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凌俊
下文中筆者在介紹德國音樂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選取了德國北萊茵的科隆音樂學院和中國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的音樂教師培訓方式作為案例進行對比,并針對我國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訓方式的不足之處展開思考。
在德國,美育被定義為培養能感知并理解身邊美的事物及現象,樂在其中的同時具有評論和更改藝術品能力的人。而美育的主要手段則是通過藝術熏陶,其中就包含通過音樂教育來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另外特別注重由康德提出,席勒繼承的“審美無功利”的觀點[1],音樂教育不是政治教育的工具,良好的審美狀態是自由無束縛的境界。而這種理念集中表現在阿多諾的“以音樂藝術為中心”的音樂課程。該音樂教育還使學校音樂教育功能區別于娛樂性音樂消費,成為了相對純粹的審美教育。接著維努斯認為學習音樂的最終目的是學會怎樣與音樂打交道,即在日常生活中對好的音樂作品進行甄別的能力,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后繼的音樂教育。
筆者在中德音樂師資培訓上,希望從培養場所、年限、課程設置、考核制度等方面進行對比。并聯系我國實際提出相應的改良措施。
首先德國的音教專業會根據不同方向,劃分學校進行培訓。中小學音樂教師主要由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中音教系培養,而高中音樂教師則由專業音樂院校培訓[2]。由此可以看出,德國音樂教師培訓的針對性更強。相較之下,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或是高中音樂教師也都是由這三類學校進行培養,可并未清楚劃分,例如綜合院校音教系所培養的教師能夠在高中任職,而專業音樂院校培養的教師也能在中小學任教。培養方向的不明確勢必導致培養過程的模糊性,使師資質量受到影響。除此之外,中國專業音樂學院的音教系也還存在過分強調技能的問題,用表演專業要求培養音樂教師,容易顧此失彼,使得教師最需要的教學相關技能得不到發展。
德國小學和中學的師資培訓學制分別為三年和四年。第一次國家考試在結束第一階段學習后進行,考試周期為八到十個月。接著迎來為期兩年的在校實習。德國的實習是融入當地的學校,深入到每一堂音樂課中去,以實踐為主進行音樂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得到磨練,并通過經驗豐富教師的傳授和自身課堂的積累,才具備第二次國家考試的資格。
從表象上看德國的實習期僅在量上增長了時間,而其實質是增加了更多體驗教學的機會。教師能在實習期運用班級管理及課堂教學等理論,檢驗其成效,并進行合理高效地組織,做到“心中有數”。
總的來說,在德國如果音樂教師培訓進展的一切順利,培養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至少需要六年的時間,而一個合格的中學音樂教師則至少需要七年的時間。如臧婉在她文章中提到德國音樂教師不僅需要良好的音樂基礎,還得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考取高等院校[3]。以德國培訓中學教師的比例進行分析,這七年中四年為技能學習和培訓,兩年為校內實習,一年為考核或考試。時間分布合理,實習和考試是在學校培訓制度之外的。
再對比揚州大學音樂學院中音樂學(師范)本科畢業生的培養來說,中小學教師的學制為四年,其中六個學期為專業內容的學習,一個學期為校外實習,一個學期的時間為畢業論文寫作。其中校外實習主要以現場學習經驗豐富的教師講課為主,親身參與課堂實踐相對較少。如果按實際參與課堂實踐的時間計算可能不足十次。通過該方式培養的教師,對于一兩節示范課尚能完成。可在長時間的教學中遇到復雜的課堂情況就顯得難以招架,甚至產生不當的處理方式。另外該實踐與考試是包含在學校培訓制度之內的。實習作為學分較高的項目,包含在培養計劃之內,課程考試分布于每學期期末。
撇開技能培訓和考試的時間,單從實習的時長分配來說,“揚大”為代表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是有所欠缺的,實習教師還未充分適應課堂環境,學會基本的應對,便草草結束了實習期。這樣淺嘗輒止的實踐極易造成的后果為:實習教師一旦被聘用任教,規模較大學校一般會重新經過培訓,而規模較小學校可能就直接開始日常教學,效果較差。
