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畢,李 揚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 67840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不能到時候都說完成了發展任務,過一兩年又大規模返貧。要多管齊下提高發展質量,鞏固發展成果。”
當前,發展成果總體上達到預期目標,但對于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成效不能僅停留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最低標準上。當“輸血”這一不可持續措施停止,農村出現的返貧現象可能更嚴重。
是否已真正脫貧、是否能鞏固脫貧成果應從以下4 個方面判斷。一是對發展成效來說,要體現在發展能否穩得住上;二是對農村來說,整體面貌是否有改變;三是從農業角度上看,保證城鄉協同發展的農業產業鏈是否構建,農業供給側改革能否推進;四是農民認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農村是否有穩定的產業帶動,農民致富方式是否得到突破[1]。
脫貧攻堅戰使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但農村真正的貧困根源是基礎薄弱。農業產業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性和長期性工作。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工作是基礎性的工作。“三農”工作的內在特點和規律,決定了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做鋪墊的長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馬上見效。
農業產業得不到發展,農民增收就有困難,農村發展就會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如果沒有鄉村全面振興,在穩定而難以變化的傳統小農經濟下,農村很難發生深刻的變化。產業發展只靠投入,缺乏內生動力,難以保證可持續性。國家花大力氣建設的農業基礎設施受到農民使用需求和使用能力的制約,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農業基礎設施必須發揮作用、體現價值,農民才才能在使用中得到維護。欠發展地區的農民對健康的精神生活需求并不迫切,沒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意識,對滿足精神生活設施沒有需求。只有農業發展推動農村的進步,農村進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民對精神生活設施才有需要。如果把“三農”當作一個人體系統,農業在“三農”上就是“血液循環系統”,產業就是“血液”,農村是“軀干”,農民就是“心臟”。必須增強農村地區的造血功能,有“血液”“心臟”才會有動力[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下,農村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發展與穩定發展存在一定差距,是靠投入實現暫時或短期的發展。產業振興是防止農村返貧的關鍵,也是實現穩定發展的有效機制。防止返貧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有持續性的收入。
對農民和農村來說,產生持續性收入最穩定的來源是產業。農村產業是保證穩定發展的有效機制,必須同時具備3 個要素:一是資源,二是人才,三是市場。農村產業發展是農村增加資源、積累生產資料、創造財富的有效手段。地方貧困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種:一是原有的自然資源不足以讓農村走向富裕;二是對資源的利用不足,沒有增加財富。
一方面,農村產業振興要以增加財富、積累資源為目的,讓群眾生活富足,同時使農村能夠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有恒產才有恒心,無恒產則無恒心,農村產業不發展,農村就留不住青年勞動力。先進人才大量流往城市,農村就失去了最活躍的主體,造成農村“空洞化”,使農村發展不可持續。農村有了擴大再生產的資源才能夠留得住人才,搞得活。
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是創造財富的兩個決定條件。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撬動一個地方發展的杠桿。市場起作用是基于資源基礎上的競爭、優勝劣汰和市場選擇。“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沒有資源,市場作用發揮不出來,一個地方的推陳出新也就沒有了保障。市場、資源、人才三者結合才能保障一個地方的持續發展。三者是一個嚴密整體,三者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種,地方發展都會受限。在農村,產業發展是三者中最關鍵的一個。農村產業發展是實現穩定發展,并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
“貧窮往往是引發社會矛盾、社會沖突、社會動蕩的深刻根源。在人類歷史上,富足總是伴隨穩定,貧窮容易導致動亂。”農村地區的富足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產業是農村發展的穩定器。農村產業發展是實現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著力點。城鄉差距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條件限制,最終必須靠發展解決。農村落后于城市是全方位的落后,主要是產業落后[3]。
農村發展需要農民的積極作用和創新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相對農業具有顯著優勢的工業迅速吸收了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薄弱的農業發展滯后緩慢。在強勢勞動力大量流往城市的情況下,農村發展失去了推動和變革的主力,農村全方位落后。農村勞動力流往城市,一方面是產業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是農村資源匱乏,不足以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青壯年勞動力在農村沒有發展的空間和難以改善生活條件。
農村產業是農村財富增加的源泉。發展產業是一個造血過程,也是提高造血能力的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只有農村有了產業,留住人才,農村的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才能全面發展。在產業發展的情況下,產生大量的財富、流動資產并與市場結合,推動農村參與市場化,接受市場的改造,用市場力量拉動農村深度社會化,農村與城市就可以同步發展,農村就可以利用好城市的優勢進行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正確處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同進步,是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最棘手的一大難題,也是關系“三農”發展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問題。產業協調發展主要是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協調發展。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一是要體現在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相互依存上,二是不能出現“木桶效應”,三是不出現差距拉大的情況。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人民生存的基本保證。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農業穩定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和穩定[4]。
