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敏,陳 威,王 梅,于 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 北京 100083)
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中法工程師學院的創立瞄準人才培養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代工業社會服務,以培養具有系統思維、國際視野、領導素質的通用工程師精英人才為目標[2]。本文以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法語課程體系為例,探索工程人才教育中外語能力培養的新模式。
近年來,繼“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后,我國又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計劃,以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籌劃布局培養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技術人才。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大力支持高校開展工程教育國際化培養。作為中法兩國當代合作辦學的先行者,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以培養國際化的通用工程師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掌握多領域的基礎理論和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系統性專業知識,具備融入和領導多學科團隊的能力。國際工程領域人才需能夠將專業技術能力與外語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相結合,以適應未來工程領域的國際間融合發展[3]。
中法工程師學院法語教學團隊一直緊扣學院的總體培養目標,以語言為基礎與媒介,結合學院的總體教學設計,努力建設兼顧知識與能力、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體系。隨著學院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從最初的培養“雙語、雙文化”發展到如今適應全球化工業4.0時代的“系統思維、國際視野、創新潛質”,法語教學的重點也從最初的“聽說讀寫”四項語言能力的培養,發展到如今的“批判思維、創新發展、協同合作和跨文化”四位一體的綜合能力培養。
原有的課程設置理念主要參考“聽說讀寫”四種外語能力培養方向,分為精讀、聽力、口語、寫作、科技法語等課程,緊扣“語言”這一核心,強調語音、語調、詞匯、語法、句法等語言知識點的傳授,單一課程專門側重單一語言能力的培養,課程之間壁壘分明,在實現“四能一體”化方面力不從心[4]。
隨著“四能一體”培養目標的形成并逐步清晰,課程群建設的教學設想日趨成熟,即以教學年級為單位,以四種綜合素質為導向,將每一年級的各門課程建設成一個優勢互補的課程群,淡化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之間的分野,爭取在單一課程各有側重的基礎上實現通過課程群內部合作,共同實現四能協同發展的目標,并在確保課程間橫向互補的基礎上實現縱向發展的連貫性。
2.1.1 課程設置介紹(詳見表1)

表1 課程設置介紹
2.1.2 課程群介紹及其優勢
首先,加強了按教學年級劃分的不同級別間同類課程的整體連貫性,注重保持縱向型課程群在四能培養中的優勢作用。例如,由基礎法語、中級法語和高級法語組成的“綜合法語”課程群,由初級科技法語和中級科技法語組成的“科技法語”課程群,由法國社會與文化和法語國家地區概況組成的“文化”課程群,由法語閱讀與寫作和應用寫作組成的“寫作”課程群,以及由應用寫作和企業法語組成的“職場法語”課程群。縱向型課程群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時間保障。
其次,細化同級課程的四能教學目標,不同課程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充分發揮了橫向型課程群融合互補的協作優勢。以三年級課程為例,高級法語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可以進行文化類和企業類課程的學習,同時,在文化類和企業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又促進了其語言的學習,并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最后,課程群中各種課程的設置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需求,既有支撐學生學習所需的學業導向內容(例如文獻綜述),也有為職業生涯做準備的就業導向類課程(例如應用寫作、企業法語),整個課程體系全面、立體。
2.2.1 教學準備環節
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來自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源于實踐的磨煉,為了促使學生在不同的實踐任務中不斷鍛煉“四能”,必須豐富教學環節,設計出更多的模擬或真實社會任務,學生以兩人、三人或多人為團隊,以實現某一社會任務(如辯論、項目展示)為目標,從前期資料收集開始,經過系統分析,得出結論,再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反思自己在實現某一任務中的得失,使學生逐步養成科學思辨與協同合作的習慣,并在培養文化包容性的同時,鼓勵創新表達。圍繞四項能力培養,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分小組進行口頭陳述報告,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課堂上分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可以走出課堂,以街頭采訪等形式的作業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協同合作能力。
2.2.2 教學方法及手段
采用以學生為本、注重實踐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導向教學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從學習過程的第一天就面臨與外教的交流,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對語言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而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幫助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有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展開,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學院相繼建成了智慧教室和語音教室,硬件全面升級。開發制作系列法語慕課課程,同時,充分應用微信等社交軟件,開展如微信打卡、一分鐘語音討論等,拓展教學的時空范疇。
2.2.3 考核評估方式
采取能力發展動態追蹤與階段評估相結合的模式,注重對學生課堂表現及課下作業的評估,評估側重點從語言知識逐漸向綜合能力(自主學習、邏輯思維等)遷移,不以卷面成績為考核的唯一標準,將平時成績納入總評成績范圍。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和課堂表現,作業可以是口頭陳述、書面報告等多種形式,這樣就將語言能力以外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課堂討論中體現出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都納入了考察的范疇。在期中和期末考核,不設翻譯類題型,語法類題占比重小,約為20%,大部分題目都能考察到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在口語和寫作考試中,評分標準除了詞匯、語法、表達方式之外,也會考慮是否有學生自己的觀點,是否對相關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等。
2.2.4 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將能力的培養延伸到課堂以外,寓教于樂。先后組織了語音大賽、法語文化月等活動。同時鼓勵學生走出學院,積極參加法國使館以及其他機構組織的各項比賽和文化活動,學生先后在全國高校法語歌曲大賽、演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在新的課程體系作用下,跟蹤了解學院中攻讀雙學位及參與學期或學年國際交流項目同學在境外的學習生活狀況,得到了積極正面的反饋,普遍表示與其他中國留學生相比,他們能更快地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與周圍的同學建立交往關系;法國的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學生會經常被要求組隊進行項目展示,學生們紛紛表示法語課堂中經歷的口語實踐環節有效幫助他們參與到這一教學活動中。
法語團隊圍繞“四能一體”的建設思路,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合作共建嘗試,有效支撐了教學團隊的整體發展。首先,基礎法語課程團隊作為中法工程師學院最大的教學團隊,定期組織召開教學會議,教師集體備課,課件共享,在保證教學進度整體一致的前提下,鼓勵教師進行特色化教學。
為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初級科技法語”課程建設過程中,法語授課團隊與物理團隊通力合作,打破課程間壁壘,深入探討課程教學目標,實現了跨學科深度協作,為教師團隊合作提供新思路。
“四能一體”課程群建設對教師教學理念和手段創新提出客觀要求,激勵教師互相學習,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教育教學會議和外部培訓,注重凝練教學思路和提升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個人職業發展。
中法工程師學院法語教學團隊基于四能導向教學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通過課程群建設,有效提升課程間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為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外語教學體系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通訊作者:于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