以德國初級音樂教育師資培訓課程為例,其專業科目有主專業樂器、教育學、聲樂、視唱練耳等,除了本國語言——德語和數學(德國人認為音樂源自數學的學習),都是從音樂技能、音樂理論和教學出發進行學習[4]。細細看來這些內容無不切中音樂技能和教學上的要害,是音樂教師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以合唱指導為例,合唱活動是學校音樂活動中經常舉辦的。而教師需要掌握相關的技能,則涉及到聲樂、視唱練耳、舞臺表演、學校常用樂器演奏、和聲等學科的綜合學習。這些課程像是一張成體系的知識網絡支撐起教師。以科隆音樂學院對初高中教師培養方案為例,其中分為四類,分別為研討課、小組課、專業個別課和集體大課等形式。集體課仍然采用較為傳統的教師講授方式,小組課會集體對樂理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而研討課則通過專題形式,教授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點評,課程形式豐富,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采用靈活方式的同時也保證了實際效用。
對照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師資培養計劃,這里參考揚州大學2018版音教人才培養方案,其專業課程主要有復調基礎、基本樂理、曲式與作品分析等。單從專業課程設置部分來看,專業課程科目眾多,但大都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該課程的銜接性和系統性并不明顯,其實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程度較為局限。另外其他通修課程,例如大學英語基礎課程、軍事理論、大學計算機及程序設計Ⅲ等足足有十門,與專業課的相關性并不大,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我們更需提高針對性。如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建議可以免修,因為作為音樂教師考慮,如不兼任歷史教師,一般難以觸及。
相對中國的教學方式,德國學校并不要求教師使用固定教材,而是把重心放在自身的研究課題和所持的觀點上。所以教師更多地通過給學生推薦書籍,和他們討論心得體會的方式進行授課[5]。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及時把握學術前沿的知識。再談到中國的音樂教學,不論是教學大綱還是教材幾乎都是一成不變的。學生也對陳舊的曲目表現得并不積極,如果教師也不鉆研教材進行內容的拓展,那教學效果必然不佳。
德國在教師培訓上,更多開展技能實訓的課程,由學生主導講課,教師引導進行討論。學生作為主角,而教師真正成為了引路人。學生在交流中開拓思維,教師也得到學生的啟發,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再比對中國,實踐類課程也并不少,例如田野采風,舞臺表演基礎等課程,可培養方式仍以課堂理論的教授為主,替行實踐之名。學生和教師的思考量較少,課堂對話不足。從效果上考慮不僅達不成實踐的目的,還容易造成所謂的“走過場”,進一步導致形式主義下獨立思維的缺失。所以我們更該呼吁開設真正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課程。讓師生更積極地追根溯源,開拓創新。
德國的考核制度是國家考試委員會設定的,每年兩次。首先主專業樂器的考察曲目長度需要在40分鐘上下,副專業樂器曲目長度同樣需要在30分鐘左右。
同時,采用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式,筆試在4小時內,口試設置在30分鐘,內容范圍音樂學和音樂教育學都考察,相對全面。考生不僅需要對技能有較好的把握,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自如地展示,從多個方面反饋。
中國的畢業考核則主要通過論文和畢業演出的方式進行,成績優異者會舉辦獨奏音樂會,并無特別嚴格的筆試和口試,副專業樂器的考核有所涉及,主專業樂器的考試要求相對較低。而我國音樂教育還存在的問題為:由于藝術教育注重發掘個體潛在的藝術能力,但同專業的教學和考核方式趨同也限制了學生能力的挖掘和發揮,造成了個性教育的缺失。
在內容上,德國音樂師范的入學考試,除了兩門樂器演奏外,還要求流行音樂作品的考察。學校從考試要求著手推動著教師及學生去接觸現代化的作品,與本時代的音樂作品接軌。而中國音樂師范入學考試以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為例,大部分并不要求當代的作品。其導致的結果為,教師與學生都對現代作品一知半解。具體到聲樂考核上,考生所演唱的仍是多年前的曲目,如《紅旗飄飄》等。暫且不論演唱效果如何,老歌新唱當然也能融入新時代的內涵。可現代歌曲發展的趨勢或是新唱法,如民美結合,師生可能都不太了解。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我們更該緊跟潮流,而非踏步不前。
