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才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城鄉關系問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識。城鄉差距是世界各國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問題。作為兩種不同的區域形態,農村和城鎮兩者之間辯證統一于現代化進程之中,且日益趨于城鄉融合發展之勢。
現代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但在其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城鄉差距擴大、農業人口外流、農民增收困難、農村生態破壞、農村治理混亂等系列問題。自20 世紀50 年代開始,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鄉村凋敝現象,日本開始實施鄉村振興運動,通過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各方面進行了系統性改革,探索出一條符合日本農業農村發展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集中體現為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現代化進程[1]。
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鄉村振興重點在于振興農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本質上是其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產業的發展水平。現代化的產業絕非是單一產業結構,而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相較于工業生產力而言,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狀況雖然低,但其地位和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必需資源。而工業以及服務業則為農業發展提供市場空間[2]。現代化并非意味著農業消失,而是向現代農業升級。所以,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鎮與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村之間并非相互代替的排斥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依存關系。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在于振興農業,更進一步則是城鄉之間的產業融合。
現代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在人口數量上表現為農村人口減少、城鎮人口增加,即城鎮化率越來越高。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農業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這往往會造成農業從業人口急劇減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并定居生活。因此,農業人口的降低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便農村人口的數量不會無限減少,但農村人口結構和質量的顯著降低,成為世界各國在現代化發展中普遍存在農村凋敝現象的重要原因。包括人口數量、結構、質量在內的人口因素是現代化的基本條件。鄉村振興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力量,最終還是依靠人才振興。當然,鄉村振興并非要求大量勞動力,特別是人才從城鎮返回農村,而是實現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即城鄉人口融合[3]。
文化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內容,為社會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力量凝聚和智力支持。傳統文化是農村社會的內生基因和獨特優勢,構成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面貌。傳統文化來源于農業生產生活的實踐以及實踐的經驗總結,并成為現代城市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石,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農村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家園。
從溯源角度看,城鄉間的文化是共生的。傳統文化面臨向現代文化轉型的問題,主要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剔除腐朽落后文化,發展與現代化相適應的先進文化。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就是振興農村傳統特色文化,并在與城市文化融合中進一步推動現代化轉型,滋養城市文化,激活鄉村振興的社會基因,推動傳統農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融合發展。城鄉文化的融合促進城鄉社會的融合,為鄉村振興奠定社會基礎[4]。
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基本上是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掠奪為代價,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這在城鄉之間表現為城市的污染向農村大量轉移。在傳統發展理念影響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為追求工業經濟增長,無視農村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嚴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生態污染事件,對區域內人的身體健康、居住環境以及農業漁業等產業帶來巨大威脅。隨著科學發展理念被日益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自然環境在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認識到城鄉之間的生態共同體關系。生態環境是農村發展的優勢所在。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既是農村發展的綠色資源,也是城市發展的綠色屏障[5]。
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大量流動,農村人口的數量、結構和質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必然造成農村人口的稀疏和分化,對農村治理帶來了重大挑戰。農村治理的主體是人、載體是組織、目標是善治。將原子化的農村人口重新組織起來,從事農村生產和生活,是促進農業產業化、治理組織化的必然要求。城鄉融合發展決定了在組織體系設置上要打破傳統城鄉之間的二元分離狀態,特別是推動農村組織體系的現代化,保障鄉村振興[6]。當然,在農村治理組織體系的重構中,也要充分利用傳統農村治理的內在機制,挖掘傳統農村治理的組織元素。在傳統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條件下,集體協作和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日本通過持續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強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居住條件,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為開發利用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提供基礎條件。
其次,自1979 年開始,日本根據農村各地特色和優勢資源,實施“一村一品”運動,即挖掘和開發本地特色農業產品,給予科技、人才、教育、融資和銷售等全方位扶持,將其培育成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產品。
再次,2010 年起,日本開始施行《六次產業化及地產地銷法》,以法律形式推動農業6 次產業化(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聚焦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保障特色農業生產、銷售和再投資的本地化,實現農業效益、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倍增長[7]。
首先,日本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1958 年,日本施行《偏遠地區教育振興法》,立法保障政府財政對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在全國各縣設立農業院校,加強對農業勞動力的技術培訓和教育管理。
其次,日本制定頒布農村發展人才政策,資助獎勵農業管理、科研和技術人才;專設下一代人力資源投資基金和農業經營基礎強化基金等,對農業農村青年人才給予補貼;專項實施婦女和老人資助行動,開發適宜婦女和老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術、工具和產品。
