備的維護管理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工作完成優異的管理人員可以適當進行獎勵,以此來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保障醫療設備維護管理工作落實到位[6]。
到醫院引進新型急救醫療設備之后,可以要求設備廠家對醫療設備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進行培訓,重點針對醫療設備維護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及各科室的主要負責人,在完成對主要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之后,再由這部分人員將具體的設備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傳達給全體醫護人員,同時,醫院需要針對急救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定期開展討論培訓工作,結合現階段急救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總結,并帶領醫護人員認真解讀急救醫療設備使用的管理制度,進而減少醫護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失誤,降低急救醫療設備的故障概率,全面提升急救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醫院急救醫療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類型有以下幾種。第一,物理風險。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電機、機械性損傷等問題,同時,如果醫療設備長期未能得到維護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的安全風險,嚴重威脅醫護人員與患者的生命安全。第二,技術風險。急救醫療設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性能下降等,同時設備老化也會影響到醫護人員的正常判斷,由于參數誤差可能出現診斷失誤的情況。第三,臨床風險。由于醫護人員的操作失誤可能會導致設備的性能出現影響,使用壽命下降[7]。
醫院需要定期組建風險評估小組,針對醫院內部所有急救設備的使用情況和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并重點分析出現風險的具體原因,可以根據風險的大小以及風險所造成的影響制定風險等級,針對每一個風險等級進行管理方案的制定,并對已經出現的風險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其他急救醫療設備是否存在相同的問題,并對現階段醫院中所使用的各種急救醫療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其技術指標是否存在下降的問題,以便可以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措施。
在對急救設備的使用風險進行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風險分析評估的結果,進一步完善設備的使用管理制度以及風險控制方案,結合實際應用中出現過的設備問題,根據風險等級以及風險所造成的影響設置優先級,管理方案的制定上需要重點突出設備管理的輕重緩急,對于風險等級較高,存在較為嚴重安全風險的急救設備需要立即采取維護措施,并適當提升維護管理的投入,而針對風險較小、不會對急救產生較大影響的急救設備則可以降低維護的優先級,同時需要根據急救設備的使用壽命以及注意事項合理規劃使用管理制度[8]。
總而言之,醫院急救設備主要被應用在重危患者的急救中,設備的質量和性能以及醫療人員的操作方法都直接影響到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因此醫院管理人員需要充分意識到醫院急救設備維護管理的重要意義,結合現階段使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完善的使用維護制度,并針對急救設備嚴格落實消毒、計量檢定工作,同時提高醫護人員的操作意識,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避免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因人為操作措施產生的故障,同時針對設備使用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分析,做好風險管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