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軼苗,劉淑賢,王 玲
(華北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對在專業領域內進行持續探索與創新的高級人才教育,也是我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核心,更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技興國”戰略的結合點與制高點[1]。在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對博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弱化往往會造成學生科研根基不穩[2-3],因此,課程教學越來越受關注。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逐漸提高和國際化程度加深,外加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成為課程教學中一個關鍵環節之一。本文以礦業類博士研究生課程“現代礦產資源經濟學”為例,探索在該類課程中如何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關內容。
“現代礦產資源經濟學”主要是以礦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為授課對象,屬專業選修課中的限選課程,共36個學時,課程目的是用經濟學有關知識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或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具有經濟學方面的思維,這對于從事現場問題解決及有關產品開發等研究,都具有很現實的意義。目前,該課程沒有對應的、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需要教師進行思政元素等有關材料組織與案例建設。課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平時課堂學習的過程考核,占總成績組成的40%,這部分考核包括學生上課的出勤率,課堂與教師的互動程度;第二部分是最終提交的課程論文,占總分的60%,滿分100分,這部分主要考核學生查閱有關文獻、總結歸納出相關領域的礦業工程有關問題,然后利用經濟方面的知識進行擬訂方案的提出或解決思路。
經過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反思和總結,發現該課程目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課程設置中基本沒有課程思政方面的內容,相對比較窄。由于該課程主要針對的是礦業工業類博士研究,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比較偏向技術經濟或工程經濟方面,更傾向與解決實際礦業類或工程類問題,因此課程內容都是有關經濟知識,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且經濟方面的學習內容相對比較枯燥,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對課程思政方面的需求,加上近年來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增多,同時每個學生的研究課題方向不同,因此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既可以滿足學生對該課程的基本需求,又可以擴展有關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②授課方式單一。對于博士研究生課程的授課,基本采用教師講授,學生全程聽講的方式進行,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課程的參與感,因此,總體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③學生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構成不同,調整授課深度和廣度的困難系數較高。由于學生對經濟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同,對上課內容的熟悉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只能采取折中的方式,這樣一來,對于已經掌握有關知識的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不高,而沒有基礎的學生又存在聽講困難的狀態。④考核相對比較寬松,過程性考核欠缺。雖然在課程考核方式中,有對平時的作業和出勤考核,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狀況,特別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4],要求博士研究生不僅僅是掌握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能力的培養,如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而考核方式在這方面還遠遠不足。
首先是根據課程內容,深挖思政元素,大量補充和完善課程思政中典型人物、事跡等案例,在講述有關經濟學知識的同時,以有關思政案例進行引入或說明,如:在講述成本的組成之一“折舊”中,可以以“我國對于制造業全面采用加速折舊計算方法”進行國家政策與折舊計算方法進行結合,讓學生們在學習折舊計算方法的同時,理解國家對于企業的支持力度,深刻感受祖國的發展與企業、個人的息息相關,增加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其次,增加宏觀經濟內容,且授課內容以“講座”的方式進行,即:每講一個專題,這樣不僅可以把知識模塊化,而且能更多地照顧到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狀況,因為每個專題的講述都是由淺入深地進行,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基本可以學習到專題的前面和中間部分內容,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同學,后面的內容可以算是提升和深化。
第三,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進行。在線上給出課程參考書籍、授課課件、有關課程思政內容的大量視頻和圖片及文案、課程有關經濟學基礎知識、平時的作業、課外延伸閱讀材料等,使學生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預習、復習、查閱有關資料)和作業的完成,線下專題中主要講述有關難點和重點以及典型思政材料,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課效率,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和學習的成就感,在授課各環節,有機融入思政內容,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目的[5]。
