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高亞成
(衡水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在畢業季來臨之際,社會企業在開展大學生招聘工作時對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出嚴格要求,同時大學生也對企業提供的崗位與薪資待遇非常在意,雙向考核導致大學生經常面臨難以抉擇的情況,不僅降低了企業招聘效率,還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校應積極研究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心理,為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大學生就業提供重要參考,幫助大學生快速就業。
我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逐年攀升,高校畢業人數也隨之出現大幅度增長,2018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20萬人次,2019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34萬人次,2020屆高校畢業生則有874萬人,同比增長了40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在高校畢業生群體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學生選擇就業,百分之五十六的大學生選擇繼續提升學歷,百分之十的大學生選擇參加國考或自主創業,也有百分之四的大學生處于迷茫狀態,對自身未來發展毫無規劃[1]。選擇就業的大學生將進入不同企業擔任各種崗位的工作,但在經濟下行時期,部分企業因無法負擔員工薪資,出現大幅度裁員或降薪的情況,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等待就業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
高校大學生處于價值觀走向完善與成熟的關鍵階段,其認知極易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導致大學生對某些事情缺乏主見。首先,部分大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缺乏深入、全面的認識,導致大學生對個人能力缺乏準確定位,產生從眾心理,導致就業市場結構失衡。其次,部分大學生并未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與他人能力進行比較時忽視自身的不足之處,對自身未來發展期望過高,一味追求社會熱門職業與高端行業,導致自身就業路徑變窄,甚至喪失一些優質就業機會,長此以往導致大學生出現消極心態。最后,部分大學生因自身家庭條件較好極易產生優越感,認為自身能力高于他人,就業期望值也較高,在選擇就業崗位時過于脫離實際,盲目追求高薪資、優待遇的工作,并且不愿在基層工作崗位積累工作經驗,導致其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部分大學生希望能夠依托現有就業資源輕松挑選到適合自身的崗位,存在依托國家相關政策、學校幫扶與家長幫助的思想。通過調查得知,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學生在崗位選擇中需依靠家庭與學校的幫助,如部分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主要為輔導員在交流群中發布的社會招聘信息或學校在畢業季舉行的專業招聘會等;再如,部分工科女生在就業中需依靠家庭資源獲取就業機會。大學生這種就業依賴主要體現為以下兩方面;其一,命令式的就業幫助。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其他人提供的就業支持滿足自身就業訴求;如,部分大學生希望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能夠直接向自己提供可以套用的就業規劃模版或簡歷模板,甚至部分大學生希望輔導員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就業訴求代替自己向企業投遞簡歷,或將自己直接推薦給企業[2]。對于招聘人才的企業,大學生也有自身看法與建議;如,希望企業調整面試時間、簡化招聘流程、全面提供職位信息等,告別開展線下招聘會的傳統招聘方式,通過建立應聘意向群的方式將崗位信息發送給大學生。其二,根據路徑選擇就業地域。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域時通常會優先考慮交通發達便利的一二線城市、大學所在城市或家庭居住地;如,部分大學生表示學校招聘信息通常為學校所在地的企業,在選擇時較為方便,如果沒有達到自身就業訴求會考慮回到父母身邊工作,使生活更便利。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觀念是傳統就業思維與先進就業理念的結合,他們渴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希望自身職業理想與現實社會兼容并包,并且,大學生普遍立足個人需求與他人視角相結合的角度確立職業理想。調查發現,大學生敢于表達自身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對自身認可度較高,并且希望他人能夠認可自己。在面對他人提出的與自身想法相左的建議時,大部分大學生均表示可以包容理解,既有追求自我的想法,又有為他人提供便利、尊重他人看法與偏好的美好期盼,所以,在就業選擇陷入兩難陣地時,大部分大學生極易陷入矛盾與糾結中,甚至直接逃避現實[3]。如,部分大學生在成功獲得自己滿意的就業機會后也認為父母給出的繼續提升學歷的建議十分合理,從而陷入糾結;再如,部分大學生雖認為當前工作崗位適合自己,但未來發展空間受限,同時自己又比較適合這類工作崗位,從而陷入矛盾。在面對職業發展問題時,部分大學生對自身“難以從眾”存在愧疚心理,又對于自己無法進行“個性選擇”心有不甘;如,大部分大學生雖自身所學專業與熱門行業不對口,但仍希望從事熱門行業,或因選擇的工作崗位與周圍其他大學生不一致產生懷疑心態與焦慮不安。