農業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生產資料和消費市場,關系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市場為工業提供基礎和產品消費市場,保證工業能夠擴大再生產。工業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持和農業升級,是農業現代化的技術保障,是構建農業產業優質的產、供、銷的載體。第三產業是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體現,是提升以工業和農業為基礎的各方面的重要動力和主要衡量指標。“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是推動‘三農’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是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必要條件。”
當前面臨的情況是工業發展比較迅速,農業發展比較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全面、質量不高。對于解決吃飯問題來說,農業產業的發展不足,難以保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吃得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的問題。農業不發展、農民不富足,農村的消費能力不高,消費潛力激發不出來,經濟發展中保證經濟安全的內需的活力難以激活,工業生產的動力和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工業和農業發展受限,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沒有堅實的基礎。
產業協調發展要求三大產業之間的產、供、銷互為依存,相互促進,良性循環。跳出“三農”抓“三農”,統籌城鄉興“三農”,把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農村產業發展,才能構建優質、高效、可持續的良性供給、補充、銷售和消費循環系統。
一是完善富含科技含量的標準現代農業供給產業鏈。輕工業深加工促使農業提質增效。農業和輕工業支持重工業發展,形成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格局。二是農業提供原材料、消費市場,保障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動力。工業支撐農業和第三產業,通過深加工擴充農業產業鏈,升級農業。第三產業為農業、工業提供服務,打通壁壘,消除瓶頸,加快運轉流通,使三大產業有機結合形成互為補充、互相運轉的良好格局。三是三大產業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供給放心產品,滿足人的需要,提升消費意愿,三大產業就有發展動力,就能穩定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理解以人為本謀‘三農’的深刻含義,在宏觀調控中著力增強農業基礎地位,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使農業成為能使農民致富的產業,使農民不但成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而且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成果享受者,使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新社區。”
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反映了農業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的新要求。
農村產業是留住人才的基礎,人才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農村地區如果沒有產業基礎,沒有發展空間,留不住人,人才振興就失去了基礎。
沒有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全面振興就缺少推動力量,農村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就不能得到貫徹和發展。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就必須立足于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和融合,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推動鄉村生活富裕,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國內龐大的市場沒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
在我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是大市場,具有拉動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農村的消費市場激發出來,不僅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也可以讓經濟基礎更加穩固、經濟運行更加順暢、經濟安全更加有保障。農村市場激發不出來,產品完成交換進而進行擴大再生產就會受到阻礙,作為“雙循環”的基礎和前提的內循環要求就難以體現。
首先,因為消費能力不夠,農民沒有多余的錢消費,追求的是先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超過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的產品沒有市場,就只能轉向出口。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雖然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農村生產力、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和使用的生產要素變化不大。貧困地區的農村生產仍然表現為自給自足,生產的多余產品并不多,沒有形成擴大再生產和產品深加工的條件,缺乏使產品轉化為資本的力量。而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突破口還是發展農村產業,只有農村有了穩定的產業或產業鏈、強勁的市場鏈、完整的動力鏈,群眾有增收并且有穩定的增收條件,農民群眾才有能力消費多樣化的產品,敢消費多樣化的產品,國內市場的活力才會被進一步激發。
其次,我國出現“消費不足、消費外溢”的局部矛盾也跟國內的產品品質有關。國內有消費能力的群體的消費需求變了,但是生產者的生產觀念轉變滯后導致了不能生產出能夠滿足需要的產品,從而導致消費外溢。我國有14 億人,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都是人民群眾關心的要解決的大問題,同時14 億人也是一個超級大市場,解決得不好是大問題,解決得好是國家發展動力。
再次,農村產業是有產品的保證,有產品能解決總量不足的問題,也是提高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在總量充足的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及人的選擇的結合才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要適應農業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階段性變化,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
城鄉差距拉大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農村地區產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導致人才資源不斷流向城市。鄉村振興實際上是解決“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問題。鄉村振興要把產業振興作為主攻點。農村產業是農村、農民發展的載體,有了載體才能留得住人才,激活得了市場,吸引得了資本,發展得了農村。深化對農村產業發展和產業鏈構建的認識,對鄉村振興有重大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