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姣姣,陸建霞,施虹求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5)
課程思政是在課堂主渠道基礎上,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將“教書”與“育人”進行充分融合,是“三全育人”的一項重要舉措[1]。“互聯網+”時代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出現將在線自學和課堂輔導相結合,優勢互補,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得課程思政的實踐更加便捷、高效[2]。
建設“健康中國”是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伴隨著健康中國理念的推行,人們對個人健康也愈加重視。健康素養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技能,更是高等院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本研究以課程“康復評定技術”為載體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在專業知識中滲入思政元素,將健康知識融入課程內容中,引導學生獲得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
在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選取江蘇醫藥職業學院2019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6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教改組(31名)、對照組(31名)。兩組學生一般情況均良好,無重度抑郁或焦慮者,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教學方法
選擇“康復評定技術”課程“心肺功能的評定技術”模塊進行教學實踐。兩組均由同一位老師任教,均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改組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基礎上開展基于健康素養提升的課程思政改革。
1.2.2 評估方法
①健康素養具備率:于教學實踐前后應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編制的《2019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評價學生的健康知信行水平。問卷總分為100分,正答率大于等于80%可認為具備健康素養,具備此類健康素養的人員數量占總人數的比例即為此類健康素養具備率[4]。
②加拿大作業活動行為評估量表(Canadian Model of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COPM)[5]:以其作為教學實現程度和滿意度評價量表,由學生和同行聽課教師列舉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最有價值的5個方面,并對教學前“問題的重要性”,教學后“實現程度”及“滿意度”三方面進行評估。1分為完全沒有實現或十分不滿意,10分為完全實現或十分滿意。
③課程模塊成績:百分制包含理論和操作兩方面,各占總成績的60%和40%。理論測試選用課程組教師自行編制的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習題:操作測試則由學生根據臨床典型案例進行操作,其中思政分值占20%,操作完成度及規范性占80%,并由兩名課程組教師打分,取平均值。
采用SPSS21.0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用t檢驗,以P<0.05表示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教學實施前,兩組各指標間的差異均不顯著;教學后,教改組學生在健康素養的四項指標方面均較教學前改善顯著(P<0.05),且在“總健康素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健康基本技能素養”“健康基本技能素養”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教學前后兩組組學生健康素養具備人數及具備率比較(例(%))
教學前,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內容有價值”“能調動學習興趣”“課堂氛圍好”“教學活動豐富”“職業技能和素養提升”較為重要。教學后,學生評價,教改組除在“教學活動豐富”的“實現程度”方面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之外,其余指標的評價得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COPM評價比較(±s)

表3 兩組學生COPM評價比較(±s)
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
評估類別 組別 問題1:學習內容有價值 問題2:能調動學習興趣 問題3:課堂氛圍好 問題4:教學活動豐富 問題5:職業技能和素養提升實現程度 教改組 9.19±0.70a 8.87±0.99a 8.58±0.99a 8.61±0.95 8.67±0.94a對照組 8.42±0.72 8.03±0.71 7.84±0.58 8.35±0.75 7.13±0.76滿意度 教改組 9.03±0.70a 8.61±0.62a 8.94±0.85a 9.32±2.02a 9.48±0.57a對照組 8.26±0.77 7.77±0.92 7.90±0.54 8.00±0.68 8.29±0.53
教學前,10位同行教師普遍認為“教學目標達成”“重難點突破”“學生參與度高”“尊重學生的意見”“課堂氛圍好”這五方面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較大。教學后,教師評價,教改組的“學生參與度高”“尊重學生的意見”“課堂氛圍好”三個方面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10位聽課教師COPM評價比較(±s)

表4 10位聽課教師COPM評價比較(±s)
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
評估類別 組別 問題1:教學目標達成 問題2:重難點突破 問題3:學生參與度高 問題4:尊重學生的意見 問題5:課堂氛圍好實現程度 教改組 9.19±0.60 8.35±0.84 8.52±0.68a 7.97±0.80a 8.77±0.62a對照組 9.00±0.63 8.16±0.82 7.48±0.81 7.03±0.98 7.77±0.72滿意度 教改組 8.45±0.72 8.10±0.75 8.81±0.70a 7.58±0.67a 9.06±0.63a對照組 8.39±0.67 7.84±0.69 7.58±0.81 6.94±0.77 7.90±0.60
心肺模塊教學結束后,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統計,教改組在模塊總成績、理論和操作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組課程模塊成績比較(±s)

表5 兩組組課程模塊成績比較(±s)
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人數 模塊成績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教改組 31 81.10±8.46a 80.68±8.36a 81.73±10.23a對照組 31 74.39±8.44 74.29±8.15 74.53±11.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教改組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與教學前相比有顯著提升,并且在健康素養具備率和課程模塊成績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學生與同行教師對教學滿意度及實現程度的評價也相對較高。
在“互聯網+職業教育”時代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具備了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的優點,這種模式打破了時空約束,也更加有助于開展案例教學、思政教育等教學改革[6-7]。謝偉寧等[7]報道稱,學生比較能夠接受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提升了學生對社會及世界的認識。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結果也表明,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學生的課堂反饋與同行教師的評價均得到了認可,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內容有價值”“可以調動學習興趣”“課堂氛圍好”“幫助職業技能和素養提升”(P<0.05),同行教師在“學生參與度高”“尊重學生的意見”“課堂氛圍好”評價較高(P<0.05),這與謝偉寧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論[8]認為健康知識可以幫助人們養成正確的思想和觀念,進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并進行健康行為的調整。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與其他院校學生相比較高,但也容易出現忽略個人健康及弱化病人健康教育的現象[9]。據此,將健康教育和課程教學進行融合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在本研究中,教改組是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展基于健康素養提升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結果證實,這種模式的開展讓學生參與到各種體驗之中,增強了對認知的感受,同時強化了認知的形成,促進了健康行為的發生,模塊教學后,教改組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均有較明顯提升(P<0.05),此外,教改組學生不論是理論還是操作成績(技能+職業素養)均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這也提示我們“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改革可有效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國外有學者在護理課程中開展健康素養教育的隨機對照試驗,將健康素養教育與課程教學相融合,結果證實這種教學是有效的[9]。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是于一門專業課程的一個教學模塊中進行實踐的,具有時間和空間局限,“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的長效影響仍需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