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肖 珊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13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指出,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1],而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在課程教學,其中,課程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國發〔2020〕30號)文件中指出,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加大課程過程性考核,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不難看出,結合課程性質,設計可觀察與測量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在課程教學設計中融入過程性考核評價,以考促學,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通過過程性評價及時反饋教學中的不足,對促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專業教學目標達成具有重要意義。
形成性評價為美國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提出,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從而提高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2]。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對學習活動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并形成反饋,根據反饋優化與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形成性評價融入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評價所反饋的信息對教學設計、手段等加以改進,提高教學效率,還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效果反饋。
形成性評價的評價主體有教師、學習者、同學,開展形成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將形成性評價分為確認學習的目標、診斷學習者的現狀、優化改進教學活動達到學習目標三個階段,具體細化為五個步驟:第一,清楚學習目標與達成標準;第二,針對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課堂任務、課堂提問與討論,留有學習證據;第三,提供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反饋;第四,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學習;第五,激發學習者主動學習[3]。
形成性評價將理論與具體課程結合起來,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郭茜等在2003年研究了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中教學與測試[4]。除此之外,在其他課程也得到廣泛應用。2013年,范曉江等研究了形成性評價在內科護理學的應用[5],2014年,羅珊等研究了形成性評價在電工學課程的應用[6],2020年,董嘉佳研究了在雨課堂平臺上實踐電路原理課程的形成性價[7],上述課程通過采用形成性考核評價,教師得到及時教學反饋,改進教學策略,學生能力、學習興趣與學習策略得到提升,結合信息化教學平臺的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群的專業核心課程,為理實一體教學課程,傳授專業群學生在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的專業知識、培養核心技能及綜合素養[8]。而目前采用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考核評價環節少,評價著重于期末實操與理論考試,無法對學生的素養進行評價,也不能客觀、全面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教師在教學中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學反饋,無法優化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常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班級人數為40~50人左右,課堂人數偏多,給開展形成性評價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以課堂實操為例,教師要在課堂上對所有學生的實操進行指導與評價,課時與教學安排上都不允許[7]。學習通平臺等信息技術平臺,具有高效、便捷、內容豐富、更新及時等優勢,為人數較多的班級開展形成性評價提供了技術與平臺支撐。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課程為在線開放課程,已建設有完備的線上教學資源,能有效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與評價。
本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50%)與終結性評價(50%)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采用積分制,得分來源于課程教學設計中的評價分數。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制定課程目標為掌握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的基本知識,具有使用相關儀器設備對汽車底盤進行診斷與維修的能力。根據課程性質與特色,對課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實踐和理論交替開展,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設計,將教學內容劃分為汽車傳動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行駛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轉向系統構造與檢修、汽車制動系統構造與檢修等教學模塊。每一個教學模塊根據其教學內容與特點細化教學目標,并融入課程思政目標。本文以汽車行駛系統構造與檢修模塊為例,為了便于使用不同評價方式與評價工具開展形成性評價,將該模塊的教學目標優化為易于觀察與測量,如表1所示。其中,知識目標為能描述系統與部件的功用、類型、結構、工作原理、故障現象與診斷方案,技能目標為能操作相應設備完成系統與部件的檢測與維修,素質目標為能踐行認同專業、熱愛勞動、工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及擔當意識等。

表1 汽車行駛系統構造與檢修模塊的教學目標
結合學習通平臺開展課堂教學,采用混合式教學,線上學習基礎知識與討論典型故障案例,線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任務驅動式學習,包括識別故障現象、制定檢測方案、開展檢測維修、維修檢驗評價等4個教學環節。
課程考核評價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全過程,多元評價主體與多樣評價方式融入課程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特點有機融入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價方式包括習題測試、課堂提問等集中式形成性評價,主題討論、小組討論、小組完成任務等開放式形成性評價。本文以車輪與輪胎構造與檢修教學任務為例,制定課程形成性評價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車輪與輪胎構造與檢修教學任務多元評價主體與多樣評價方式
通過開展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將過程考核的壓力變成了學習的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課堂參與度;同時,學生也可以清楚了解到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及與同學的差距,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組討論與合作完成任務中,開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能有效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等綜合素養。同時,教師能及時清晰地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的開展需占用較多課堂時間,宜采用混合式教學,在線上學習功用、結構、類型及工作原理等基礎知識,在線下學習故障診斷與檢測維修等綜合知識,并需要在課前與課后付出更多的時間,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要求。
為有效達到教學目標,采用形成性評價時,除采用混合式教學外,還應將課程內容項目化重構、教學目標課程思政化。
高職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課程采用終結性評價,不能及時有效地評價學生的技能與素養、學習狀態與學習習慣,教師也無法及時得到教學反饋與改進教學策略。采用形成性評價,結合學習通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課程思政目標,并將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重構,采用任務驅動式學習,開展混合式教學,在教學任務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進行多元主體與多樣方式評價,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優化教學策略,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