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鑫 吳俊芳
我國西南某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監測現狀研究
鄧永鑫 吳俊芳
(貴州大學 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等,對我國西南地區某省高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監測現狀進行分析,發現部分高校體質健康監測存在“只測評、不干預”流于形式、人財物投入不足、上報數據造假且反饋不及時、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度等現象,沒有起到督促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作用。建議: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制度,并落實國家和省級的相關政策法規;及時反饋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結果,并開展相應的健康促進行動;引進第三方監測制度,增強高校體質健康監測力度;樹立正確的體質健康觀,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體質健康;監測現狀;高等院校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事關民族復興和億萬家庭的福祉。青少年階段是學生的心理健康、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等發展的敏感時期,因而開展高校大學生健康促進行動尤為重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指出了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方向,構建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管理平臺刻不容緩。我國2002年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自2007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每兩年組織一次對各地實施《標準》情況的檢查,并公布檢查結果;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陸續出臺有關強化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的政策文件,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視[1]。但是,有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連續30年持續下降。另外,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其在10余年的體育課上并未掌握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動作要領。為深入了解我國高校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監測現狀,本文以我國西南地區某省的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高校體質健康監測模式等,提出改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效果的建議。
以我國西南地區某省文科類、理科類和師范類等3種高校類型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1.2.1專家訪談法
對該省高校負責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專家和體育教師進行訪談和交流,收集與體質健康監測相關的信息。
1.2.2問卷調查法
基于文獻閱讀分別從學生參加體測的動機、了解體質健康監測的渠道、認知體測內容、參與體測的態度和體測后健康行為等方面設計調查問卷,并邀請該省高校體育專業領域的4名專家對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和修改。
于2021年10-11月以方便抽樣方式選取在該省的文科類、理科類和師范類等3種高校類型的大一到大四每個年級學生360人,共1440人,男女生人數意義,各720人大學生。在開展體質健康測試的過程中現場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回收問卷1440份,其中有效問卷1440份,有效率為100%。
采用常規統計方法和多元統計分析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1.1政府層面監測現狀
在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的指導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育廳體衛藝處具體負責各級各類學校的《標準》實施。該省曾發生落實《標準》職責不明確和推諉等現象[2]。《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教體藝〔2006〕5號)文件明確指出“校長是學生體質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但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體育部門并未明確其各自職責,從而導致學生體質健康責任主體過于單一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違規無法追責定責等問題。《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學生體質健康連續三年下降的學校和地區在教育工作評估和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但是目前“一票否決”的要求并未得到真正落實。該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模式與其他省市一樣,由高校垂直上報教育部的學生體質健康網。由于該省下轄的各市縣還未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系統,因而全省只能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網和省級抽測復核等方式才能具體了解該省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該省的抽測復核制度是每5年開展一次學生體質調研和每2年進行一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同時每次抽測的覆蓋面小,且抽測比例不到1.5%。由于間隔時間較長,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實施情況和測試數據上報的真實性無法辨別,因而高校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平臺,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公平性也備受質疑,同時還錯失了督查督導和問責的最佳時期,這也是高校學生體質狀況連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的協同聯動,其中政府在體質健康監測中扮演重要角色且處于核心地位。該省自2018年成立省體質健康監測中心以后,其體質健康監測監察不到位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觀。
