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芹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堅持我國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積極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專業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具有較高社會化、規?;涂萍蓟潭鹊默F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江蘇省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業經濟,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提出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奮斗目標。近年來,江蘇省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擺到突出位置,積極推動農村各項生產要素的適度高效聚集,在新型農業主體的培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世紀以來,江蘇省經濟增長步入快車道,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費者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的特征,其中農產品消費升級的趨勢更加顯著。在急劇變化的農業生產外部環境中,面對傳統經營方式粗放和缺乏活力的弊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精細性和適應性,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應運而生并乘勢發展。由于域內各地區的資源條件、發展基礎不同,因此,江蘇省農業管理部門鼓勵省內不同地區、不同產業根據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多種發展路徑,采用最適合的經營模式。目前,江蘇省各地在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涌現出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及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
2013 年起,江蘇省陸續出臺了鼓勵要素集聚,促進省內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激勵和扶持下,江蘇省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欲望愈發強烈,紛紛抓住機會乘勢而上,各類主體數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17 年,江蘇省農業農經部門新認定的家庭農場有1.02 萬家,總數達4.42 萬家;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8.95 萬家,農戶入社比達78.4%;累計培育縣級以上龍頭企業7 465 家,相比于2007 年增加了4 851 家。經過3 年的發展,2020 年底,江蘇省家庭農場已達17.5 萬家,經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的農民合作社8.3 萬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97 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0 家。
從地區分布看,雖然各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都較為重視,但由于經濟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差異,蘇北地區農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較強的主體地位,新型農業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合作社的數量優勢更為明顯。從經營內容看,糧食是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主要的經營項目,占比達到50%;其次為蔬果,占30%。具體而言,家庭農場多從事糧食種植,合作社、龍頭企業偏重于多樣化經營,合作社經營較多的有糧食、蔬果、農產品加工、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龍頭企業經營主要集中于農產品加工、瓜果蔬菜、園藝花卉和農旅觀光等。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環境下,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認識到唯有發展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只有通過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經營規模、科技水平、社會化服務、產品質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不斷增強經濟實力。2017 年底江蘇省累計創建國家示范社496 家、省級示范社1 650 家,其中,國家示范社總數位居全國第二。江蘇省國家級龍頭企業60 家,總數位居全國第二。2020 年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 290 家,農民合作社國家示范社408家,省級示范社1 374 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97 家,不少經營主體通過注冊商標樹立品牌,獲得綠色和有機認證[2]。
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2019 年,江蘇省GDP 排名全國第二,糧食總產量排名全國第七,以1.07%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5.6%的糧食產量,現代農業建設處于國內第一方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化和科技化水平偏低,市場信息掌握不充分,產品供給往往和市場需求相脫節,導致生產效率較低。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農業組織形式,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實行專業化生產、規?;ㄔO、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和貿工農等一體化經營體系,從而提升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江蘇省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培育優勢和特色產業方面取得的成果尤其顯著,啟東四青作物、高郵鴨、沭陽花木、無錫水蜜桃、蘇州陽澄湖大閘蟹等特色產業蜚聲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化生產經營和營銷,大力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上述產業的繁榮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3]。
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向科技要生產力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借助現代營銷手段宣傳品牌,大大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量價齊升帶動了江蘇省的農業產值,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2019 年江蘇省實現農業總產值3 828.60 億元,比上年增長93.58 億元。糧食單產459.1 kg/667 m2,比上年增加13.5 kg/667 m2,增長3.0%。全年糧食總產量3 706.2 萬t,比上年增產45.9 萬t,增長1.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科技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6%,農業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69.1%。
近年來,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0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 198 元,比上年增加6.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19∶1,比上年縮小0.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立足農村,在助力脫貧攻堅、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來說,通過高質高價、延伸加工等,提升了農業經營活動的綜合效益,增加了成員家庭經營收入。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家庭農場除了能獲得租金收益外,還可以通過為農業經營主體打工按月獲得勞動報酬,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合作社提倡成員以多種形式出資,通過年終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顯著增加農民收入。數據表明,2020 年底江蘇省農民合作社8 萬多家,農戶入社比重達77.1%,合作社直接帶動農戶600 多萬戶,帶動農民增收近400 億元[4]。
江蘇省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省的重要任務。其中,最根本的是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江蘇省農村特別是蘇北農村發展仍面臨要素凈流出的困境,農村精英回鄉、城市資源下鄉、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向鄉村流動面臨較大障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將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轉變為農業工人,使其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吸引更多要素從城市流向農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規?;N養殖可以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綜合經營效益。江蘇省農地規?;洜I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規模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15%,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占比33%。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江蘇省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面積絕大多數在66.7 hm2以內,其中3.3~6.7 hm2的占31%,6.7~20 hm2的占36%,20~66.7 hm2的占30%。與之相比,上海市規?;洜I的耕地面積占全部實際耕種面積的79.9%。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占比26.4%。山東省近年來也持續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為259.4 萬hm2,占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的42.3%。
