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峰,丁大偉
(1.張家港市蔬菜技術指導站,江蘇 蘇州 215600;2.張家港市農業試驗站,江蘇 蘇州 215616)
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生產是否穩定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張家港市在優質水稻開發生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一直堅持以綠色創建為平臺,不斷促進水稻提檔升級,對全市經濟和農民增收起到了拉動作用。水稻生產也隨之成為張家港市結構調整重點和支柱產業,優質水稻的產業化發展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促進張家港市優質水稻產業化發展,需深入剖析優質稻米在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各項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有效路徑加以解決。
張家港市以水稻種植為主,優越的地理條件讓張家港市成為我國水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全市農戶水稻的種植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90%。但是,近年來水稻作為張家港市的優勢產業生產效益明顯下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張家港市優質稻米產能現狀進行分析。
第一,在種植面積上,因近幾年糧食收購價格而導致張家港市水稻種植面積持續減少,其根本原因是糧食收購價格降低使農民收益也隨之降低。水稻種植面臨著種植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再加上稻田因連年種植水稻出現地貧現象,導致了張家港市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1]。
第二,近年來,張家港市致力于發展高標準農田開發,使得張家港市在農田開發上取得了一定成績。當前,全市已經基本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將原有的水稻種植田塊實現了高標準發展建設目標。
第三,在水稻品種上,主要種植早熟晚粳型南粳5055、南粳3908 等。
第四,張家港市水稻年均產量一直處于穩定發展狀態。近幾年,因種植面積減少導致產量也隨之下降,但是高端的農機設備和先進的栽培技術彌補了種植面積下降帶來的不足,使其產量處于上升趨勢。
第五,在種植方式上,現階段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被大范圍應用,使農民得到真正的利益,促使水稻的種植面積開始呈現出上升趨勢,綜合種養方式在優化了稻米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曾指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張家港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依靠自身的優越條件將優質稻米的開發工作放到產業發展的首位。在優化稻米產業結構與構建優質稻米產業的過程中,大力促進優質稻米基地形成,使之成為帶動全市產業振興的關鍵,奠定水稻產業作為張家港市名片產業的主導地位。
以水稻種植到種植基地再到稻米加工形成一系列的稻米產業鏈,進而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民合作社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讓合作社股東不僅可以從第一次生產中獲得利潤,還可以在二三產業增值中獲得收入,實現農戶和企業“雙增收”[2]。新型的經營模式突破了傳統農業單一的局限性,全面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張家港市位于我國長江下游南岸,處于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全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
在水稻品種上基本選擇早熟晚粳型種植,同時由于整體氣溫變暖,中熟晚粳的水稻品種以早播早栽的種植方式延長生長周期,滿足水稻對生長積溫的要求。近年來,張家港市為滿足人們對稻米質量的要求,逐漸形成了以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為主的種植模式。現階段,主要種植早熟晚粳型的南粳5055、南粳3908以及中熟中粳南粳46 等品種[3]。
張家港市的水稻生產主要分成南部稻區和北部稻區,一般情況將鹽鐵塘作為分界線。近年來,伴隨水稻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全市范圍內開始發展以機械化播栽為主的栽培方式。2016 年張家港市以創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為目標,增加對高端農機設備的投入。截至2019 年,水稻機插栽培技術已經在全市范圍內運用廣泛,為農民帶來高效種植的同時也節省了人力、物力。
目前,張家港市場上各種優質稻米品牌具有很強的自身優勢,但是缺乏相關的推廣宣傳活動,曝光度較低,稻米品牌的信息流通不暢,使市場對張家港市的優質稻米沒有正確認知,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品牌影響力,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稻米加工技術落后嚴重影響了稻米品質,使其在進入市場以后缺乏競爭力。傳統的稻米加工設備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第一,在等級質量上,傳統的稻米加工設備不具有色選、拋光、分級等功能,無法實現通過稻米加工直接進行等級篩選。
第二,在稻米加工上,加工后的成米大小不一、色澤偏暗、碎米較多。嚴重影響稻米的質量,粗糙的加工技術使優質大米成為劣質米。
第三,在外觀包裝上,大多稻米加工利用包裝袋直接進行包裝,簡陋的外觀包裝,影響了稻米的檔次。另外,真空打包技術匱乏,也嚴重影響了稻米的保鮮時間[4]。
第四,在進行稻米加工時,一般情況下數量都極為龐大,噸成為了普遍的計數單位,大量的稻米儲存成為問題,稻米加工企業缺乏大型低溫冷庫,無法在短時間內滿足儲存大量稻米的需求,為優質稻米存儲帶來了挑戰。
自產自銷是目前張家港市水稻銷售的主要模式,大部分農民依舊按照傳統的銷售渠道推廣,對市場的需求與敏感度不高,從農戶到合作社再到銷售,固定單一的銷售渠道無法將優質稻米全方位、多渠道地推進市場。單一的推廣渠道讓張家港市優質大米處于“好米無市”的局面。
現階段,張家港市開始著手于高端稻米市場開發工作。追求高品質稻米就要摒棄傳統的化肥和農藥,按照有機、綠色的標準進行種植,但其生產成本遠遠高于傳統種植方式。就目前最流行的稻田綜合種養生產方式而言,為有效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利用生物技術為稻田除蟲、除草,多采用稻鴨共作和稻蝦共作的綜合種養模式,提高了對人力、物力的需求,增加了稻米的生產成本。
