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月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
當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正大跨步地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產業,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障。但受到社會歷史環境文化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建設中的短板。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可見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是解決好“三農”問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重要內容。
數字農業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縱觀全球,發達國家都將發展數字農業作為構筑農業現代化發展產業優勢的方向,積極將數字科技與農業發展相融合,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當前隨著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數字化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農業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矛盾也日益顯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農產品供大于求,但是對于優質農產品的供給不足,出現了糧食過剩和短缺現象同時并存的矛盾現象。
二是區域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銷售區都強調糧食自給,無法形成和發揮區域優勢。
三是農業產業結構層次較低,農民就業多集中在第一產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服務業方面發展滯后,農產品附加值較低,農民增收渠道有限,造成農業產業結構矛盾。由于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僅浪費了農業資源,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要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機結合。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是通過市場需求使農業資源配置達到最優水平,以此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通過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水平發展基礎較好,存在剩余勞動力,如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延長農業發展產業鏈,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加速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等一系列數字技術日益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面向有效市場需求,實現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最大化,增強有效產品供給,優化農業生產經營,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帶動農民增收。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不應走“竭澤而漁”的道路,綠色、協調、可持續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才是實現農業產業興旺的應有之義。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式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水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農業產業興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化手段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從農產品的生產到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再到農產品的銷售和運輸環節,成為了推動農業產業創新和變革的新動力。
在農業的生產環節過程中,使用農業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可以有效監測農作物生長的階段性變化,運用無人機高效噴灑農藥可解放勞動力,使資源利用最大化,運用高科技檢測設備分析各地區適宜生產的農作物品種,可提高農作物質量,實現農產品的精細化生產。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過程中,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農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并整理收集數據,使高科技與個性化發展有機融合。在農產品的銷售和運輸過程中,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精準有效供給,將生產和需求、銷售和購買緊密銜接。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吉林省將數字化產業升級作為了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重點。數字農業的快速推進是實現農業產業數字化的有效渠道,對建設數字吉林、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近年來,吉林省把農業農村數字化、信息化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已經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全過程,并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銜接,使得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大幅度增強。
2.1.1 農業產業化進一步升級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產業進一步融合,吉林省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得到升級、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已經轉變成為農業發展新動能,物聯網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吉林省與全國農業生產數據的有效對接,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實現新發展。例如,近年來吉林省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糧食作物的生產過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監測,并利用無人機等新科技精準灌溉、農藥精準噴灑,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調整農作物生產品類和生產周期等。
與此同時,吉林省農村電商數量不斷遞增,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部分農村地區在發展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業等方面投入巨大精力,并取得了較大發展,在帶動農民就業、穩定農民精準脫貧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進一步推動了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1.2 農業信息化進一步創新