上文關于中德教師的師資培訓筆者從以上六方面的對比展開思考,下文主要論述了可以進行改革的方面和具體措施,希望能從實效上使我國音樂教師的培養有所提高。
筆者認為中國的音樂師資培訓在實習方面,可加強與地方中小學的聯絡,開展定向培養計劃,此處指時間的大幅度延長,讓音樂教師在其中教學實踐至少一年的時間,以聆聽并逐步參與課堂的方式,做到知識和實踐并重,豐富教學經驗來促進自身成長。同時高校與中小學間的互動可以增進交流,高校教師與學生能接觸到一線教師教學上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經驗。從而加深教師對中小學實際音樂教學的理解。音樂教學不該放置在高高的象牙塔中,而應該從象牙塔中走出來,走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筆者認為中國在音樂師資培訓的課程設置上,可適當刪減一些關聯性小的通修課如大學計算機程序設計。即臧婉文中所提到的避免學生單純為學分而選課,結果造成他們沒有足夠時間提高自身實際教學中所需要的技能。而以計算機音樂錄制、計算機打譜練習、PPT制作訓練等更契合專業特點、實戰性更強的課程來取代,課程設置上也應考慮銜接性和體系化,一定課程數量固然需要保證,可筆者認為通過合理的知識網絡來培養新生代音樂教師會更高效。值得肯定的一點是中國由易到難的縱向課程設置較為完善。可適當補充橫向的課程設置讓理論課和實踐課可以同步進行,給予學生一定的結合空間。
針對德國的音樂學校,由于在職前培訓方面做得十分到位,音樂教師質量普遍較高。在德國獲得教師資格的音樂教師。上任后作為國家公務員,享受國家公務員的待遇。而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質量參差不齊,著名音樂學院畢業的教師都更愿意在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定居,而四五線城市的中小學音樂科目仍然大量存在著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的狀況,這導致了偏遠地區的音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市的學生很難接觸到優質的音樂教育。啟發我國是否也應加強地方音樂教師的待遇,讓優秀的音樂師資愿意留在基層。
教師從學校畢業后,忙碌的工作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學習。他們主要通過遠程在線培訓班來提高自身水平。例如在線柯達伊培訓班的開設,其初衷是為了讓初學者對柯達伊教學法的基本思想、理念、手段和內容有初步認識,提升個人音樂能力和教學能力。由北京音樂家協會柯達伊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網絡授課。課程共六次,通過在線視頻,由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進行授課。通過線上視頻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在職教師能接受到線下可能不具備的優質培訓同時,也能適應其時間碎片化的特點,較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水平。這類通過網絡傳播的微課,應由學校組織廣泛開展起來,強化音樂師資水平。
總 結
本文的目標旨在學習德國高質量的音樂師資培訓的基礎上,對中國的音樂師范培養方式進行改良,而此過程需要廣大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敢于打破陳規,學生要勇于發問,除了思考教學內容,更要思考教學方式。吸取他國優質的教育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國情,使我國音樂教育大步走向世界強國的行列。
注釋:
[1]謝嘉欣,楊燕宜,孫 海.德國學校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5.
[2]趙 婷.德國音樂教育發展情況分析與借鑒[J].北方音樂,2019(21):251—252.
[3]臧 婉.從國外視角下探析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教育發展潛力[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0):226—227.
[4]李坦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7.
[5]代百生.中德當代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教師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