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俞鴻
(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實現農村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內在的邏輯關系是有效治理鄉村生態環境將會助推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水平。
新時代,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停留在環境衛生的淺層,已經衍生為包括環境、經濟、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復雜治理系統。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為重要抓手,引起鄉村振興中各大影響因子相應變化,從而使鄉村振興的各個版塊、各項現代化指標相互融合。因此,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需要與鄉村振興保持高度一致性。
農村生態治理在鄉村振興事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生態振興只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支柱,不能僅強調生態振興從而疏忽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同時在生態振興中不能過高強調生態環境治理而忽略農業生產發展,兩者必須同步推行,雙向發力,從而有效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在農業生產中可大力推進綠色生產,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戰略部署是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高度回應,因此發展過程中必須兩者相互均衡、穩步推進。
地方政府粗獷式管理導致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活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
一是基層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不足,認識及重視程度不夠,先發展后治理,先污染后保護的觀念仍然是開展工作的基調。
二是基層政府部門內部缺乏多元共治的高效聯合整治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由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包含了農村環境治理現狀、生產環境治理、人居環境治理,基于這種復雜性、整體性,單靠政府的某個部門單方面治理不足以解決相關問題。在基層政府內部容易造成權責不清的困境,無法辨清主次責任,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缺位問題,使環境治理工作出現漏洞,難以形成構建基層政府全領域、全過程的高效治理格局,這也是造成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現階段治理困境的一大重要外因。
三是基層政府對于生態環境治理執行力不足,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并且一再強調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可是,當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落實到部分基層政府時,經常表現出“兩張皮”的怪象,不能真正貫徹黨中央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另外,對生態環境治理的監制力度不強,會形成“走過場,照照片”的不切實際的監督。
四是某些地方基層政府仍然延續過去包辦的做法,使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多方主體難以融入。長期以來,由于地方政府、企業、農民和非政府組織等相關主體在角色定位、責任承擔等方面存在利益沖突,使得農村環境治理失靈成為常態[1]。缺乏農民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溝通途徑,并且村民委員會治理生態環境權力不足、可操作范圍小,非營利組織團隊(地方高校、農業科研機構、環境保護協會)準入門檻過高、設定的條條框框過多,從而形成各自為營、互不關聯的農村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格局。
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是惠及農民,農民是最大的受益主體,同樣是治理農村生態環境主要力量之一。但是,農民環境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尚未形成環保風尚,仍然存在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不相協調的問題,部分農民未能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仍然沿用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僅關注涉及自身的短期利益,無法有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這樣一來難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根據調查發現,農村居民沒有清晰地認識到自身行為會影響環境的機理,以及環境污染對身體健康產生的影響,環保常識認知度低[2]。因此,在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進程中,農民總是抱著“自掃門前雪”的態度,只為自身利益著想,造成了一系列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行為,同時對本村環境污染治理事務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缺乏生態環境共同體的整體意識。所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歷程中,農民不僅是農村生態環境的主體,也是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實施者。
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是農民環境意識薄弱、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有限、農村生活生產方式落后。在我國廣大農村農業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包括土地污染、水污染、工業污染等。造成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除了農民環境意識薄弱、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有限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村落后的、粗放的農業生活生產方式。長期以來,政府在城市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偏向于城市,導致城市與農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失去平衡。農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投入資金相對較少,政府監管部門人員較為緊缺,普及宣傳環境保護教育不到位,農村依然延續傳統、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農村農業污染問題未能得到真正解決。具體表現在以下3 個方面
一是土地污染問題。因為農民主要依賴土地為載體展開農業生產活動,首先由于缺乏綠色的農業生產理念,以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民仍然處于較低的農業生產水平。為了追求提升農作物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薄膜,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污染。其次由于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乏基礎的農業生產知識,使用過的薄膜、化肥、農藥包裝物被隨意丟棄,造成了土地二次污染。
二是水污染問題。我國疆域遼闊,農村零散分布,分散錯亂的農村空間分布加大了水體環境整治難度,由于農村人口龐大,對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日益激增,產生了大量的污水排放,因為投入經費有限,并且農村集聚程度不高,農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簡單的污水管道工程不足以應對農村生產生活廢水驟增的壓力,缺乏一系列配套的污水處理系統,簡陋的設備達不到國家污水排放的標準,甚至部分村莊缺乏污水排放管道,村民的生活生產廢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導致“臭水溝,臟河道”環繞村莊,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影響村民的身體健康。水污染問題儼然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三是工業污染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國家對城市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大,面對城市用地緊張,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部分企業生產不適應在城市繼續生產建設,因此部分對環境污染較大的企業逐漸轉移到農村。城市產業轉移到農村,從短期來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一部分就業問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是農村承接環境污染企業,需要為生態環境污染買單,并且農村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生態環境監測機制,當地基層政府缺少解決工業污染成型的方案,難以應對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從長期來看不利于鄉村振興。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解決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成為一個選擇性難題。