信息化能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引導農業品牌化,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全鏈條、全過程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種植到銷售,從生產到流通,信息化正在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活力。目前吉林省已經搭成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農村供求信息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分析系統等平臺,極大程度地提升了“三農”信息服務水平。并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平臺,開展了農業綜合性業務應用。例如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分析信息平臺,緊密融合企業信息、監管信息和公眾信息,實現了對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過程的全覆蓋,對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全方位監控,對農產品溯源等,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提升要素生產、變革農業發展動力。通過進一步健全吉林省農業發展數據資源系統,增強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全要素、全鏈條、全過程的大數據掌控能力,實現了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一是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吉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正逐步完善,但是數字化基礎設施覆蓋水平不足,例如部分農村地區快遞網點派送速度較低,甚至部分農村地區仍未實現快遞網點的全覆蓋。鄉村物流行業發展、監管系統的完善和建設程度與城鎮相比處于滯后狀態。農村家用互聯網等信息化設施發展相對薄弱。這些因素都是阻礙吉林省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影響了實時掌握農業市場需求的進程,從而使數字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滯后。
二是農業產業數據聯通系統不健全。當前吉林省各涉農企業都在嘗試利用大數據指導運營,但是獲取相關農業數據較為困難,能獲得的數據十分有限,使各地區農業的協同發展出現障礙,產銷信息無法互聯互通,導致多次無意義重復工作,難以推進智慧互聯農業建設[1]。另外,農村碎片化的數據使數據采集整合變得較為困難,無法分析數據的變動趨勢,導致農產品產銷脫節現象仍然存在,線上線下對等傳輸難的問題時有發生。
三是數字化人才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吉林省農村數字人才的培育模式不健全,政、企、社多維度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完善,與數字經濟有關的知識分子回鄉概率極低,現有的數字人才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業務能力難以提升。因此,吉林省農村高素質人才不足,人才培養系統不健全。數字人才匱乏直接導致農業技術難以在預期的時間內產生可觀的進步。目前吉林省的科研部門對電子信息技術的開發水平還較低,智慧農業相關數字設施的實用程度不強,農用傳感器方面仍有許多空白領域。另外,吉林省農業科研部門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僵化的制度使科研人員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和農民創新管理程度較低,農民的基礎能力一直落后于城市居民,不利于吉林省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
四是農業信息化水平發展不均衡。目前,吉林省的農業資訊傳輸不暢,農村地區由于缺乏資金,信息化設施不到位,使信息共享的最終環節出現漏洞,導致信息丟失、信息浪費。農業統計數據不全面,平臺對信息的整合能力較薄弱,大量的信息數據處于分散和隱蔽的狀態,使得社會對信息的利用率處于瓶頸期。信息服務機構不夠健全,信息部門經常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常因忙于其他業務而忽略了信息工作。信息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不強,缺乏該領域的專業人才,使吉林省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很難提高。
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明確投資方向。要基于農業全產業鏈及其薄弱環節和瓶頸,有針對性地編制相應農業基礎設施規劃,將資金投向這些領域。從現有投入領域看,國家對產中的基礎設施投入最大,但對于產前產后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如農產品倉儲和物流體系、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等領域均是當前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薄弱環節。同時,也要基于空間布局,進一步推動農業基礎設施集聚,并以此帶動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結合吉林省現存的問題,對互聯網接入寬帶用戶,建議著力增加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端口,繼續拓展互聯網市場,增加互聯網接入寬帶用戶,進而增加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設鄉村快遞網點,完善村鎮物流系統、支付結算系統以及監管系統,提高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加緊建設無線網等專用型信息化設施,力求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全覆蓋,使數字經濟的效應向農村滲透[2]。
農產品精準營銷要求農產品經銷商在充分了解消費者偏好、需求的基礎上,精準定位不同農產品的受眾群體,針對目標人群展開具有高效性、直接性的農產品銷售方式。在該銷售新狀態下,對農產品進行高質量改造,深入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鏈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隨著全國經濟普遍繁榮發展,吉林省城鄉居民的生活水準由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發展到了實現小康水平,消費習慣發生了較大扭轉。人們逐漸把購買產品的質量放在首位,不滿足以往市面上充斥的價格較為低廉、品相一般的農副產品,消費者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大幅度攀升的態勢,而且還表現出農產品需求多元化的特性[3]。
為了保障數字經濟賦能的過程有效運行,還要加快培養出一大批數字農業生產者,鼓勵更多的主體參與其中,形成針對數字農業生產者的人才培養系統。
一是建議吉林省政府注重對人力資本的培育,加大對于農村數字教育的投入力度,加速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和遠程培訓,健全農村數字人才培育模式,完善多角度的人才培養體系,增設數字人才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和創新管理程度,打造一系列擅長使用互聯網的農業生產者和產業化聯合體[4]。
二是加大對數字農業生產者的培養力度。培養能夠處理數據信息、具備數字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
三是出臺激勵政策,提高農村工作待遇,吸引高級知識分子回基層就業。加強“產學研”融合模式,改變農民基礎能力一直落后于城市居民的不良狀態,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面對市場需求的新變化,想要實現吉林省農業產業的騰飛發展,要求農業生產結合數字技術的優勢,隨著網絡時代發展,把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數據變成“新農資”。通過對傳統農業產銷地數字化改造不斷提高農業附加值,發展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農業電商平臺,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工程,立足吉林省各地區農產品特色優勢,利用多種電商方式大力發揮品牌效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