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永
(靈丘縣東河南鎮人民政府,山西 大同 034406)
靈丘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處于山西省大同市東南角,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寒冷期長,雨熱同季,季風強盛,年平均日照為2 928.4 h,年平均氣溫7 ℃,≥10 ℃積溫2 887.3 ℃,無霜期為145 d,年平均降水量433.3 mm。靈丘縣下轄3 鎮8 鄉,全縣土地總面積27.32 萬hm2,其中耕地面積3.53 萬hm2。靈丘縣常住人口為244 428 人,其中城鎮人口為83 209 人、鄉村人口為161 219 人,城鎮化率達到34.04%。
靈丘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但生態優良適合發展有機農業。近年來,靈丘縣根據“辦一個合作社、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民”的工作思路,通過宣傳引導、跟蹤幫扶等措施,強化指導服務,注重示范帶動,因社施策、循序漸進,大力促進合作社發展,不斷增強合作社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靈丘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目前,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99 戶,數量居大同市第一位,在推動靈丘縣農畜產品走出山西、走向全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逐漸下沉到鄉村,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也需要與時俱進,與互聯網相結合,以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被提出并廣泛應用,可將“互聯網+”理解為“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這種相加是深度融合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改進優化傳統產業生產發展模式。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互聯網+”行動是國家戰略。2015 年3 月5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 年7 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了關于創業創新和現代農業等在內的11 項重點行動。2016 年原農業部等8 部門聯合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該方案重點強調了以運用互聯網推進涉農信息綜合服務。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和生產經營的新型主體,能夠有效抵御市場風險,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設備,達到促進農業增產增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F代農業科技的高速發展,帶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建立適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完善科技成果激勵機制;2022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該規劃強調了“到2025 年實現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入新階段的目標”,這些文件精神都體現了科技農業發展的重要性[1]。
“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本質是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農民合作社運營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即是運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和優化傳統的農民合作社模式,填補傳統農民合作社工作的空白領域,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職能價值和組織貢獻。“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源消耗,促進了農業科技研發和技術研發,推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工作更加科學化、精準化。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就進入了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分析美國216 萬多家農場互聯網應用情況可知,農戶可以在農業交易平臺進行農業信息收集、財務管理、物資采購和農產品銷售等相關業務,其農業交易平臺可連通農業部門、農業校院和農業企業,把服務業務分為采購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和服務合作社,在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上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農戶通過聯網的探測終端獲得土地的實時數據,把實時數據輸入互聯網云端進行分析并給出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相應對策。除此之外,在電子商務網站中農業領域的網站占比約為5%,使得購買過程更加便捷,便于購買者、消費者選購和比質比價。
例如,日本農業協同工會在農協信息網站上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及農戶的各項服務,以便于日本農戶了解價格和數量的準確走勢,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相應的生產計劃;農戶也可以通過高精度探測終端獲得實時氣象數據和農作物生產數據,根據實時數據情況進行精細化施肥。
我國“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包括“政府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業科技信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高?;蚩蒲袡C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科研院校、農業推廣部門及造農非企業的合作來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了一定的創新和機遇。生產環節的創新和機遇體現在通過終端探測系統實時監測各項生產指標數據,及時反饋生產種植期間的情況,在農產品過程中通過張貼二維碼錄入產品詳細來進行產品溯源;管理環節的創新和機遇體現在電商服務平臺開發的APP 及軟件能夠實現便捷管理社員的股份、財務和農產品交易;銷售環節的創新和機遇體現在依靠第三方平臺進行自主供求信息發布,委托銷售農產品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主開店等。融資環節的創新和機遇體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網上眾籌來完成融資,在產品獲利后通過股份或實物的形式回報眾籌者[2]。
靈丘縣在2021 年4 月發布的《靈丘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實施方案》中強調,合作社發展要“堅持規范與創新并舉,實現標準化生產、制度化管理、規范化運行、規?;l展、信息化輔助、全面化提升”,其中“信息化輔助”是指利用互聯網,為農民合作社發展服務。近年來,靈丘縣大力發展數字鄉村,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大數據產業基地,引進秦淮數據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60 億元。同時,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培育中聯心傳大數據產業項目,拓展數據呼叫、數字標注等業務。
二是培育壯大數字商務體系。自2017 年8 月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以來,加快推動“1 個中心6 大體系”(“1 個中心”即電商公共服務中心,“6大體系”即農村電商服務網絡體系、農村物流體系、農產品上行營銷體系、農產品品牌建設體系、電商人才培訓體系、精準扶貧體系)建設,建成縣級物流倉儲配送中心1 個,設立村級快遞物流接收網點149 個,完成5 條農村物流整合,快遞包裹基本實現24 h 內送達到村,為“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基礎,為加快大同市發展“六新”產業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部分農村存在網絡普及率較低的問題。截至2020 年,農村仍有一部分行政村沒有通寬帶,還有一部分行政村寬帶接入能力不足4 Mb/s,其中包含大量建檔立卡貧困村,相比較于城市,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較低,不到30%的農戶擁有電腦。