在互聯網覆蓋方位更廣、虛擬交流日漸頻繁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的影響產生錯誤就業觀念,在選擇就業崗位時一味追求高端行業、高薪資水平、輕松工作,在選擇就業區域時優先選擇經濟發達城市,忽略社會共同價值、社會責任感等,導致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自我價值、自我利益的實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矛盾;所以,高校應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推動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以此為根基幫助大學生形成合理就業價值取向。高校可創新思政教育內容,依托思政教育提升大學生職業道德修養,推動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選擇觀念與思想觀念,充分發揮思政教育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有條件的高校可組織優秀思政教師與學科專家編寫與思政教材相匹配、與本校歷史文化相貼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助校本教材,輔助思政教師深入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以此為根基推動大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念[4]。除此之外,高校應優化網絡育人環境,清除校園網絡中潛藏的不良導向信息,削弱社會不良風氣與價值導向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凈化校園育人環境,在優質環境中滋養大學生正確就業觀念。并且,高校應依托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宣傳我國國情、民情,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社會真實情況,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在就業時保持清醒頭腦,明確自身崗位期望,嚴謹對待每一次求職,避免大學生過于追求崗位滿意度或隨意選擇工作崗位,為大學生正確選擇就業崗位夯實基礎,提高大學生成功就業率。
高校應安排就業指導部門深入研究就業市場上的各行業與各類企業以及相關崗位人才實際需求情況,重點收集崗位人才需求數量較大的行業或企業用人信息,聯系用人單位到校開展校園招聘會,并適當豐富招聘會活動形式,提高大學生對校園招聘會的關注度。并且,高校應組織輔導員竭盡所能地為大學生收集整理各招聘渠道的就業信息,擴大大學生就業視野,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互聯網成為各大企業招聘的主渠道,高校應安排專門人員時刻關注招聘網站與招聘APP,如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實時記錄網絡招聘信息與網上雙選會舉辦地點、時間、招聘企業名單等,將其公布在校園公告欄、校園官方網站、校園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并安排輔導員在本班大學生微信群或QQ群中做好相關宣傳工作,確保大學生能夠及時獲取高校提供的各類就業信息,拓寬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5]。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與各類企業或用人單位開展合作,根據其用人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綜合素養,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高校應將就業指導課程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根據各階段大學生特點、就業形勢給予大學生指導與引導。如,在大學生入學伊始,高校應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學專業特點與專業對應職業的未來發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理想,為大學生日后做好職業規劃夯實基礎。在大學生入學第二年,高校應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大學生專業能力發展方向與對各類職業的理解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完善,推動大學生詳細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并且,高校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職業素質拓展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強化大學生與自身職業目標的契合度,也可為大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職業目標提供重要參考,確保大學生未來職業規劃具有較強可執行性[6]。在大學第三年,高校應以當前就業形式、就業信息為背景指導大學生開展模擬訓練,通過各種培訓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就業中極易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大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本質、解決問題夯實基礎;并且,高校應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就業形式,并在求職技巧、面試技巧、簡歷設計、著裝禮儀、心理調整等方面給予大學生指導,在模擬訓練中為大學生提前適應社會招聘夯實基礎,確保大學生面試工作切實有效,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快速融入社會生活。在大學第四年,高校應根據大學生就業規劃指導大學生選擇就業崗位,與意向企業開展有效溝通,確保學生選擇的就業崗位與自身專業能力相契合,為大學生實現個人職業理想夯實基礎。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時半刻形成,更無法快速解決,是社會發展與人才流動之間產生的矛盾,明晰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其就業心理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重要參考,所以,高校應積極研究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心理,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大學生就業的策略,幫助大學生第一時間獲取就業信息,并通過推動大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念的方式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減少大學生因就業困難產生的社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