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江燕
(中共舟曲縣委黨校,甘肅 甘南 746300)
近年來,舟曲縣認真貫徹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推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充分吸收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深入發動群眾,凝聚各方力量,有效改善了群眾生產和生活條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以城馬村最為典型。
甘肅省舟曲縣城馬村位于白龍江上游,平均海拔1 600 m,轄曲瓦、嶺壩、尕瓦、陰山、陽山5 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278 戶、1 039 人;全村有黨支部1 個,劃分3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4 名;原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 戶、288 人,目前已實現整村脫貧。城馬村群眾收入來源以勞務輸轉,叢嶺藏雞、梅花鹿、土驢養殖,羊肚菌、黑木耳、核桃、花椒種植等特色產業為主。城馬村是扶貧英雄、“全國脫貧攻堅時代楷模”張小娟同志的故鄉,也是多元化旅游專業村和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范村,被譽為“田園城馬·英雄故里”[1]。近年來,通過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城馬村走出了一條具有全縣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莊整潔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了新路子、積累了新經驗。
城馬村始終著眼優化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旅游專業村。
一是提升村莊品味,打造特色景觀。充分利用當地石頭資源,在保留傳統民宅建筑風格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合理規劃,建設生態農田石墻、鄉村文化記憶墻、十二生肖石雕、休閑涼亭等特色建筑,將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有機融入整體環境。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以村莊環境整治為目標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戶“七改”工程216 戶,硬化村道2 000 m2,修建排水渠540 m、防洪堤960 m3、停車場2 個,新建引水渠1 260 m,完善產業園區田間水渠440 m,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落后現狀。三是深化環境衛生整治。按照“五化”要求,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與廁所革命、清潔村莊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深度融合、協同推進,著力整治和解決柴草亂堆、糞土亂倒、垃圾亂扔、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臟亂差”現象,讓鄉村“面子”亮的同時,“里子”更實。
城馬村將培育產業與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有效整合,實現了從“主動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
一是把勞務輸轉作為全村的“鐵桿莊稼”和群眾增收的主要渠道。鼓勵動員和組織全村大量勞動力前往內蒙古、新疆及周邊地區務工。二是特色養殖方面,大力發展土雞、土蜂、土豬養殖產業,目前全村養殖土雞12 萬只,養殖土蜂1 400 箱,養殖土豬1 200 頭。三是設施種植方面,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工作模式,將羊肚菌種植產業作為產業轉型及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來抓,全村羊肚菌種植面積達10 hm2,單位面積產量達335 kg/667 m2。緊抓東西部協作機遇,建立溫室農業科技示范園,建成集觀光采摘、高效種植、立體種植、企業示范、新品種展示、種苗繁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區,為周邊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城馬村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進農村基層宣傳和思想文化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完善組織架構。城馬村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村委會副主任為副組長、村兩委成員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由村文書具體負責日常工作。二是大力宣傳,營造濃厚氛圍。通過村廣播、“花開舟曲”“舟曲黨建”微信公眾號、村級微信群等,讓村民了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內容、開展方式和活動要求。三是配強軟硬件設施,通過整合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村級鄉村大舞臺、文化書屋等現有資源,完善軟硬件配套設施。四是發展壯大志愿者隊伍,將本村年輕黨員、高校畢業生及村干部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隊伍。通過開展整治村莊環境衛生、為高齡老人理發、引導村內適齡兒童閱讀書籍、組織開展文娛活動等措施,切實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城馬村不斷拓展鄉村治理體系,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全面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建強村級骨干隊伍,按照村級陣地建設“443”做法,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便民金融服務站等功能站所,注重激發黨員的內在動力,積極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機制,組織開展黨員“三亮”、黨小組“四進”、黨員先鋒指數爭創等活動。全村黨員在鄉村重點工作中積極擔當作為,主動奉獻力量。二是構建“一核多元”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展“兩評三榜”活動,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全面實施“黨組織+網格”管理體系,逐步形成宣傳引導聚民心、網羅民情解難題、矛盾糾紛全化解、服務群眾無縫隙的長效機制。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城馬村實現了從2013 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0 戶、288 人到整村脫貧,全村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是不斷強化群眾技能培訓,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根據市場需求和群眾意愿,通過全免或補助等方式,對有培訓意愿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實現勞務輸轉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二是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依托本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溫室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土地租賃、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等形式實現增收。其中,王森林下特色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2020 年實現銷售收入600 余萬元,帶動全村47 戶農戶增收58 萬元。充分利用政策優勢,促進群眾就近就業,利用2 個扶貧車間帶動就業43 人,參加公益崗位人數24 人。
城馬村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建設和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影響生態文明小康建設的難點。城馬村集體經濟僅依靠農業科技大棚收入和入股甘肅省舟曲縣藏珍科技生物有限公司50 萬元按6%比例分紅,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少,可支配資金不足,直接影響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導致整體謀劃推動的積極性不高,制約村級組織干事創業的激情,進而影響了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