2.1.2學校層面監測現狀
《標準》需執行主體認真貫徹落實,只有執行主體對《標準》的有效實施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執行主體在實際操作時往往基于自身原因并沒有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進行落實,從而使政策要求與執行之間產生偏差(見表1)。

表1 該省高校體質健康監測執行情況
由表1可知,有80.7%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對《標準》的內容進行宣傳,有83.2%的學生表示學校未給健康干預措施。通過訪談發現,有的高校未建立體質健康測試的數據庫和監測管理平臺,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封閉管理,學生不能查詢體測成績及評價結果,導致相關教師和學生在后期沒有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讓體質健康監測流于形式;部分高校為了提高優良率和及格率,將部分測試數據“優化”后上報系統,造成數據信度蒙受質疑,這與體質健康監測的初衷相背離[4];有的高校對于體質健康測試“重結果,輕過程”,對《標準》的執行止于上報;有的高校未對測試者進行身份核驗,且測試現場存在代測、替測等作弊現象。由于《標準》規定測試成績與學校考核、學生評優及畢業升學等掛鉤,因而體質健康測試與高校和學生存在利益關系。有的高校對學生的一些不規范測試行為采取默認態度,或對學生的免測申請未經審核即通過,從而使學生利用規則逃避體質健康測試。
2.1.3學生層面監測現狀
由表2可知,有10.2%的學生對《標準》毫無認知;有62.6%的學生表示學校執行《標準》但并未真正落實把體測成績作為學生的評優和畢業等條件;盡管學生基本認可執行《標準》的重要性,但有35.4%的學生表示并未增加其體育鍛煉的時間;有51.3%的學生認為體質健康測試是其本學年的最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這也反映出該省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有19.2%的學生表示參加體質健康測試只是為了完成測試任務,說明這部分學生的測試態度不夠端正。以上問題的調查結果反映出該省大學生對《標準》的認識不夠深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學生了解自我體質水平的一種方式,而基于自身體質狀況開展相應的健康促進行動才是體質健康測試的目的。該省高校學生體測結果表明,學生體質健康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肥胖率和超重檢出率等呈上升趨勢;部分大學生存在體育健康意識薄弱和運動技能水平低下等。部分大學生的日常飲食作息不規律以及沉迷電子游戲等導致其體質水平下降。

表2 該省學生對《標準》的認知情況
2.2.1“只測評,不干預”,體質健康監測流于形式
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指出:體質健康監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5]。而在《標準》的執行過程中,各高校把體質健康測試及其數據上報等作為整個監測工作的重心[6]。如此就出現為測試而測試、“流于形式,止于上報”、重視測試結果而輕視測試過程、對測試數據未進行分析和利用等情況。部分高校因未搭建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庫,導致學生不能第一時間查詢其測試成績和評價情況,無法全面了解自身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而意識不到體育鍛煉對體質健康的重要性[7]。部分高校未將體質健康的測試情況與評優、畢業等考核掛鉤,或即使掛鉤也未真正執行等,偏離了體質健康監測的初衷。
2.2.2體質健康監測投入不足
體質健康監測投入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等[8]。在人力投入方面,該省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成立了省級體質健康監測中心。該中心負責全省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監測管理,每5年開展一次大規模的體質健康抽測。為了確保按時完成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及其數據的上傳,各高校均成立了校級體質健康監測中心,負責本校學生體測相關的事務。另外,教育部曾明確要求,體質健康監測由校長牽頭,校內各部門要相互協作。但是,多數高校的體測工作基本落在體育部和學校醫務室等部門。還有部分高校雖然成立了體質健康監測中心但未能履行其工作職責。在財力投入方面,教育部從中央財政和國家體育總局彩票公益金等撥出部分經費用于體質健康測試調研、數據收集和編寫白皮書等。該省高校為了確保完成全校性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任務,還每年提供人均1-30元不等的經費投入。這些體測經費主要用于購置體測設備和支付體測工作人員勞動報酬等。顯然,財力投入多少主要與學校重視程度和財力狀況等有關。其中有部分高校把體測經費挪作他用,導致體質健康測試無法正常開展。在物力投入方面,體質健康測試的主要購買體測設備和相應的軟件系統等。為了高效完成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并準確獲取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這些體測設備和軟件系統等可把人為因素導致的問題降到最低,從而保障高校能高質量地完成測試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并未購買相關的體測設備和軟件系統,而是占用體育課的時間來完成每年一次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極少數高校的體測人員直接在辦公室“完成”全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工作。
2.2.3測試數據與上報數據的真實性備受質疑
