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妍
(廣西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問題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指出,全球增溫目前達到1.2 ℃,氣候系統變暖仍在繼續,極端天氣進一步加劇。其中,農業領域產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視,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顯示,全球農業通過農業種植、加工、流通等生產經營環節產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1/3 左右,其中畜牧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15%左右。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碳減排壓力巨大。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鄉村既是我國生態保護的主要陣地,也是節能減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出臺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為農業農村減污降碳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據。國內學者也從各個角度提出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機遇與挑戰[1-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已成為共識,堅持綠色發展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重要方式,是加快農業低碳升級的必由之路,是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我國廣袤的鄉村地區發展優勢在生態資源,發展潛力也在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和通過生態資源減少貧困的潛力巨大,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路徑。
百色市是廣西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總人口400 萬人,下轄12 個縣(市、區),地處桂、黔、滇3 省(自治區)交界,南邊與越南接壤,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于一身的特殊區域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民族邊疆欠發達地區。
從人口結構看,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百色市農村人口202 萬人,占總人口的56.56%,13 個縣(市、區)中,除了右江區、田陽區和平果市外,其他8 個縣(市、區)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65%以上,其中那坡縣最高,為76.1%。從民族結構看,少數民族人口為298.32 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3.53%。總體上看,要推動鄉村地區振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鄉村地區發展仍是百色市最難啃的“硬骨頭”。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2020 年百色市生產總值達到1 333.73 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在廣西各地級市中排名第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73 萬元,低于廣西的4.4 萬元,遠低于全國的7.2 萬元。近年來,百色市加快推進鋁、錳礦、石化、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鏈,積極培育新材料、新醫藥、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打造區域性休閑旅游健康養生中心。
從城鄉發展情況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百色市城鎮化率為43.44%,城鄉收入比為2.55,高于廣西的2.41,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但是隆林各族自治縣、凌云縣、那坡縣、德保縣、樂業縣等大石山區和邊境地區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產業基礎和基礎公共服務薄弱,已脫貧人口內生動力不足,持續增收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
一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但后續扶持任務艱巨。“十三五”期間,百色市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但是欠發達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依然繁重,部分已脫貧地區面臨持續增收困難,“邊緣群體”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致貧風險,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發展仍然是一項長期任務。
二是鄉村旅游資源特色鮮明,但開發程度不高。區域內多民族聚居,少數民族人口占83.53%。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風情獨特,鄉村自然景觀絢麗多姿,具備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邊關民族風情旅游目的地的基礎條件。但當地旅游資源挖掘開發不足,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旅游產品不豐富,旅游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缺乏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
三是綠色生態資源豐富,但產業潛力未充分釋放。百色市農林資源富集,全市種植業“三品一標”數量排廣西第一,芒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油茶種植面積廣西第一;植樹造林面積居廣西首位,森林覆蓋率達72.8%,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但是綠色生態資源生產方式相對粗放,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和產業競爭力不高,資源能源就地轉化率低。
四是區域特征明顯,但區域發展極不平衡。以右江區、田陽區、田東縣等為代表右江河谷地區以及以德保縣、平果縣、靖西市為代表的礦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好,以凌云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等為代表的大石山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五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資源型產業轉型壓力大。2020 年,百色市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19.5∶39.8∶40.7,第三產業占比首次突破40%。但是傳統工業比重大,電力、制糖、林紙、煤炭、建材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制造業轉型步伐較慢,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接續替代產業有待培育發展,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對工農業的支撐不足。
六是邊疆地區社會穩定,但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百色市地處中越邊境,扎實推進靖西市、那坡縣邊境地區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為我國西南邊疆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當地公共投入不足,社會事業和民生發展滯后,義務教育鞏固難度大,農村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較弱,勞動者職業技能缺乏,基本公共服務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百色市鄉村地區綠色資源豐富,發展綠色產業的潛力巨大。“雙碳”目標提出后,國家出臺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國家層面的《意見》出臺后,金融、稅收、投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將給百色市發展康養旅游、生態農產品、鄉村休閑旅游、生態林業等綠色鄉村產業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全新的發展機遇。