據統計,自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后,在新生代的農民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因此絕大部分的農民文化程度處于初中及初中以下階段,缺乏高素質農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農民作為技術文化的“弱勢群體”,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不敢嘗試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高端的農機設備,仍堅持傳統種植技術,無法與現階段技術相融合。另一方面,目前張家港市在對高素質農民的培訓上存在著頻率低、形式單一的問題,固定次數和直接說教的培訓方式無法滿足農民對農業種植技術的需求。
張家港市每年從省優質種源科研院以“穩產、優質、抗逆、符合市場”為原則,引進2~3 個適合本市種植的優質品種,根據其生長特性在試驗田試驗,其品種呈現出高效及穩定的特性后進行大面積推廣栽培,進而形成優質稻米生產基地[5]。將原有的優質品種通過農業技術手段提純,保留其品種優勢后再次培育,創建本市的種源基地。
針對高標準農田更新高端農業設備,采用宏觀政策加大高端農業設備的購置補貼,激勵農民自主購買,打破傳統的種植方式,使水稻種植在高效、便捷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形成高端農機設備帶動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局面[6]。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稻米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對優質稻米的市場需求也會隨之加大,同時增加了優質稻米的市場競爭力。張家港市應本著“打造稻米品牌,提升品牌優勢,開發稻米市場,引領稻米產業”的發展思路,講好稻米故事。以國際一流稻米為標桿,不斷創新,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品牌路線,力爭將張家港市稻米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天然的地理優勢為張家港市綠色有機稻米的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其發展擴大的過程中應本著高質、品牌優勢,推出綠色、安全、健康、好吃的稻米,讓稻米的品牌優勢為張家港優質稻米保駕護航[7]。
稻米加工是稻米生產過程中關系到出米率的重要環節,稻米加工需以保障稻米質量為前提,這就對倉儲和加工的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進社會前沿的高端倉儲加工設備能夠在保障稻米質量的同時提高稻米的出米率[7]。張家港稻米生產應以優質稻米為出發點,結合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成熟的加工技術,嚴格把好質量關,生產出綠色、安全、健康、好吃的優質大米[8]。
因產量過剩而出現稻米積壓、產量不足以及供不應求的現象,是稻米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面臨的普遍問題。而訂單生產能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使水稻生產與市場需求接軌,根據市場訂單進行水稻生產,避免因盲目生產而引發的生產風險。
傳統稻米種植模式存在著種植品種單一、產量低、收益低的特點。因稻田連年種植單一品種,造成地貧現象,進而導致產量降低,收益隨之減少。因此,適當調整水稻種植結構是大勢所趨,將成熟的稻田綜合養殖方式示范推廣,利用動物糞便為稻田提供養料,在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優化土地資源。
張家港市應根據水稻品種特性、積溫條件、種植密度、土壤元素含量、肥料需求等種植要求,因地制宜地構建水稻種植技術體系。以保障品種特性和積溫條件提升水稻生長發育;以控制種植密度提升水稻出米質量;以側方土壤元素含量和有機肥料提升肥料供應。采用物理技術、結合相關植物特性在田間進行殺蟲,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充分根據品種特性進行技術培育,科學供應肥水,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實現節本提質增效。
隨著水稻培育技術的不斷提高,對農民技能水平的要求也需要重新定義,針對高素質農民進行優質水稻生產技術培訓的需求已迫在眉睫。高素質農民的培養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以保證專家隊伍的優質性和農業技術先進性為前提,邀請科研機構、各大農業院校專家進行授課。帶領農民赴高校農業基地進行現場參觀學習,將所看、所學與現實相結合。利用該方式將種植技術與先進的農業技術對比,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便于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業技術培訓。
第二,將常態化的水稻先進種植技術培訓作為農民的主要“食糧”,利用水稻種植基地,在水稻生長發育至成熟的各個時期,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分別展開培訓,使培訓具有現實性、規律性和層次性。
第三,以技術幫扶推動培育高素質農民,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農業專家深入到實際水稻種植現場,幫助農民進行水稻種植,定期跟進水稻種植情況,及時為其專業解答,為優質稻米生產提供技術支撐,進而促使農民在幫扶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方式,以高素質農民的不同需求為基礎,將需求合并“同類項”后成立學習小組,使農民能根據自身的薄弱環節,接受專業培訓。
隨著經濟時代發展與革新,現代化農業生產使我國農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時代特征的產業體系、生產體制和經營體制也隨之形成。張家港市以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為著力點,在引進優質品種、先進生產、高端設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高標準、高質量的農田開發,實現水稻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增強水稻品種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對張家港市乃至全國稻米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