高校體質健康測試過程存在“重測試、輕監督”等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領導對體質健康測試工作缺乏監管,體測工作人員只追求效率而不重視數據質量。因體質健康測試過程缺乏督查、對學生身份缺乏核實而出現代測、替測等現象;部分學生測試身高和體重等項目時不脫鞋或踮腳等;部分學生測試仰臥起坐時未抱頭或使用雙手協助用力;部分學生測試坐位體前屈時膝關節彎曲等;還有部分學生出現多次重復測試等現象。以上問題均會導致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另外,高校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必須經過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才能上傳至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系統,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如連續三年體質健康測試結果是否達到85%以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已經納入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等。這成為部分高校上報虛假數據的動機,部分高校因測試結果不理想或未達到地方政府的數據上報要求等,存在優化測試數據后再進行上報的情況;有的高校未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或更改體質健康測試結果,或在辦公室編造數據等。雖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國家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地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2.4評價反饋不及時,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度
該省大部分高校未建立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庫,有的高校建立了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庫但采取封閉式管理,缺乏監督與追溯的監測平臺,導致測試數據評價與反饋的滯后,使高校學生錯失體質健康測試后續干預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最佳時機,造成《標準》實施工作流于形式,進而導致學生體質水平連年下降[9-10]。由表3可知,有78.4%的學生不能第一時間了解到自己體質健康測試的成績和等級情況;有86.3%的學生不會針對自身體質水平開展相應的健康促進措施。因此,高校需及時發布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真正落實《標準》規定的“測試成績達到優良者方可以參加評優評獎”等相關政策,并搭建體質健康測試宣傳平臺,促使學生端正體測態度。

表3 該省高校執行《標準》情況
2.3.1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制度
《標準》規定,各地教育局、體育局要對本地學校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情況進行檢查,定期開展抽查工作和及時反饋測試數據。但是,該省高校把體質健康監測的重心放在體測任務的完成和數據的上報上,缺乏后續的干預環節。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要審核上報測試數據,若數據達不到要求則不允許上報。基于此,部分高校會在測試過程中弄虛作假,并對上傳數據進行優化。為避免這一情況,當地政府必須加大監督力度,加強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監管,加大抽查復核的覆蓋面,督促學生端正體質健康測試態度,確保測試數據的信度和效度等。
2.3.2及時反饋體質健康測試結果
我國高校反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的方式都是以體測成績報告單為依據,而反饋的信息也是簡單羅列各項目測試的成績和等級,因未能及時反饋給學生而缺乏實效性。高校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改變以往反饋對象單一的情況,從學生擴展到學生的任課教師以及其父母或監護人[11]等,并且對不同的反饋對象給予不同的反饋內容,如針對家長的反饋內容需包括測試指標的介紹,使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體質水平,并積極與學校攜手共同提升學生的體質。二是豐富反饋的內容并及時給予獎勵。除了測試成績之外還應反饋學生可能的患病風險預警,從而引起學生及其家長的更多關注。反饋信息要注重圖文并茂和對比度并給出標注,使測試報告簡單明了。針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等設立一系列的獎勵機制。比如,學生獎勵方面,體測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榮譽證書,體測成績良好和優秀的學生則頒發紀念徽章、手環或帽子等;教師獎勵方面,對認真負責測試的教師可頒發“體測優秀工作人員”證書或給予補助課時量等;學校獎勵方面,可頒發“體測先進示范單位”證書等。
2.3.3引進第三方監測制度
制度的作用在于規范和約束。鑒于我國體質健康測試的第三方監測制度還不完善,其應有的監督和約束作用還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因而第三方監測需要在政府、社會和市場中尋求一個平衡點[12]。首先,省教育主管部門要從政策的頂層設計出發明確其與第三方監測機構之間的委托關系,并規范雙方的權力和義務;其次,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對第三方監測機構進行監管,同時只允許符合要求的機構開展體質健康監測工作,并給予其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從而提升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再次,政府主管部門應搭建有助于第三方監測機構和高校之間以及學生、家長開展合作交流的多元一體的監測平臺;最后,政府部門通過監測平臺可對體質健康監測進行間接管理,并行使抽查復測、公開測試信息、監督各校體測開展情況、識別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和開展健康促進行為等主要職能。第三方監測機構需不斷優化其管理制度,發現問題并及時修正,以達到其外部監督的良好作用。
2.3.4樹立正確的體質健康觀