對于鄉村振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現代鄉村社會體制,形成多元共同治理的局面,應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積極轉變發展理念,積極學習生態環境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摒棄過去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深刻認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導作用,樹立綠色發展思想,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根本遵循,有條不紊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整治農村生態環境。
二是地方政府必須認清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持續時間長、復雜程度高、實施難度大的重大課題。為此政府部門應建立多部門高效聯合治理機制,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嚴格區域界線,基層政府要樹立協同治理理念,明確生態責任,在生態環境治理上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共同分擔成本,創造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在整治過程中讓更多的政府部門參與其中,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出謀獻策,提升業務能力。
三是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需要落實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責任,建立項目負責制度,從立項到結項全過程由第三方評估監測,政府工作人員按時按質完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各項指標,并且把此納入評優評級的重要參考因素,對于一些績效考核不合格以及監督不力的消極行為認真追究責任,清除一批懶政不作為的政府官員,打造一支高效廉潔的人才隊伍,提高地方政府農村環境治理現代化能力,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四是地方政府需要積極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適當降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準入門檻。讓高校與科研機構作為治理生態環境的“智囊團”,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創新路徑,讓高校與科研機構在廣大農村進一步宣講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民心。在生態環境治理評估與監測方面,需要加快非盈利組織進駐農村的步伐,讓生態環境治理監測更加真實,監管更加到位,構建多元共治的農村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格局。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為了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思想根源上打破農民傳統的思維習慣,大力倡導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應加強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開展農村生態實踐活動,推進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法治建設,為農民生態意識的培育提供教育支持、開辟實踐途徑、營造文化氛圍。
一是需要當地政府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舉辦環境保護宣講、環境保護比賽等活動,對環境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民給予獎勵,如授予“環境保護文明家庭”的稱號。讓農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學習基礎的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意愿。
二是培養一批支持倡導綠色生態理念的新鄉賢,通過樹立新鄉賢為環境保護典范,讓農民對于環境保護有參照實體,并且積極引導村民朝著新鄉賢的“環保標兵”目標前進,通過新鄉賢宣傳環境保護及倡導生態文明經濟,必然會引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經濟的新發展,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及經濟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新臺階,從而會讓農民改變以前一些不健康、不環保的不良習慣,最終形成“建設美麗鄉村,人人有責”的積極向上的氛圍。通過多種途徑,借助各種媒體平臺進行教育宣傳,讓農民意識到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主人翁精神,極大地調動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僅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而且有利于倡導綠色生態文明鄉風建設。
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必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是徹底整治環境污染源的關鍵所在,因此培育智慧型科技型農民,構建綠色、科學的農業產業結構將成為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抓手。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導致大量土地拋荒,由于缺乏農業人才,廣大農村仍然沿用粗放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給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少阻力。因此,應培育智慧型、科技型的新型農民,為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要認識到農村產業升級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絕不允許用“一刀切”的方式解決問題,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盡管細碎化土地經營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但在現實生產生活方式中,傳統農業仍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時,要保留一部分土地作為傳統農業的依托,從而培育智慧型、科技型農民,構建科學、綠色的農業產業結構。
一是通過高校、農業科研團隊聯合成立農村產業經濟研究院,組織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聘請農業專家到當地農村進行經濟考察,制訂適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提供可行性發展方案。
二是通過政府的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扶持,引進一批大型機械化的農機、無人機等先進農業機械,逐步引導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過渡,使農業生產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三是積極與第三方投資機構合作,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民宿、鄉村旅游等的發展步伐,借助大數據、互聯網、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型平臺,進一步拓寬農業經濟作物的銷售渠道,并且對農作物加工處理,延長產業鏈條。以農民為主體,培育智慧型、科技型農民,從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力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通過精準施策,真正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乏多元共同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的機制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啟新征程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如果處理不好兩者的邏輯關系,會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業、農村、農民的主要發展方向,會給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并提出更多要求,完成更多任務。因此,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處理好農村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補齊鄉村振興短板,真正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