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儀,羅竟疑,黃雨欣,龔嘉怡,王瓊勝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2015 年2 月2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改革要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從民眾需求出發,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增進民生福祉,切實增強人民獲得感,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及現實問題。
2015 年,獲得感一詞被提出并且在社會各界引發熱議[1]。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保證全體人民在社會的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是一個本土化詞匯,是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獲得物質和精神利益而產生的主觀感受。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的問題。
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工這一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群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個群體的獲得感卻是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中最低的。因此,提升農民工的獲得感需要投入精力關心和研究。隨著社會發展、老一代農民工回歸和城鄉勞動力轉移,農民工群體不斷更新轉變,新生代農民工應運而生,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和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本研究的目標群體將定位為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新型群體。
與老一代農民工群體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高的職業期望、更高的物質和精神要求、更現代的工作理念和更高的生活期望。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往往以城市地區生活狀況為參照,希望在子女教育、工資、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方面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2],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期望狀態與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在社會融入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全面實現共建共享發展、實現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必然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現有研究中,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暫時沒有共識性概念,也沒有系統性地提出相關策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提高,從而對整個社會共建共享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是十分迫切且重要的。
農民工進城務工主要目的是獲得相對于從事農業勞作和農業生產更高的收入,提高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水平。課題組從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分析,農民工的獲得感來源于多個維度的不同方面,但主要決定于基本需要的滿足。
新生代農民工在教育水平、就業愿景、未來職業期望等方面與老一輩有明顯不同,對自身發展和社會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獲得感不僅體現在基本需求的滿足,還體現在子女教育、融入城鎮、社會保障、就業類別等方面。
獲得感是一個心理層面的復雜系統,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具有層次多、維度廣等特征。課題組基于多次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結合文獻資料分析,從公共服務、家庭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建設、個人價值、經濟收入6 個維度以及細分因素界定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內涵。
公共服務是影響人們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公共服務覆蓋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勞動維權等,而他們對公共服務保障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公共服務方面的獲得感主要指新生代農民工對醫療保障、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滿意程度。與上一代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意識更加強烈,重視在公共服務中獲得的尊重和滿足。
家庭生活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因素之一。家庭背景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出身,家庭教育和觀念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價值觀和情緒。家庭生活的獲得感主要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家庭間成員關系、親友健康、家庭成員思想觀念、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家庭相處模式的滿意程度。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以及近年來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新生代農民工更多關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換言之,新生代農民工渴求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和認同,而國家政治會反過來影響權利的實現與保障。社會問題也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的獲得感。政治生活方面的獲得感主要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政治參與情況、自身與國家發展聯系、社會穩定和社會認同的滿意程度。
文化建設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獲得感有密切聯系。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物質需求的滿足和精神需求的滿足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設方面的獲得感主要指新生代農民工對旅游出行、健康休閑、閱讀提升、興趣愛好發展的滿意度。
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更加注重自身長遠的發展,因此個人價值是他們獲得感來源的重要組成。個人價值主要指新生代農民工對接受到的技能培訓、他人認可度、自我目標的實現程度、工作環境、工作晉升機會的滿意程度以及自我滿意程度。
經濟收入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關鍵性因素,是他們的基礎需求。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首要目的是獲得更高的收入。經濟收入方面的獲得感主要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對經濟收入達到心理預期、收入穩定性、收入與物價匹配度、收入來源多樣性以及收入增長速度的滿意程度。
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仍然以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為主,但對于高層次的需求有明顯的提升。作為外來人員,新生代農民工的首要目標是在城市尋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其獲得感主要來源于物質方面,如穩定的經濟收入、舒適安全的住房等。新生代農民工長期在城市中生活居住,受城市文化的影響更加強烈,因此個人發展、社會尊重等高層的需求成為其獲得感的重要因素。
