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與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等外在基礎逐漸得到夯實,人們愈來愈重視鄉風文明建設與治理有效的內在意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1]可見,實現治理有效不僅需要外在體制機制的約束,更為基礎與關鍵的是發揮文化的軟治理功能。
近年來,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文化,探索“文化+基層治理”新模式,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共同創造且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成并廣泛分布于我國農村地區,其獨特的意識形態性、先進性、人民性等特征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功能,是鄉村治理中可利用的寶貴文化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重視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與價值意蘊,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具有歷史與時代賦予的獨特優勢,發揮著政治引領、道德教化、制度創新、社會整合等重要功能。
第一,紅色文化對建設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具有重要的引領功能。組織振興是推動鄉村治理有效與全面振興的基礎和保障,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精神的現實寫照,對當代基層黨組織建設具有政治引領、價值塑造的導向作用。其所倡導的崇高思想境界、革命道德情操與優良傳統激勵著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帶頭作用,使得村級黨組織、黨支部班子以及黨員積極為農業農村謀發展,為農民謀幸福,進而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內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全面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顯然,紅色文化對基層黨組織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領作用,引導基層黨組織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高政治意識,強化使命擔當,塑造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內在動力與精神支撐。
第二,紅色文化對公民道德素養的提升、文明鄉風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紅色文化蘊含著積極向上的價值信念與內容豐富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與育人載體。我國紅色文化多分布于發展較為落后的革命老區,在地理空間上更易被農民所接近,在精神內涵上更易被農民所認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各地紛紛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還原和再現革命場景,以此弘揚紅色文化內在的精神意蘊,規范農民個體的行為,凝聚社會共識,培育并推動文明鄉風的重塑。因此,紅色文化在鄉村現代化治理中對農民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能夠涵養公共品德,激發鄉土情結、互助情懷及參與治理的主體意識,為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紅色文化對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創新功能。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承揚中外優秀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并不斷創新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創業時期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在改革開放時期形成了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基礎上,繼承與創新紅色文化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具有突破創新的鮮明特征。可見,創新是國家現代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紅色文化隨著時代特征與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創新,逐漸打造“文化+治理”的創新體制機制,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助力。
第四,紅色文化對群眾力量的凝聚、鄉土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整合功能。紅色文化中的革命遺址、紀念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對廣大人民群眾價值觀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合、規范、引導其思想并將之轉化為人們鄰里互助、協同參與的治理準則,重塑鄉村公共性,進而促進農村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核心,其所倡導的紅色文化蘊含著集體主義的先進精神,能夠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讓農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鄉村治理的主人,促使農民從“看的心態”向“干的意識”轉變,也是促進鄉村真正實現善治的重要標志。當前,鄉村社會逐漸呈現出利益分散、結構復雜的發展特點,紅色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愈加重要。正如湯因比所言,任何一種文明都需要以文化為載體,才能接觸到另一種文明的實質[2]。因此,紅色文化依托社會整合的功能優勢,能夠激發群眾自覺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重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凝聚強大合力。
文化治理是現代化治理中的內在約束力,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長期實踐斗爭的理論成果,其治理效能具有更為根本、更為持久的特點。
當前,鄉村振興進入全面實施與推進階段,對治理主體的素質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紅色文化形成發展的主體力量,同時也是鄉村現代化治理的領導核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好紅色文化在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獨特功能,將紅色文化“軟實力”轉化為鄉村治理的內在優勢與效能,實現紅色文化的繁榮發展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也是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核心力量。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3]。當前,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依然存在政治領導“弱化”、社會治理“邊緣化”以及制度執行“虛化”等問題,因此新形勢下迫切需要加強黨性教育實踐,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治理功能成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一,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推動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的內化提升。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挖掘各地紅色文化的內容與精神實質,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政、興黨的政治訓育作用,以紅色文化開展黨性教育實踐。特別是針對農村黨員隊伍老化、凝聚力不強等問題,切實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融入黨性教育之中,在黨課培訓、理論宣傳、政策執行中增強黨員干部對紅色文化的感知、理解、與認同。
