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印,劉 倩
(1.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2.成都市武侯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四川 成都 610041)
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生態挑戰集中顯現于鄉村[1]。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融合[2],積極倡導和踐行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要義的“兩山理論”[3]。坐擁豐富青山綠水資源的鄉村地區面臨生態保護與鄉村經濟振興的雙重壓力,治理矛盾顯現,亟須轉變傳統發展的老路子。化解鄉村治理難題,實現鄉村振興,打造美麗宜居鄉村,需要各方共同參與。
2019 年6 月23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為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意味著人民對公共服務、宜居環境有了更高要求。實際上,我國“三農”問題仍突出,亟須改變農村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現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能有效變革當前農村粗放式資源利用方式,利用農村豐富自然資源和優美生態環境,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產值,真正達到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標,實現生活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要求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當前廣大農村地區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如垃圾隨地亂扔、生活生產污水亂排、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制約了農村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應對準農村發展的痛點和難點精準施策,逐步引導村民移風易俗,為實現鄉風美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麗中國要依靠美麗鄉村來實現。打造美麗鄉村,能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和田園風光。村莊美涉及鄉村產業、生活、生態、文化等方面。鄉村廣泛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破壞嚴重問題,實現村莊美的任務艱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借助頂層設計和人財物力投入,能有效改善鄉村整體環境,補齊當前制約鄉村發展的短板,打造生態宜居的村莊。
M村位于撫仙湖中部西岸,處于J 區與C 市交界處,距省城80 km,離C 市區30 km。據澄江縣路居鎮人民政府統計辦的數據,M 村下轄4 個自然村,6 個村民小組;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M村戶籍總數為962 戶,戶籍人口2 503 人;M 村轄區面積7.63 km2,耕地總面積207.2 hm2,其中水田82.13 hm2、旱地125.07 hm2。隨著社會發展,M村私人建房、企業用地、國家建設、公路占地、退耕還林還湖160 余hm2,現有耕地42.07 hm2,其中水田29.33 hm2、旱地12.73 hm2。M村于2010 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村”,2017 年上榜全國“美麗宜居鄉村”名單。
3.2.1 自然條件
M村坐西望東,背山面水,村后碧綠連云,年平均氣溫16.8 ℃,年降水量450 mm,湖岸線7.63 km,氣候四季宜人,現有兩個歷史悠久的3A 級景區,其中一個是撫仙湖畔最大的“車水捕魚”場,擁有抗浪魚、銀魚等獨特的魚類資源。實施各項生態保護措施以來,M村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還草,森林覆蓋率高,為建設美麗鄉村奠定了優良生態基礎。
3.2.2 人文條件
M村是“銅鍋”飲食文化發源地,幾乎每家都掌握制作獨具特色風味的銅鍋魚和銅鍋洋芋飯技藝。銅鍋特色餐飲文化是該村發展旅游業、打造特色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M 村學風興盛,名人輩出。自雍正年間陳文舉考中進士以來,M村一直延續著良好的科舉考績,多人考中歲貢、恩貢、科武舉人、云南學政翰林院進士等,豐富了M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底蘊。
3.2.3 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M村借助鄉村振興政策舉措,基礎設施得以改善。2017 年,M村重新翻修了貫穿全村的老澄川線,全村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村民出行更加便利安全。全村現已實現全面“亮化”,各主干村道、農戶門口均安裝太陽能路燈,保障夜間出行安全。升級改造飲水設施,每戶均已安裝自來水管,保證了人畜安全飲水。響應國家“廁所革命”號召,各村民小組均建有公共廁所,由管理員定期清掃、維護。在村委會統一安排下,設立鄉村管理員至各村定期巡邏,防騙防偷盜工作井然有序,社會秩序穩定。
M 村沿撫仙湖而落,該湖是Ⅰ級水質,蓄水量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總量的68.2%,占中國淡水湖泊總蓄水量的9.16%,水量大、水質好,具有重要戰略儲備作用。長年粗放式發展使撫仙湖水質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當地政府整治該流域過程中,在協調各方利益時出現了不少問題。
M村美麗鄉村建設中多元主體聯動渙散,過于依賴政府,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C 市全面落實110 m 生態紅線后,需要拆除沿湖110 m 紅線內的違章建筑,并對紅線內居民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實行土地流轉,不得建永久性設施。M村作為整改典型,停止了原有的古法捕魚體驗活動,禁止游客在湖邊搭建帳篷,禁止在沿湖岸線開展任何形式的經營性活動,大量餐館旅店被關閉。加強對撫仙湖生態環境保護后,原本興盛的旅游業發展受阻,人口流量銳減,收入遞減。政府由于其權威性而取得了優于村民等利益主體的協商地位,在土地流轉、關停農家樂等方面對村民意見的考慮有所欠缺。村民主體意識逐漸弱化,導致村民對各項規劃或政策不理解。
美麗鄉村建設中,M村沒有很好地協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將全村土地集體外包種植烤煙等低污染作物后,村民無土地栽種,收入幾乎沒有增加。生態整治影響了全村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村民“怨聲載道”。鄉村不能為了發展經濟犧牲環境,同樣不能因整治生態而不發展經濟。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必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5.1.1 系統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整體規劃。第一,當地政府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發揮M村獨特生態優勢,吸引社會各界投資人駐足,不僅讓企業進得來,還要留得住。第二,謀劃引導入駐企業。美麗鄉村規劃過程中,引導企業將M村旅游產業布局與村落規劃相整合、與撫仙湖生態保護相對接,做好整體規劃,不破壞村落整體美感,不犧牲生態資源,借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達到美化、富裕村落目的。第三,做好美麗鄉村建設長遠規劃。政府部門應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包括撫仙湖保護、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等,重點建設旅游景區垃圾分類與回收處理流程,并根據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調整優化計劃。