一是鄉村公路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曲瓦、尕瓦、陰山、陽山至嶺壩通村公路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建造,峰代路尚未通車,造成村內兩個觀光點之間通行不便。從建設全域旅游標桿村的長遠目標來看,交通已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二是鄉村旅游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近年到村旅游和觀摩人數增加,村內的餐飲住宿已經不能滿足游客需要。成熟的農家樂、游客服務中心還未建成,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等基本旅游要素的配套服務設施還未建立,導致旅游觀光帶動鄉村經濟增長的效果不明顯。三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沒有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通過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城馬村修建了水沖式廁所,但由于地形復雜,鋪設管道困難,污水直排的問題嚴重。隨著生活條件和農民習慣的改變,城馬村生活污水量大、來源雜、增長快、集中處理難,已逐步成為環境污染治理的一大難題。
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城馬村產業種類多、產值少。特色產業中,只有羊肚菌種植發展較為成熟,黑土豬養殖、土雞養殖、經濟林果等其他產業普遍存在產量少、產值低的情況,無法成為農民群眾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二是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明顯。城馬村現有農產品中,只有王森林下特色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注冊的“旺森藏珍”1 個品牌通過電商方式外銷,其他產品多銷往縣內。產品深加工不夠,很難形成產銷一體的有效運轉方式,導致農產品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很低。三是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周邊務工機會少且收入低,農民自身增收渠道有限,導致城馬村多數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村中的老人和未成年人勞動力較弱,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導致新引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難以快速大面積推廣。
城馬村富民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但并未成為持續增長的優勢。除入股分紅的部分人外,本地群眾多以短期到農業園區務工的形式參與產業發展,缺乏持續增收機制。
一是農村建房以自建為主,缺乏規劃,村莊布局亂,綠化少。二是人畜分離難度較大。村莊房屋密集,村組空間狹小,村內閑散用地有限,難以找到圈舍建設用地,很難統一規劃養殖。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2],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正是有力抓手。因此,要從全局高度謀劃,協調各方力量,才能取得進一步成效。
要想進一步鞏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成果,使其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力抓手,規劃是基礎性環節。
一是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以及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和全域旅游標桿村創建工作的要求,按照功能配套原則,做好前期建設規劃,努力把城馬村打造為鄉村旅游的標桿村。二是堅持從全局出發,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一十百千萬”工程等平臺,多方發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和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幸福感。三是突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重點。在保留傳統民宅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建設生態農田石墻、鄉村文化記憶墻、休閑涼亭等特色建筑,將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有機融入整體環境,實現規劃與實施的銜接。
在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工作推進中,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注重保護農村自然風貌,塑造村莊特色,按照“整體環境生態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家庭院落景觀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發展生態體系化、旅游服務人性化、精神素養文明化”的旅游標桿村建設目標,在保留城馬村原有鄉村韻味、風土人情的同時,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進一步打造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標桿和樣板。
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是農村轉型發展和實現振興的必要前提。在今后發展中,城馬村要緊抓“一十百千萬”工程實施的契機,逐步健全吃、住、行、游、購、娛等基本旅游要素的配套服務設施。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及時匯報發展中存在的困難,爭取縣委、縣政府政策傾斜。利用對口援建幫扶平臺,積極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提升自身競爭力。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把準政策脈絡,利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平臺,找到本村特色與全縣總體規劃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聚合效應。
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基。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既要注重基礎條件的改善,更要注重富民產業的培育[3]。
一是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產業。應充分利用城馬村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羊肚菌、木耳種植,土雞、黑土豬養殖,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挖掘和培育城馬村主導產業。二是發揮龍頭帶動效應。依靠縣域內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如天和菌業、華瑞集團等,不斷提升本村優勢農產品的附加值,利用品牌效應,推進富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增強農業增收能力。三是提升勞動力專業化水平。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勞動力水平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城馬村應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使農民能夠適應農業專業化生產的需要。四是推進鄉村生態旅游,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等,在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同時,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一是健全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結合本村實際,建立《城馬村環境衛生評比制度》《城馬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獎懲制度》等制度,設立環境衛生監督崗,推動環境綜合治理常態化。二是以“五無甘南、美麗舟曲”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契機,不斷健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充分發揮“黨組織+網格”管理體系的優勢,分片區對環境衛生進行監督,把城馬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三是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通過村廣播、宣傳欄、村內微信群等平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聽得懂的“土話”,深入淺出宣傳相關政策法規,讓廣大群眾認識到環境衛生整治、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與具體措施,進而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城馬村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為少數民族地區村級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面對發展中的不足,應協調各方力量,把各要素高度聚合起來,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深化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