再次,日本通過改善農村生活和生產環境,營造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比如,1970 年實施的《過疏法》等,依法保障加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建設。
首先,日本對各地農村民俗文化進行統計認證,專設機構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認證工作,特別是重點資助“絕技”“絕藝”的老藝人,并將傳統技藝錄制成電子作品,以便保存、傳承傳統技藝。
其次,日本立足島國文化的特點,實施保護、宣傳和開發農村“和食文化”的七大專項計劃,向世界輸出傳播“和食文化”,將其打造成代表日本農業文化的特色品牌。
再次,1990 年后,日本實施“家鄉一億日元創生計劃”,主要采取以資助本地居民根據自身特色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方法,在各村投資建設博物館、工藝館、民俗館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
最后,日本定期舉辦農村傳統特色文化活動,既宣傳推廣農村文化特色產品,也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從而提升農村文化的經濟效益[8]。
首先,自1950 年開始,日本政府針對嚴重的農村生態污染問題,先后實施《水質保護法》《工業排水規制法》《農藥取締法》《禽畜糞便處理法》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農村生態污染問題,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進行系統性治理。
其次,20 世紀90 年代,日本專設環境保全型農業部門,負責施行《促進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法》,主要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補貼優惠,建立健全嚴格的農產品檢測指標體系,積極倡導農戶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環境保全型農業。
再次,21 世紀以來,日本先后修訂頒布《土地改良法》《田園環境整備基本計劃要領》等法律和規劃,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基于環境保護理念實施田園環境整備計劃。
首先,1950 年前后,日本政府頒布《地方自治法》《町村合并促進法》等法律,先后3 次推行大規模市町村合并運動,將其調整為規模適中的基層自治單元。
其次,為將原子化的農村人口組織化,日本利用農村傳統的組織方式,建立健全由農民自愿加入的農協組織,為農民提供農業貸款、市場信息、代銷產品以及社區治理等綜合性服務,以組織化的方式參與農業生產、銷售、物流等市場經濟,同時也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組織單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2001 年政府機構改革時,日本農林水產省整合成立鄉村振興局,下設農村政策部、總務課和整備部,并在地方設立鄉村振興科,建立鄉村振興聯席會議機制,統籌規劃協調各地鄉村振興工作。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統計,相較于2010 年,2018 年日本農業6 次產業的參與經營主體數量、年銷售總額及戶均銷售額依次增長5.4%、41.3%、34.3%,具體到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直銷店、農家民宿和農家餐館數量依次增長4.3%、12.0%、52.6%、47.5%。這些數據的增加顯然不是依靠農村居民的消費,而是主要來自城鎮居民的消費,體現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融合[9]。鄉村振興,發展農村經濟是基礎,其中農村產業是支柱。通過拓展農村產業的多重功能,提升農村產業在城鄉經濟融合中的特色和優勢,進而促進城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城鄉產業融合有利于增強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提升農村產業的經濟效益,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經濟基礎。
日本鄉村振興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勞動力人口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但并未從根本上逆轉農業人口數量下降及老齡化嚴重的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16 年日本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4.0%,且農業人口平均年齡高達60.9 歲。與此同時,日本農業存在大量的土地由非農戶持有,造成土地撂荒的嚴重問題。如2015 年日本荒蕪農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3%,棄耕農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4%,這使農業耕地本就緊張的日本,農產品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
鄉村振興需要調節城鄉之間勞動力特別是人才的自由流動方向,以改善農村人口的結構和質量。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交通和通訊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對城市人口具有一定吸引力,有利于人口在城鄉之間的流動。
日本鄉村文化振興著重于開發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農村傳統特色文化是實現城鄉文化融合,提升農村文化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以農村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為起點,拓展保護農村民俗文化、打造“和食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特色產業等方面,既取得了文化傳承效益,也產生了文化經濟效益,有利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可持續發展。開發農村特色文化資源,也是加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有利于實現農村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
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基本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生態環境顯然不像城鄉、行政等具有明確的區域劃分,而是一個城鄉區域共同體。城市污染物向農村排放,污染和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則會通過農產品、空氣、河流等將污染返回城市。因此,城鄉之間的依存關系在生態環境方面更為凸顯。日本在治理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上通過完善的法律體系,依法治理污染、依法保護生態,并通過法律法規強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原則。綠色生態是鄉村振興的底色和優勢。生態振興是構建城鄉綠色共同體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傳統農業國家或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會面臨農村人口的組織化問題。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基本是以家戶為單元進行的,即便有一定范圍內的勞動協作,也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市場競爭的組織需要。同時,現代化治理也要求對農村人口按照一定規模組織起來,從事公共管理和服務。日本在經過多輪的町村合并基礎上,通過建立健全覆蓋所有農戶的農業協同組織,把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個體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現代化治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組織化的有序參與,這依賴于適度的治理規模和健全的組織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形式,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
經過70 余年的發展,日本鄉村振興運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現代化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大米等關鍵性農產品保持高度自給,農業勞動力數量保持基本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中國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在振興鄉村方面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