目前,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存在如此現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因此,正確的體質健康觀念導向是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關鍵。為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僅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更要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青年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其體質健康狀況是衡量國家未來發展水平和高度的重要指標,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高校應把體育放在與其他學科同等的地位,培養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磨煉意志和享受體育”的思想。體育教師應上學生喜歡和感興趣的體育課,并使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打破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局面。學生家長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等。如此,學生才能樹立正確的體質健康觀。
西南地區某省高校體質健康監測的制度和模式雖已建成,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起步時間晚和評價指標不建全等問題。另外,由于學生體測的監測過程缺乏監督,使一些體質測試活動快速但不高效;部分高校由于其監測投入力度不足而導致測試設備在質量和數量上存在較大差異,以及監測人員的配備不足;部分高校在測試過程中對學生的測試動作不加以糾正,同時默認一些代測和替測的行為,以及存在測試數據的優化行為等,導致學生測試數據和上報數據的真實性備受質疑;部分高校未建立體質健康數據庫,導致學生無法查閱體測成績;部分高校既不及時反饋學生的體測情況,也未針對測試情況開展健康促進行動等。
基于西南地區某省高校體質健康監測活動存在的問題,建議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制度,加強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督查工作;積極落實《標準》對體育作為學校評估“一票否決”的督導作用,嚴格執行把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與學位證畢業證以及升學評獎評優等掛鉤的規定,促使體質健康實現“以測帶練,以測促練”的效果;依托西南地區某省的大數據戰略優勢構建省級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管理平臺,形成政府、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加大抽測復核的范圍和力度,并實行測試數據由國家和省級的系統進行直報的雙上報模式;高校每年向社會公布學生體質健康的狀況,并保證測試數據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同時開展多維度可監督的學生健康促進計劃,充分發揮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的預警反饋功能等。
[1]余衛平,賴錦松.青少年體質監測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2):64-67.
[2]鄭小鳳,張朋,劉新民.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質測試政策演進及政策完善研究[J].體育科學,2017,37(10):13-20.
[3]徐滎,諶俊斐,徐焰,等.廣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20(8):106-110.
[4]武東海.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9):22-27.
[5]張朋,阿英嘎,李寶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的實務與反思[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1):19-22.
[6]賴錦松,余衛平.青少年體質監測管理評價結果的運用機制[J].山東體育科技,2017,39(1):31-34.
[7]王夢.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0(7):54-59.
[8]賴錦松.我國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4):162-168.
[9]徐焰.基于學校體育教育視野下的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8,39(5):71-76.
[10]徐滎,蒲畢文,徐焰.廣東省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調查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6,37(5):80-83.
[11]陳華衛,竇麗,侍崇艷.中美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與后續干預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10):1443-1448.
[12]吳宗喜.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改進措施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6):810-813.
[13]夏成前,葛彬,吳德州,等.大學生力量與耐力素質現狀及測試標準改良策略研究:基于2007—2018年江蘇大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的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11):46-51+87.
On the Monitoring Status of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ne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DENG Yongxin, et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貴州省教育規劃課題“貴州省大學生體質測試和數據上報的監測現狀與評價體系研究”(2021B1 72)和貴州大學文科研究一般項目“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研究——以貴州大學為例”(GDYB2021004)。
鄧永鑫(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吳俊芳(1977—-),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和體育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