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對農戶產生帶動和外溢效應,但在實際中帶動規模和范圍較小。由于新型主體競爭力整體不強,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特別是部分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的能力不高。目前,江蘇省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戶僅占總農戶的30%,農產品加工率40%,其中深加工僅20%;農民合作社的產業化鏈條不夠完整,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就經營效益而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比較好,合作社經濟效益一般。從經營項目上看,糧食種植項目效益雖然不高,但有所收益。經營經濟類作物除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效益較好外,其他不少主體都處于收入無法彌補成本的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經營成本較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承租租金較高,個別農戶非理性強行要價,迫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價流轉土地,從而增加了經營成本,阻礙了后期發展。部分經營主體固定資產投資較高,每年需承擔折舊費用較高;還有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利息較重。
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參與農業經營過程中,借發展現代農業之名,利用國家相關政策,爭取或套取國家項目扶持資金,一旦項目資金或補貼到手,便不再關心生產經營活動。相當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后卻沒有實際運作活動,給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活動具有規?;?、集約化、機械化等特點,必須獲得一定規模的連片土地,才能使生產力效能實現最大化。隨著江蘇省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建設新增土地需求持續增長,土地資源的稀缺矛盾愈發突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用地尤為珍貴。
近年來,國家取消農業稅收、出臺支農補貼等惠農政策,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收益,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養殖積極性,導致不少農民不愿轉出土地。農村地區還存在土地產權不清晰等問題,加之農民的惜地意識,部分農民寧可拋荒土地也不愿將土地交給他人。另外,相當一部分土地流轉過程不規范,土地流出方在合同期限未滿時單方面毀約現象屢見不鮮,不利于經營主體的持續發展,挫傷了經營主體的經營積極性。因此,難以獲得集中連片、相對長期穩定的流轉土地,成為制約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主要障礙。
相關調查顯示,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經營資金短缺問題,特別是一些處于創始階段的家庭農場,創辦人自有資金有限,依靠原始積累速度較慢,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不少農業龍頭企業處于加大投入力度的擴張階段,面臨擴大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購買引進先進的農產品深加工大型機械設備等問題,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經常遇到困局。農業生產活動受自然因素環境影響較大,產品價格易大起大落,未來收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不高。另外,金融機構在開展相關貸款業務過程中,根據安全性和審慎性原則,一般需要被授信方提供抵押品,但在實踐中土地承包使用權、農機器械等主要資產不能充當抵押品,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資金來源受限和持續巨額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嚴重制約了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常面臨人才儲備不足的困境,尤其是缺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能營銷并愿意全心全意獻身于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復合型人才。當前,江蘇省農村地區除了少數回鄉創業的創客和畢業大學生外,許多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家庭農場主、廣大合作社社員、種養大戶等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生產技能不足等問題,對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素質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缺乏經營管理技術和專業市場分析能力,阻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基本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運營管理較為規范,但數量眾多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普遍存在管理機制未理順、內部管理亟待規范等問題。許多家庭農場實行家族化運作,經營過程中未制定運營規章制度,機構設置、職責劃分不明確,經營決策不科學,存在“一言堂”的現象。多數農民合作組織章程不規范,組織結構不合理,不能嚴格執行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另外,管理者與會員之間的權責沒有清晰的界定,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成員內部之間聯結較為松散。
相關部門需從長遠角度科學規劃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政策。一是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廣泛宣傳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政策法規、典型經驗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二是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精準管理,動態掌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運營情況,及時淘汰產能落后的不合格經營主體,建立優勝劣汰機制。三是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補貼和政策支持力度,給予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多政策和補貼傾斜,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化水平。四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水利設施和氣象服務系統建設的力度,改造升級農村公路和網絡建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線上線下營銷提供保障。五是加快完善農村各項保障制度,使農民免除養老的后顧之憂,降低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為土地流轉提供支持。
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能力差異較大。相關研究表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最強,合作社其次,家庭農場再次。所以,管理部門可以考慮重點扶持農民合作社,在農村加工建設項目中,優先安排涉及合作社的項目建設,鼓勵其擴大投資規模和范圍,提高建設補助標準。同時,支持農民合作社利用網絡交易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國內國外的多渠道營銷,提高地方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帶動整個地區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充分整合協同組織的優勢,形成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化運營機制,構建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讓周邊農戶充分享受延伸產業鏈帶來的輻射紅利。
從人才培育和引進等方面解決農業人才不足問題。一是通過充分展示新農村的最新發展成果,改變社會對農村的傳統落后看法,樹立“農業是前景光明產業”的新認識,鼓勵引導畢業大學生、農業技術人員返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人才庫,鼓勵大中專畢業生、職業農民等創辦或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工作,探索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人才支撐。積極發揮政府橋梁紐帶作用,以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為基地,組織農業科技專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骨干人才進行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
各級政府應群策群力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一是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領域。利用財政資金的示范效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內部挖掘潛力,鼓勵全體成員參與經營創業,通過合作制、股份制等現代組織形式,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扶貧基金入股和技術入股等方式展開合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東”,緩解籌資壓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