此外,由于這些未普及互聯網的行政村地理位置偏遠且用戶極其分散,導致建設成本極大,這兩方面因素使得“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到了較大限制。
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農村總人口37.2%,文盲和半文盲在農村就業人口中占比35.9%。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質低兩方面因素直接導致農民的信息化素質不高,在學習和掌握計算機、傳感器、條形碼等互聯網設備及技術方面水平不高。社員的思想意識較為封閉,對網絡信息這種新生事物嗅覺遲鈍且抱有不信任態度,短時間內很難實現信息化全覆蓋?,F在農村農業生產中主要依靠生產經驗,且由于社員整體素質不高、缺乏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導致“互聯網+”技術無法進行大面積的推廣使用[3]。
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的實現需要引進大量的互聯網設備,引進大量的互聯網設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短缺嚴重地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短缺主要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戶自身投入不足,在農戶保障自身生活水平的情況下空閑資金過少。
二是農戶由于小農意識看不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前景而縮減了投資份額。
三是法人治理機構不完善增加了商業銀行的風險,由于財務和社務管理水平落后,外部投資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真實的運營能力無法進行較為精準的估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條件無法滿足商業金融機構借貸的標準,很難從商業銀行成功貸款。
四是民間融資高成本和不規范阻礙了資金的籌集?,F階段的民間金融主要包括農民間的互助性無息、有息或高息的民間借貸,占據主要比例的是有息或高息的民間借貸。由于其逐利性和農業生產高風險性,普遍農戶無法承擔,民間金融組織為中介的融資和眾籌需要農產品具有特色、功能以及質量,并且要達到一定的要求。這種資金眾籌模式在資金使用和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會面對來自投資者方面的諸多壓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營業性質不等同于企業和公益事業,其需要以國家財政作為依托,以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合作,在2006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52 條中強調:其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的稅收優惠。但對“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統一而標準的政策性支撐和指導,導致各個地區“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良莠不齊,扶持“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和機制仍不完善,國家和政府應進一步在財政、稅收、設備及信息支持等方面對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并制定一定的政策來保證其順利實施[4]。
“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基礎在于硬件建設,加強硬件建設就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只有基礎設施搭建完成后才能不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要在建檔立卡貧困村等未覆蓋互聯網的地區加快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增加4G 網絡基站建設,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降低農村網絡資費標準,最大程度推廣“互聯網+”技術進村。政府應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以區域性農業技術服務作為發展導向,聯合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農業院校專家,針對農業及農產品使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進行在線云推廣。通過鼓勵電商平臺企業開發農村市場的模式,擴大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范圍,依據各地農產品特色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產銷對接。此外,通過聯合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企業、物流公司物流配送鏈條來實現農產品生產營銷的多渠道通暢程度。
“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長效發展離不來高素質人員的維護運營,可以通過外招和內訓兩個方面強化合作社人員素質。
外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用激勵機制招聘農技推廣專業人才,通過專業人才的帶動和指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進行農業生產和開展電子商務,可制定激勵政策來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人員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素質,將大學和工作中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精準結合來實現農業信息化。
內訓是加大對合作社以及經營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訓力度,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進行移動互聯網知識及電商網絡知識專項培訓,重點培養社員的互聯網操作技術,促進社員電商經營能力穩步提高。
此外,可安排優秀學員進行外出考察,在互聯網遠程教育和實地考察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建設出更加適合本地的互聯網云平臺。
“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穩步推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民間金融組織為中介的眾籌需要農產品的特色、功能以及質量達到一定要求。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根據當地農業資源狀況、自然環境條件、農業文化特點等培育區域有特色、高品質的農產品,建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農業博覽會、助農展銷等宣傳手段進一步樹立區域品牌形象,擴大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此外,政府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制定產品驗收標準,加大對區域品牌的監管力度,通過農產品溯源等方式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可視化,可以吸引廣大投資商進行投資。
“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需要政策扶持機制的有力支撐。政府應加大金融政策的傾斜和應用先進技術來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金融政策的傾斜將國家科研部門的技術成果、重點項目與優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以達到優勢互補的目標。
除此之外,要減免稅費,根據其在農業推廣中致富人數的多少來確定減免幅度,通過此舉可調動社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爭取發改委和財政局的支持,將“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的藍圖中,多渠道、多部門利用社會資源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