5.1.2 制度保障,實施動態監控
政府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能“重引進、輕監督”,要動態把控鄉村規劃建設全過程。政府調控這只“有形的手”,要做好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引導企業規范其經濟活動,嚴禁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違規行為。對破壞撫仙湖及周邊生態環境的生產生活行為及時叫停,并給予相應教育或處罰。提高企業違法違規成本,迫使其主動提高生產技術,從源頭減少污染,不觸碰生態紅線,從而維護M村正常生產秩序,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5.1.3 核心要義,以人民為中心
黨和政府要樹立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美麗鄉村建設要緊緊圍繞一切為了人民這個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制定M村發展規劃方案時,要依據有關議事議程的規定和程序,將村民的需求及意見納入政策制定過程,讓村民意見以正規渠道得到反映和表達,增加政府決策科學性和民主性,加深村民對政策的理解,提高政策執行效率。
5.2.1 企業重塑運營理念,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天然具有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逐利性,在運營中容易出現以犧牲區域生態環境為代價增加經濟利益的行為,尤其在以旅游業為主的地區,這顯然與“兩山理論”相違背。M 村也曾出現類似情況,過量餐館旅店開在撫仙湖生態紅線內,生產生活廢棄物對區域內水質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供游客體驗的古法捕魚,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生態平衡。撫仙湖這一旅游資源一旦被破壞,企業收益減少,生態環境也難以恢復。在美麗鄉村后續建設中,企業要在政府引導下重塑理念,不能僅注重利潤,更要承擔該有的社會責任。企業要有長遠目光,要突破傳統單一化發展餐飲和住宿的路子。
5.2.2 整合“農、旅、產”資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美麗鄉村長遠發展離不開市場化運作。企業要增強主體意識,積極發揮主動性。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是避免“千村一面”的有效途徑,能促進區域經濟形成新增長極。過去,M村將土地集約化種植低污染的烤煙,也有發展傳統農家樂,但都缺乏規?;?、品牌化。
除種植烤煙外,M 村可以借助當地適宜氣候,將流轉的土地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注重農作物種類多樣化、規模化,有效利用土地資源。要充分利用M 村依山傍水的優越地理位置、所擁有的3A 級景區以及“全國生態文明村”“美麗宜居鄉村”兩張名片,增強M村生態旅游的吸引力。
M 村是銅鍋美食發源地,有悠久的銅鍋飲食文化。當地有不少銅鍋美食店鋪,但缺乏統一規劃。借助政府的扶持政策,使銅鍋美食商家實現強強聯合,通過制定銅鍋美食標準、打造獨特裝修、宣傳銅鍋文化等方式,培育獨具地方特色的品牌產業,做到“特而強”。整合當地農業、旅游、產業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的情況下,實現多路徑發展經濟,增強當地經濟實力。
5.3.1 增強村民主體意識,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M村村民這一利益主體的積極參與。需要村民改變與建設美麗鄉村不相適應的生產生活行為,例如部分村民圖方便直接向撫仙湖排放生活廢水等。要轉變環境保護與個人無關、環境保護無益于增加收入等短視觀念,意識到對M 村生態的保護就是在維護自身利益,更要意識到自身經濟訴求的最終實現有賴于M 村整體發展目標的實現。每個村民都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主動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
5.3.2 主動承擔監督職責,做合格監督者
村民是美麗鄉村成果的直接受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村民要扮演好監督者角色。第一,監督政府行為。避免政府“越位”,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包大攬,忽視其他利益主體。第二,監督運營企業。避免引入企業在產業升級改造中過分商業化甚至地產化,損害生態環境和村民宜居環境。第三,村民間相互監督。不是每位村民都能正視其主體地位以及準確認識到美麗鄉村建設與自身利益訴求實現之間的依賴關系。M村村民要敢于指出并糾正某些村民的錯誤行為,把監督者角色自覺踐行到日常生活中。
以休閑度假等旅游業為主導的美麗鄉村建設,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休閑提供了更多選擇,促進了旅游開發區域的經濟發展。區域人口流量增加帶來經濟收益,伴隨著交通擁擠、垃圾污染等問題。為了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互利共贏,當地政府和企業要積極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游客旅游觀賞時注重環保。
游客在觀賞景區、體驗旅游項目時,應樹立生態保護理念,自覺踐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不亂扔垃圾,不私自下湖游泳、戲水,不私自搭建帳篷。同時,游客應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對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友善提醒、及時制止。鼓勵游客以正當方式揭露、投訴開發商和其他游客破壞環境的行為。
從浙江“安吉模式”的成功到全國其他省份紛紛效仿,美麗鄉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始終遵循生態環境優先、經濟發展并行理念,多元利益主體協同共治與綠色發展,最終實現鄉村生活美、鄉風美、村莊美。
M村在治理撫仙湖水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擱置了區域經濟發展。政府、企業、村民、游客協同共治思路能解決M村面臨的生態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矛盾,切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M 村是擁有豐富旅游資源和宜人氣候的云南鄉村的縮影。M村探索的多主體協同共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可以推廣至更多同質性的云南村落,促進云南夯實鄉村振興成果和全國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為建設“美麗云南、宜居云南”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