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祺
(長春人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教學是教室學習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相結合的一種學習模式,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發揮教師引導、把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而且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在不同的教學層次中,教師需要保留部分傳統教學的特色與優勢,又要適應網絡教學手段,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基于學習目標的混合式學習,最終目的是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要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路徑,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求并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策略。
目前,我國的高校英語課普遍存在教學效率低,學生沒有學習目標,課程設置不夠靈活等問題。此外,公共英語課的受眾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于他們的專業課,學生對公共英語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學習動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初期被灌輸了“應試”的思想,在做練習題以及寫作板塊方面都有較強的優勢,但是在聽說方面有較大困難,對英語學科產生了思維定式。更多學生在課堂中羞于使用英語表達,即使是有能力表達的,也羞于開口,這使高校學生養成了啞巴英語的習慣。造成高校公共英語課堂中種種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內部因素。在能力上,學生沒有足夠的實力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心理上,學生無法克服自己英語表達的心理障礙,覺得自己無法流利地運用語言。二是外部因素。高校中沒有一個穩定的語言環境可以供學生將語言運用在實際中。為解決一系列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質量的問題,激勵機制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激勵機制可以幫助學生達到自由表達,大大提高課堂參與度,讓大多數的學生做到“開口說話”。激勵機制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包容性,舒適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既有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又要有適當的鼓勵和回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變成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被激發出學習興趣。
在混合式教學中,主要使用了目標激勵和評價激勵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英語不再是初中、高中時所謂的“主科”課程,加之學生自學習英語起就將“應試”思想深埋心中,相比于語言能力的提升,學生更加注重語言知識點的吸收,這導致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內驅力不足。針對這類問題,教師可將混合式教學與激勵機制結合,通過線上結合線下的課堂活動指導學生更加科學地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的自我驅動力。如利用合適的學習APP 進行單詞接龍游戲,利用線上作業提交功能進行小組間的作業學習和互評。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向他人借鑒學習,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此外,管理學中關于目標設置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即可”這種泛化激勵,明確具體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一旦被員工接受,這些困難的目標能使激勵效果最大化。所以,在教師設置線上或線下作業任務時,應在基本知識要點的基礎上增加任務的難度,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自我成就感,將激勵的源頭由教師設置的目標轉換成自己內心的激勵,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評價激勵也對學生學習動力有著巨大影響。由于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為使激勵效果更加顯著,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評價。如進行小組任務競賽,學生可自行找到心儀的組員進行線上搶答,并設置合理的獎懲機制,評估結果與平時成績掛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增強團隊意識,更加重視課堂參與并融入英語課之中。在傳統教育中,教師的評價更趨向于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故導致學生學習過于在意結果而非其過程帶來的樂趣,在使用混合式教學手段的過程中,可以更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關注其個體差異。大學的教育更側重于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故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要也要關注過程,讓學生產生信心和內在動力,降低學生對結果追求帶來的壓力,達到更好的英語學習效果。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當代教育主流,當代大學校園的主角是生在互聯網時代的00 后,新的一代對于新鮮事物以及互聯網衍生物的接受能力更強,并對于網絡相關信息與思想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接受態度。在進行傳統教學的過程中結合當代學生感興趣的新媒體或互聯網相關元素,會提高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釘釘APP 為例,釘釘APP 與教學相關的主要功能有直播課、直播連線、屏幕共享、釘釘作業、釘釘會議、釘釘投票、接龍等。在傳統教學中,除了使用多媒體系統與學生分享視頻、音頻等資源外,亦可使用釘釘作業,釘釘投票等功能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第五單元的主題為保護水資源。在本單元的導入部分中,學生對于水資源的話題沒有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在播放水資源科普視頻后,能夠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僅有5 人(該班共53 人),課堂參與率約為9.4%。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釘釘作業中布置隨堂作業內容是觀看視頻并記錄重點內容,補全教材中的聽力填空內容,前十名提交作業并提交的答案完全正確的同學可獲得平時成績加分。
隨即教師再次播放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認真觀看科普資料,并認真記錄其中的英文知識,補全聽力填空題。最終,總人數為53 人的班級中僅有2人未參與互動,課堂參與率約為96%。變換教學方法后,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十分明顯。隨后,教師在課堂中打開釘釘APP 驗收作業完成情況,并根據學生們提交的答案評分,講解聽力填空中的重點單詞,最終選出前十名提交并回答完全正確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打破了以往的沉寂,爭先恐后地搶答,為自己爭取加分的機會。隨后基于該方法對不同班級學生的表現進行數據統計,如表1 所示。

表1
由表1 數據可知,使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并結合了激勵機制的課堂互動效果更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學生“搶答”的環境由線下轉移到線上,學生在新鮮感和激勵機制的指引下,逐漸融入課堂,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提高了課堂互動的參與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高校傳統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難以快速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在課堂提問環節,如學生以自愿回答為主,只有一部分學生可以緊跟教師的步伐,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課堂互動,而大部分學生選擇沉默不語。這會導致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的備課環節受到阻礙,同時也無法有效督促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使用線上教學APP時,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對學生的管控。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教學APP布置隨堂作業,設置提交時間,學生在作業鏈接中提交成果,系統可以快速統計出學生的提交情況,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教師可以迅速發現學生隨堂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在課堂激勵機制的影響下,學生課堂互動率提高,教師更易根據后臺統計數據,發現教學中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實現從整體到部分的輔導,對于共性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講解,并對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輔導和交流,實現因材施教。
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受到激勵后的學習成果更易被統計和量化。在高校的教學中,學生的總成績通常由平時表現成績以及期末成績構成。在傳統教學中,平時成績的記錄和評價標準較為模糊,在平時成績公布后,學生不滿成績核算的情況時有發生。結合混合式教學后,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和總結性評價時,學生的課堂參與數據一目了然,相比于以往傳統教學中的提問環節,混合式教學中的任務完成情況更加公開、透明,同時學生也更易得知自身成績中的不足,尋求改進之路。
傳統教學中的激勵教學手段單一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教師必須采用更恰當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文化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價值,能夠控制和指揮自己行動的人往往受到高度重視。在日常的傳統教學中,課堂互動的方式較為簡單,有學生演講、課堂問答、課堂游戲等形式,學生自接受教育以來便已經經歷過多種傳統的互動,部分學生已經對傳統的課堂參與模式表現出了厭倦的態度,對于學習的新鮮感也大打折扣,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混合式教學結合激勵機制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實現空間上的轉變,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新鮮感,使其更樂于思考。由此可見,結合了激勵機制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催化劑。
混合式教學與適當的激勵機制相結合,是學生和教師,“教”與“學”雙向的有機融合。教師在應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挖掘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適當的激勵機制,將以教師的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基于不同的線上學習APP,學生可以更好地與教師進行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適當激勵能夠提高學生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
大部分大學英語課程受眾為已成年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生們雖然已是成人,但也離不開激勵與表揚,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混合式教學與激勵的方法實現“學”和“習”的混合,用激勵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混合式教學去實現“學習”和“生活”的混合,達到授人以“魚”和“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