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產是一個生態經濟經營的過程,即對可經濟開發或者保護性開發的生態資源通過一定機制體制轉變為可定量的生態資產,生態資產再通過轉讓或者租賃等形式轉變為生態資本,從而實現生態資產保值增值。在“雙碳”目標約束下,生態資源的稀缺性特征更加明顯,生態資本升值潛力巨大,特別是在碳排放權交易全面普遍性推行后,生態資源轉變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的模式更加成熟,資產升值發展空間更大。百色市可以此為契機,活化鄉村生態資源,建立完善生態資源變生態資產的轉化通道機制體制,真正實現“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綠色低碳發展背景下,將倒逼百色市農業農村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真正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現代化發展;有利于農業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特別是農村能源結構優化,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農產品企業向綠色化轉型,推廣應用綠色低碳生產技術;有利于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綠色建筑、綠色農房等建設,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有利于鄉村地區森林、濕地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安全屏障將更加堅固,生態系統質量和固碳能力將得到提升。
“十三五”期間,深圳對口幫扶百色市,通過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產業合作、消費扶貧等方式,為百色市順利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全方位協助。“雙碳”目標將推動百色發展林業碳匯等碳排領域發展,這為百色市與東部發達地區探索建立碳消費與碳供給合作模式,真正從產業振興角度形成與東部發達地區共同建設可持續發展產業,進一步擴大百色市與東部發達地區開展更高層次領域合作提供了新機遇。“雙碳”目標也將推動邊境地區加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為百色市提升對外貿易水平,擴大綠色低碳產品進出口貿易提供轉型升級發展機遇。
從百色市層面成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開展資產核算和統一管理,建立市、縣(區)、鄉鎮、村四級自然資源資產賬戶,籌建自然資源銀行,借鑒浙江“兩山銀行”試點、中國鄉建院在信陽郝堂村的金融合作社實踐等典型做法和經驗,建立完善自然資源銀行運營、服務、監管、組織等機制體制,通過林權、土地使用權、生態水使用權等生態資源抵押貸款業務,構建企業、集體、村民共建共享機制,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推進森林碳匯價值摸底,在生態資源資產核算出的價格基礎上,結合環境保護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核算地區的可開發利用的森林碳匯價值,建立自然資源碳匯賬戶,探索建立林業碳匯收益的利益分配機制,為參與碳匯交易做好基礎支撐。
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突出生態、富硒、長壽、邊關、民族等特色品牌優勢,構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一是發展生態農業。以現代化、生態為主線,結合農業節能減排固碳要求,做優水果、蔬菜、家畜三大100 億元產業,做強糧食、油茶、家禽三大50 億元產業,做大糖料蔗、蠶桑、茶葉、漁業四大10 億元產業,推動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推廣應用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打造大石山區生態農業樣板。實施“百色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集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百色“鄉字號”農產品品牌。
二是發展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根據百色市13 個縣域的農業主導產業的特色與優勢,選取2~3 個優勢產業,集中力量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重點,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推動優勢產業向前端發展農業研發、育種等環節,向后端延伸發展儲運、銷售、體驗、消費、服務、品牌等環節,打通產業鏈上中下游環節,實現產業鏈供應水平提升和產業鏈增值。
三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依托鄉村田園風光、邊關民族民俗等鄉村資源,發展邊關風情游、民族民俗體驗游等多功能、多業態、多場景的鄉村旅游,謀劃一批集宿、游、食、購、娛一體的鄉村綜合體驗項目,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實施休閑旅游精品工程。
百色市不同鄉村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應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結合綠色低碳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機遇,實施差異化、各有側重的鄉村振興策略。
一是欠發達地區包括凌云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等大石山區,其特點是森林覆蓋率高,交通不便,產業發展水平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該類地區應充分發揮森林生態優勢,推動林業合理開發利用,創新“森林+”發展模式。建議綠色金融優惠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和林業精深加工,開發森林人家、健康氧吧、水上漂流、星空露營等森林旅游產品。支持和鼓勵欠發達地區發展林業碳匯,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推動林業碳匯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相結合,將林業碳匯培育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
二是資源型地區,包括德保縣、平果縣、靖西市等礦資源富集地區,這些地區的特點是地區經濟對鋁礦、錳礦等傳統工業依賴大,接續替代產業有待培育發展,產業結構單一,礦山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任務繁重。對于資源型地區,要構建綠色高效的資源開發模式,發展綠色礦山,構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體系,加大礦山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要大力發展鋁礦、錳礦產業精深加工,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接續產業。
三是邊境地區,包括那坡縣、靖西市。由于區位、基礎等發展條件不同,兩個邊境縣(市)呈現較大發展差異,那坡縣相對落后。對于邊境地區鄉村,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重點支持抵邊自然村產業發展,深入挖掘那坡縣黑衣壯等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發展邊關民族風情旅游,推動邊境地區發展“口岸+”,通過發展落地加工、邊民互市貿易、跨境電商等提高邊民收入水平。
整體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森林、農業、濕地等固碳能力,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持續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大力培育混交、復層森林結構,適時調整林分密度,促進林木生長,穩定生態公益林面積,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資源管護水平。
二是提高農業生態碳匯能力,嚴守耕地紅線,推廣有機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降低碳投入,積極發展生態循環固碳農業,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降低碳排放。三是提升濕地碳匯能力,持續加大福祿河國家濕地公園、龍潭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力度,開展退化濕地生態治理修復,推動濕地生態質量和濕地碳匯能力穩步提升,增強濕地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