在工作方面,經濟收入已不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唯一來源,他們更多關注于福利津貼、個人成長機會等。在社會生活方面,他們不局限于衣食住行的滿足,希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獲得社會尊重與認同,實現自己的價值。總的來說,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整體上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水平,但在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受多種因素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對獲得感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對新生代農民工內部不同群體獲得感的研究分析,學歷、年齡、婚姻、家庭狀況等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感知都有一定的影響。
第一,學歷方面。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新生代農民工更關注個人發展方面的獲得感。
第二,年齡方面。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80 后”在經濟收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獲得感明顯比其他年齡段的人低。
第三,婚姻家庭方面。已婚或者已婚且有孩子的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家庭生活方面獲得感的感知能力,明顯強于單身狀態的新生代農民工。已婚或者已婚且有孩子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加關注家庭成員關系、相處模式、家庭地位等方面的獲得感。
第一,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里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只對城鎮戶口居民生效。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也有繳納一些保險,但根據調查可知,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沒有真正享受過社會保障。由此可見,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很好地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新生代農民工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獲得感自然會降低。
第二,教育制度。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子女教育面臨著許多問題。入學門檻高、入學手續繁雜瑣碎、需要提供各種證明、不合理費用的收取、教育資源不公等情況大大削減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獲得感。
第三,農村養老制度。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主要是家庭養老,即家庭成員與老人共同生活,照顧老人日常起居,給予老人精神關懷和經濟贍養。在外地務工的人們,除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外,在其他方面并不能很好地盡到養老責任。隨著老人年齡不斷增大,受較差的生活條件和不完善的醫療環境的影響,老人患病風險加大,在外的新生代農民工也會有較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
發展生產力可以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問題提供物質基礎。發展生產力是消滅兩極分化、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證。毛澤東曾提出,解放中國人民關鍵在大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完善廉租房政策。廉租房有政府補貼,租房價格低于市場價格,可以緩解農民工在居住方面所遇到的難題。同時,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對農民工落戶城市也有一定幫助。
第二,加強房價管控。將“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理念貫徹到底,讓辛苦工作的農民工可以實現在城市安家的夢想。
第一,對于居住在城市并擁有穩定收入的新生代農民工,可直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對于流動性強、崗位調換頻繁的新生代農民工,可適當建立社會保障流動站,保證新生代農民工能隨時隨地享受到社會保障。
第三,對于生活困難、喪失勞動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可納入城鎮居民社會救助體系。積極開展社會幫扶、社區關懷、獻愛心活動,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對提升農民工獲得感有極大的幫助[3]。
第一,要保證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子女的受教育權,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公正。政府應主動引導、激勵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辦學。要從軟件、硬件上兩手抓,強化師資力量,使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可以接受到與國家政策相符的九年義務教育。
第二,建立教育幫扶制度,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開設“教育綠色通道”,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子女享受到與城市兒童相同的教育,這對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調查發現,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4],并且十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價值,但進城務工與預期差距太大,工作壓力增加,工作滿意度降低,從而導致獲得感降低。法律規定的雙休日、法定假日占到全年的1/3,而農民工的休息時間不足1/5。是否有充足的休息時間讓身體和精神得到放松以及陪伴家人,關系到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感的多少。
要利用法律的強制性,保障農民工應有權利的實現。從勞動者休息時間條款相關內容來看,《勞動法》現有規定原則性過強,弱化了農民工休息權遭到侵犯時的處罰力度。要增強條款的可操作性,盡快把對農民工權利的保障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層面。
4.6.1 提升人力資本
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教育較為欠缺且不重視提高自身能力。相關部門必須不斷推動教育扶貧,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要讓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解除“后顧之憂”。
企業需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運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員工,應根據企業情況以及發展規劃培訓員工。新生代農民工應該轉換自身思想觀念,以飽滿熱情的態度投入到政府、企業的培訓中,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獲得感,拒絕“等、靠、要”等落后思想。
4.6.2 培育積極的心理狀態
積極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4 個基本要素,即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忍性。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狀態較為薄弱,主要表現為自我效能感低、對未來感到迷茫、態度過于悲觀、缺乏面向未來的力量,可以從以下3 個方面提升其獲得感。
第一,社會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通過網絡媒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二,企業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引進優秀的心理咨詢專家,定期檢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狀況。
第三,新生代農民工應設置合理的自我價值目標,堅信可以通過不懈努力獲得成功,并積極接受社會的心理護理,以開放的心態促進自身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