第二,以紅色基因為內核,推動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的規范先行。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制、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紅色文化基因能夠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組織原則,增強黨組織的規范性與嚴密性,進而解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制度缺失、管理不嚴等問題。
第三,以紅色精神為指導,推動基層黨組織作風建設的提質增效。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為民服務、顧全大局等革命精神,對于解決當前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弄虛作假、敷衍塞責、懶政怠政等行為具有重要的規約作用。堅持紅色革命精神引領,加強作風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清正廉潔、顧全大局及為民服務等意識,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打造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
因此,通過紅色文化進行黨性教育,不僅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能促使黨員在認知、思想和行為等層面獲得進步與提升,從而夯實黨在鄉村社會的治理根基。
當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加快縣域城鄉融合是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之舉。這一過程需要政府、政黨、企業、社會組織、民間組織、人民群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但隨著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以地緣、血緣及集體經濟邊界為基礎的鄉村社會結構正在不同程度消解,以復雜業緣關系為主體的新型社區將不斷涌現,鄉村社會結構、價值觀和群眾需求日益松散化、多元化和多樣化,加之公共資源的擁擠化和利益的復雜化[4],鄉村公共性日漸式微,加大了基層治理的難度,這就需要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村規民約,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來進行治理,即需要基層黨組織通過一種內在力量凝聚群眾共識,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增強群眾的自律自治性。
紅色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凝聚群眾共識,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鄉村要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提升全民的社會公德意識,使群眾基于對共同利益的體認和關懷,意識到通過其治理主體身份積極參與,實現自身利益與鄉村公共利益的和諧共生。紅色文化作為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人民群眾的參與是其產生、發展最為重要的主體力量,也正是因為民族自覺性與主體意識的覺醒,推動了社會大眾團結起來,主動匯聚在中國共產黨周圍,推動中國革命事業在黨的領導下一步步走向成功。
當前,承揚紅色文化精神,能夠激發民眾的公共參與意識,促使其主動進入鄉村治理場域,自覺參與基層政治生活。所以,要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現代化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其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寬容、友好、團結合作為核心的公共精神激勵群眾自律自治,進而促進多元治理主體團結協作、有序參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5],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法治”作為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約束力量,是鄉村有效治理的根本保障。
現階段,隨著農村社會分散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的凸顯,社會治理問題也愈加復雜,必須依托制度的剛性力量來化解鄉村社會的矛盾沖突,引導人們按規章辦事,推動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運行與善治目標的達成。法治是化解農村基層治理公共性難題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6]。良好法治環境的建構需要依托制度文化的內在支撐,而紅色文化中關于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理論、方針、政策,正是紅色文化制度形態的具體體現,也是紅色文化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礎與動力支撐。
因此,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現代化治理中的社會整合功能,需要依托紅色制度文化,制定常態化機制,提升制度的效能,為鄉村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治理效能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鄉村社會法治環境的建構要在堅持紅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整合鄉村內部的各種社會問題,改變碎片化的法治體系,提升治理能力,降低治理成本,保障鄉村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
“德治”自古以來便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既能滋養自治,又能涵養法治,對培育和提升群眾道德素養具有基礎性與前提性的作用,貫穿于鄉村治理現代化全過程。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賡續能為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培育道德公民。
從社會發展的動態演變歷程看,道德體系永遠是人類社會治理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治理力量與存在狀態[7-8]。一個不講道德的鄉村,注定是一個沒有根與魂的地方。
當前,農村社會日益分散、傳統禮俗逐漸瓦解,在金錢利益驅使下,鄉村社會聚眾鬧事、打架斗毆、坑蒙拐騙等道德淪喪、社會失信亂象滋生,成為鄉村社會亟待解決的治理難題,阻礙了鄉村治理的有效性與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因此,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加強道德建設,教化、培育村民的道德意識與家國情懷,涵養公共品德,提升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為鄉村治理提供多元主體。
結合當下我國鄉村社會場域出現的新問題,可以將紅色文化融入鄉風文明建設,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鄉風。以革命烈士家庭的英雄事跡為引領,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帶動廣大群眾,引導人們向上向善。由此,通過發揮紅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家風、民風、鄉風“三風”培育,激活基層德治,滋養自治、涵養法治,最終實現鄉村善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