第四,多種授課方式結合。在課程的授課方式方面,除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方式及專題講授以外,拿出課程中部分環節內容,如方案的決策,這類內容相對比較枯燥,但難度不高,對于實實在在的計算,很難融入類似國家政策法規之類的課程思政元素,則采用“分組任務”這種翻轉式課堂的方式進行,由學生們分組討論、得出相應的計算結果并進行合理的評價,然后其他同學對其進行“答辯”,根據這種“互動”給出相應的評分,以課程內容為思政載體,以隱性思政教育形式,將“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及授課設計、實施等有機融合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6];同時開展“每周一題”線上活動,即:每周由一組同學提出一個相關話題,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討論,在相關課題討論中,教師可以適度引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感。
第五,多種考核方式同時進行。為了提高學生對課程和課堂的參與度,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擬在考核方式中,設置多個環節,具體如圖1所示。
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一是作業,主要考核大家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計算的掌握以及對于部分思政內容的理解,以材料或視頻或問題的形式給出,二是章節學習,主要關注大家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程度和掌握程度,三是互動,包括課堂上的互動和網絡上的學習互動,四是其他方面,包括課程分組任務活動中,生生互評、課堂出勤及期末測評,所有這些考核成績全部在線上進行,學生可以在線時時看到自己的成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對課程的參與感以及學習知識的成就感,特別是以前的考核中教師對期末論文沒有反饋的問題,由于這種考核方式完全是線上進行,學生可以看到教師對期末論文的評語,這樣教師認真嚴謹的態度可以在學生完成課程論文的階段有所體現[7],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思想政治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需要以課程內容為主體,將思政元素育人材料通過材料引入式、案例分析式、資料外延式等方式融入,因此,需要對整個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的切入點進行選取,并對有關材料進行整合和組織。在“現代礦產資源經濟學”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學改革中,首先對課程總體的思政元素進行規劃,從顯性思政和隱性思政兩方面開展,其融入環節、切入的知識點及案例內容等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融入思政元素的總體規劃一覽表(部分內容)
思政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①扎實理論基礎,弘揚民族精神。在緒論中有關于礦產資源與經濟的關系,內容相對比較抽象,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為案例,通過對四大發明的身世及對古今中外后世的影響學習,融合《國家寶藏》片段,闡述技術與經濟關系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的傳承精神。銀行利率和利息有關學習,以亞洲金融風暴為例,不僅拓寬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而且通過大陸對香港的大力支持,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
②提升個人品德,堅守職業道德。稅的學習,從平凡工作崗位聯系到礦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結合時政平凡人物事跡學習讓學生們認識到腳踏實地、勤勞勇敢從事平凡的工作,也是在服務社會、造福地方人民,引領學生正向價值觀的樹立。以新聞與典型偷稅漏稅等案例,讓學生們理解法律的紅線及國家有關規定背后的用意,不斷提升個人品德,在金錢、權力等誘惑面前,堅守職業道德。
③學習時代精神,傳遞榜樣力量。項目評價方法NPV的評判標準中,當NPV<0時,企業所得利潤率低于期望值,對其背后可能蘊含的社會意義進行深挖,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淡泊名利,敢于奉獻。結合典型人物事跡和特殊工作,播放《我和我的祖國》片段,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形成對人民至上、敢于奉獻這種高尚人格的導向。
④厚植美育土壤,根培人文情懷。企業所得稅的稅率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動,以漫畫圖片展示的形式,講述我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的變動歷史,引出其變動的原因,結合我國目前礦業研究進展,延伸至國家多個層面的發展,如新冠、中國智造等方面,引導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案例庫資料的組織和完善,這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防止整個課程思政內容的片面化和融入方式的單一化。
任何教學改革的目的都是以育人為核心目的,課程思政的目的亦是如此,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應通過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并和專業知識的無縫融合以及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染、傳遞給學生,而不應是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的簡單移植。在對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探索時,必須基于課程內容進行思政元素深挖,因為課程是載體,脫離載體單講思政不僅會空洞而且“舍本逐末”,同時在對課程內容進行思政建設時,還應對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用適當的授課方式對應一定的授課內容,才能達到設計的授課效果,最后是考核方式,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學習,因此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三者需要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教與學高效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