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晴 周修嵐 潘弟 冉煉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迅速,但同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面臨風險,因此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風險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利用半結構化訪談和問卷調查法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進行辨識,采用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方法對風險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是多因素疊加造成的。這表明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亟待控制。最后,從投資風險預警、供應鏈計劃決策、標準化減損、監管共享方面構建相應的機制。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它對于落實農村發展新理念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然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極大制約了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問題研究,意義重大。
課題組于2021年7月~2021年11月,對廣州、青島、長沙、鄭州、成都、南寧等地農產品冷鏈進行抽樣調查。這6個地點分別代表著東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冷鏈發展不同層次與水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調研采取分層抽樣方式,抽取分布于上述6地108家農產品冷鏈企業作為調研對象。本次調研總共分發問卷1040份,收回問卷1040份,其中有效問卷980份,有效率達94.2%。
1.1 風險識別。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出現的風險,調查小組主要采取2種風險識別方法:(1)半結構化訪談(2)問卷調查法。調查小組在使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時,明確訪談的目的,從每個抽樣調查樣本區選擇物流企業投資人、冷鏈物流企業員工、物流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冷鏈物流行業專家、顧客等利益相關方中選擇被訪談者12人作為訪談對象,準備好訪談提綱。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獲取被訪談者對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出現風險的看法。調查小組在利用問卷調查法時,通過給被調查者發放問卷,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問卷信息,填寫完畢后立即收回問卷。根據上述2種風險識別方法,調查小組歸納出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存在如下風險:
1.1 .1資金投入風險。與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水平相比,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空間廣闊,能夠吸引大量國內外關注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的投資者。但是,農產品冷鏈物流具有不同于傳統常溫物流的特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具有專用性強、投資規模巨大、運營成本高昂、維護難度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1],加之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分散性、市場需求變化和價格波動,導致沉淀成本、機會成本增加,最終增加物流系統的總費用。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信息技術要求極高,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統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2],信息成本極高。高投資伴隨著高風險,一旦資金投入出現問題,就會落入投資陷阱,導致風險產生。
1.1 .2計劃不周風險。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由于上下游節點企業之間缺乏周到的計劃方案,致使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鮮活農產品供應中,不僅缺乏中長期計劃,更缺乏管理全面專業化,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計劃整合,并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存在嚴重的發展失衡現象。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缺乏長遠計劃影響供應鏈的資源整合與行業發展。
1.1 .3貨損貨差風險。目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雖然不斷完善,路網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依然比較薄弱,特別是連接農產品生產地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布局更為薄弱。我國冷鏈物流設施、設備比較陳舊,運輸過程損耗大。農村道路交通、網絡通信等設施、設備不完善是制約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冷藏車輛難以到達生產終端,大部分農產品小批量自行運出,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更加容易造成農產品損壞,損耗成本高。
1.1 .4監管不當風險。農產品冷鏈物流監管機制不完善,是造成農產品流通風險的重要因素。市場信用管理機制、產地終端供應商與電商失信懲戒監管機制和市場質量管理機制不健全,相應的監督與懲戒機制缺失,導致農產品在冷鏈物流全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3]。比如一些供應商為了獲得較高的售價,在包裝上面弄虛作假,把不符合相關品質要求的農產品標記為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卻無法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勢必影響了用戶消費體驗感與滿意度,導致企業信用危機與風險。這嚴重擾亂了農產品流通市場秩序,損害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2 風險分析。在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進行分析時,調查小組采用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活動各個階段進行結構分解,其次運用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這種方法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活動各個階段工作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分析[4],找出風險誘發因素,然后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嚴重度、發生度及難檢度的定量分析,找出各階段風險控制的依據,最后提出相應風險控制建議,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風險分析
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中出現的風險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方法與措施[5]。
2.1 損失控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控制的階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導致損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為了減少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損失。由于農產品的時效性,這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各個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雖然國內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應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全過程各個環節的組織協調性,延長生鮮農產品的保質期,保證農產品品質。應在冷鏈物流的不斷發展中,堅持完善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機制[6],嚴格制定農產品入市標準,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信用機制,規范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輸,防控低質量、不安全農產品流入冷鏈物流市場。
2.2 風險轉移。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風險轉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商業保險。農產品冷鏈供應鏈涉及諸多節點企業,為了防范與規避風險,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可以通過簽訂合同形式,將部分或全部風險轉移給供應鏈上一個或多個其他參與者。此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也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方式轉移風險。
2.3 有計劃自我保險。農產品冷鏈物流有計劃自我保險是指在可能的損失發生前,通過做出各種資金安排來確保損失出現后能及時獲得資金以補償損失。農產品冷鏈物流有計劃自我保險也稱為風險自保,即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事先預留一筆風險金或者隨著生產經營的進行,供應鏈上節點企業有計劃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農產品冷鏈物流有計劃自我保險主要通過建立風險預留基金的方式來實現。
3.1 投資風險預警機制。農產品冷鏈物流投資風險的預警工作不僅涉及物流行業、冷鏈物流企業、政府,而且涉及審計、財政、統計、信息等多個機構。投資主體應設置本組織內部專門的風險預警機構,審計機構可以作為投資風控主體,投資前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識別。信息、統計機構負責數據的收集、整理與統計工作,及時與財政和審計機構共享投資相關信息。通過詳細的風險分析,編制報告,然后提交給審計和財政機構,由財政機構負責提出風險防控的具體方案,審計機構要保持跟蹤和反饋。此外,財政和審計機構還要有應對風險升級的預案和措施。
3.2 供應鏈計劃決策機制。農產品供應鏈包括農資的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和銷售5個環節。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由農產品生產者、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商以及消費者組成,其中批發市場處于核心地位。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上參與者眾多,涉及產前、產中、加工、運輸、銷售和最終到達消費者的各個環節。由于農產品冷鏈供應鏈上的多個環節主體功能差異,且農產品要求時效性高,因而農產品冷鏈供應鏈各環節必須具有高度組織協調性。這就需要健全農產品供應鏈計劃決策機制,以期保障供應鏈成員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保持農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最終時效。
3.3 標準化減損機制。針對農產品易逝易腐壞特點,應加強標準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工作。可以采取提升物流運輸組織的管理水平、壓縮流程程序等方式,減少農產品在冷鏈運輸中的損耗。建立全面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處理運輸期間地域性與周期性問題。采用完善冷鏈基礎設備設施條件的方式,以應對由季節性因素與地域性因素誘發的產品易變質問題。在冷鏈物流運作期間,技術人員應持續完善供應鏈體系,采取高效信息系統對貨源組織中的物流環節進行遠程監管與指揮,及時處理物流運送期間可能存在的調度障礙等問題。
3.4 監管共享機制。國家應當成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監管機構,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監管平臺。完善冷鏈物流各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中轉等流通環節的質量檢驗和監測能力,提高政府監管機構的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節點企業合作和組織協調能力,充分發揮冷鏈物流行業組織和行業協會在政府與物流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大政府對鮮活農副產品市場準入等方面的監管力度,提升政府和行業監管水準,使農產品冷鏈物流處于國家、行業和社會公眾的多重監督之下。此外,要構建農產品冷鏈供應鏈自律機制,農戶、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冷鏈物流企業遵守自律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