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艷
(西北師范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在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應積極研究當前企業人力資源需求,明晰企業對人才綜合素養提出的要求,以此為根基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策略,強化大學生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保障高校人才培養最大程度迎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使高校切實發揮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的主陣地作用。
企業人力資源是指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存量(Human Resource Pool),包括員工群體及其所具備的技能、技術與知識等[1]。人力資源、經濟資源與自然資源是當今社會三大資源,其中,經濟資源與自然資源替代性與模仿性日益增強,人力資源開始占據地位[2]。并且,從該三大資源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中來看,人力資源可經過合理、科學的研究與管理獲取更大升值空間,創造全新社會財富,在社會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在信息化時代發展背景下,人力資源通過開發新技術推動知識經濟創造國民財富的價值更為重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人力資源需求是指為了實現企業發展規劃需要雇用的員工數量和質量。通過調查研究得知,新時代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現狀主要為以下三方面:
其一,企業更關注大學生知識體系的深度與廣度,而非大學生是否具有完善、純粹的專業知識體系,即企業更重視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生破除“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思維桎梏,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構建全面、完善的知識結構。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較少幫助大學生了解拓展性知識,導致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無法滿足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背景下的企業人力資源需求。
其二,大部分企業在人才招聘過程中不僅考察大學生在校成績,還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甚至部分企業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合作管理能力。但在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并且,部分大學生表示自己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與協調能力等存在不足,尤其缺乏組織管理能力,導致大學生難以達到企業人力資源需求標準。
其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使人才競爭加劇,科技創新觀念逐步融入人們思維意識中,大部分企業逐漸認識到創新在企業生存發展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在人才招聘中開始關注應聘者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當前,大學生進行科研創新立項通常受學校指標與導師需要的影響,并且因自身理論知識體系不完善難以獨立承擔課題,通常由導師提供研究思路與實驗方案,學生僅需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即可,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在脫離導師指導后不會思考如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不足,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創新能力提出的要求。
高校應打造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就業創業課程體系。理論課程應安排在第一、二學習階段,為學生后續學習夯實理論基礎。其主要教學內容應為與創業有關的管理知識、法律知識以及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分析等,幫助大學生系統學習與創業有關的知識,并通過帶領大學生深入分析就業形勢的方式推動大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高校還應定期面向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講座,在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相關事宜咨詢平臺的同時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思路。實踐課程應在理論課程教學完成后開展,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成果。高校可通過定期舉辦就業創業大賽的方式落實實踐課程教學,并邀請知名企業家與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大賽評委,推動大學生切實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幫助大學生積累就業創業實踐經驗[3]。除此之外,高校應與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推動大學生參與到企業真實創新項目中,為大學生提供與專業人士溝通交流的平臺,開拓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視野,強化就業創業實踐課程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
2.2.1 優化就業創業政策體系
高校應制訂支持、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相關政策,打造完善的就業創業制度,激發大學生就業創業內驅力。高校可推出“3+1”教學模式,即大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在校內學習專業知識,大學四年級前往企業開展為期一年的實習活動[4]。在校內學習專業知識期間,高校應組織大學生到企業參觀生產流程、參加各類型實踐活動,并向大學生系統講述專業發展前景、職業發展趨勢等,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學專業,為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夯實基礎。除此之外,高校應注重提升教師開展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的能力,多維度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比如,大部分教師在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對社會就業形勢與各類型崗位應聘中極易出現的問題缺乏全面認識,處于“從校園進校園”的發展狀態。鑒于此,高校應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相關制度,推動教師以技術顧問、員工培訓導師的身份為企業提供服務,幫助教師深入了解企業未來發展與人才需求,并幫助教師積累實踐經驗,或在與企業員工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深化教師對生產技術的了解,為教師開展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夯實基礎。
2.2.2 深化校企合作
基于人力資源需求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需高校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攜手搭建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打造專職教師與企業導師聯合指導的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法律法規、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咨詢、培訓服務。高校還應與企業攜手創建就業創業信息服務網站,并實時更新就業信息、創業政策等模塊內容,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創業服務。并且,高校應在就業創業信息服務網站增設交流板塊,推動大學生圍繞就業創業這一話題與他人溝通交流,強化大學生在就業創業群體中的參與感。
實踐可塑造大學生職業人格,是強化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應提高對就業創業實踐平臺的重視程度,通過使校內外育人資源協同發揮作用打造優質就業創業實踐平臺。
2.3.1 強化實訓與實習工作
基于人力資源需求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需高校重點開展實訓與實習工作,鍛煉大學生實踐能力與組織管理、人際溝通等能力,確保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所以,高校應與企業攜手構建實訓基地、就業創業實踐中心,并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由大學生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展創新活動,為大學生營造真實就業創業氛圍。并且,高校應依托各專業優勢與企業研發應用相銜接,構建多方向的研發中心,最大限度獲取企業資源支持與幫助,使大學生立足真實生產環境進行系統化與工程化的思考,強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意識[5]。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與科技園、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創業聯合會等社會機構開展合作,為早期創業者提供技術、市場、人力、培訓等方面的服務,豐富就業創業實踐內容,拉近大學生與就業創業之間的距離,幫助大學生快速成長。
2.3.2 開展就業創業模擬沙盤訓練營活動
模擬沙盤訓練營活動具有明確的游戲規則與目標,可使大學生將自己充分帶入角色中,其具有覆蓋面廣、周期短的特點,可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產生積極影響。高校應成立一支由院團委負責人、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專業帶頭人、企業導師構成的訓練營活動領導小組,由其統籌開展模擬沙盤訓練營活動的各項工作。在正式開展訓練營之前,領導小組應組織輔導員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大學生對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的實際需求,為開展模擬沙盤訓練營提供數據支撐;并依托校園廣播、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對訓練營進行宣傳。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開發模擬沙盤課程,依托SYB課程中的創業模擬沙盤模塊內容豐富模擬沙盤課程內容,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教學,幫助大學生系統了解企業經營各環節,全面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能力。訓練營前期應以學院為試點,每營三十人,在周末上午與下午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中心開展游戲沙盤模塊學習與實踐,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訓練營活動內容與組織形式。訓練營前四十期在學院內開展,并選拔、培訓學生助教;后四十期由訓練營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助教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公益性就業創業模擬沙盤訓練營活動,立足不同視角帶領大學生開展模擬沙盤訓練活動,深化大學生對就業創業的理解認知,全方位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人力資源需求下的非專業能力也是學生能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創業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應在就業創業能力培養中采取有效手段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依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社區志愿活動,強化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與觀念,推動學生主動進行自我管理。高校還可幫助學生分析、確立職業理想,以此為根基針對性培養學生非專業能力[6]。如,當學生想從事技術類工作時應著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最新技術成果,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為學生日后學習最新技術夯實基礎;當學生想從事市場經營管理類工作時應著重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帶領學生開展市場調研,在鍛煉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市場動態。除此之外,高校應定期開展交流會,邀請心理健康教師、創業成功人士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情況與企業人才需求,并強化學生心理建設,推動其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為學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夯實基礎。
在就業環境逐漸嚴峻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人才市場趨于飽和,基于人力資源需求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可幫助大學生在當前社會宏觀背景下明確自身定位,為大學生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夯實基礎。高校應積極研究新時期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以此為參考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工作,充分發揮校內外各類資源價值,并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類型實踐活動多維度強化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大學生在經濟強國建設中貢獻力量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