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樂延唐厚軍呂偉
(1、2.廣西玉林農業學校 廣西 玉林 537000;3.北部灣大學體育教學部 廣西 欽州 535009)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新時代廣西發展確立了總目標要求:“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廣西作為后發展、欠發達的邊疆民族地區,必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加快追趕、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尤其是在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國策實施以來,廣西經濟社會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金融、教育、衛生、體育等領域也有了快速發展,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區及縣鄉各族群眾的文體活動也日益頻繁,“體育搭臺,經貿唱戲”活動逐漸規范化。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近年來,廣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水土流失整治、石漠化綜合治理、紅樹林保護和綠色礦山建設。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日漸提升,實施生態環境準入,完善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逐步建設生態文明強區,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在全國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廣西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同時廣西政府也調整優化全區主體功能區格局,逐步健全各類主體功能區空間發展長效機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與“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倡議的提出,不僅將中國—東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關系提升到了“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更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跨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契機。廣西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提高到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當中。根據各地不同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合理借鑒發達城市有效的環境治理手段,并及時給予財政與技術上的支持,為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保護相關組織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持。建立科學規范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政府全方位采取立體式監督與管理,尊重體育本身的原生態,更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
在歷史實踐的長河中,居住在廣西區域的少數民族的人們,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社會關系以空間的形式固化保持賡續。在廣西特色文化建設領域,少數民族體育生態文化空間是重要的場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民族生態文化特性的物理空間,在我國民族文化復興的進程中,被賦予了文化與政治的雙重屬性。然而,隨著人們對原生態的發展認識不斷加深,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不僅發揮原本的健身、娛樂的價值,并且對于本民族意識的構建、文化自信等有著重要價值。但全球化的發展,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對固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體育項目面臨著瀕臨的窘境。
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各個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我國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指導思想下,必須要深入開展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等各項工作。但由于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思想介入傳播,同時再加上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老年化加重,這也促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變窄,賴以生存和延續的沃土慢慢被削弱。隨著科學網絡技術和大眾文化的普及,原來田間地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被網絡虛擬空間的電子游戲所取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健身、娛樂功能與人們的現實需要的功能和形式產生了脫節,生存空間出現萎縮之勢。在課題組走訪調查中得知,社區、街道的居民以及村屯村人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較為單一,且參與時間僅限于在民俗節假日,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慢慢被淡化,更多注重其健身娛樂、舞臺觀賞等價值功能。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本身融匯于與其相配備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之中。若脫離其原始生態結構體系,則必然會畸形發展,直至消失。廣西每年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人文+商貿”活動,是科學利用了廣西特色的民族風情和無法復制的地域體育文化舞臺,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設置在民俗節日中有條不紊地進行。通過集體性的民族空間參與,激發民眾民族價值觀,進一步促進各民族融合。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占據重要位置。
廣西處于亞熱帶地區,從地形上看,“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勢環繞封閉,決定了古人主要靠江河生存繁衍,也決定了人的生存、交流和文明發展的方式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長期與民間生態環境共存,能使人感受到水文化的博大,反映出廣西獨有的人文特點。在廣西237600km2上,主要聚居的壯、瑤、毛南等11個少數民族,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非常豐富,項目總數約為三百余項。在各少數民族發展的歷史積淀中,孕育出該民族鮮明獨特的體育項目。壯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打陀螺、搶花炮、下三棋、賽高蹺、打石子、練刀、打礱、板凳龍、投繡球等89項。瑤族傳統體育項目有瑤拳、擲石頭、打公尺、打泥腳、盤王五旗兵等42項。侗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搶花炮、蘆笙踩堂、蕩秋千、舌尖、比臂力、舞龍頭、侗拳等18項。在當下社會,促進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全面發展,是夯實和提升民眾身體素質與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八桂大地思想建設,文化傳承、“開發包容”精神的開放窗口。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種類、文化蘊含、宗教信仰等方面。首先,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就是要建立各地市的少數民族傳統管理中心,負責當地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工作。如針對非遺項目申報、傳承人遴選,項目審批過程等進行全程監控,落實“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其次,凸顯各民族文化特色,避免項目的失傳,對同質化、虛報瞞報進行問責制。再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演練樣式進行綜合評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VR技術等,建設典型“項目資源庫”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對其管理。
體育旅游是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式。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基于新經濟、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我國的體育旅游將以創新突破來實現多元發展。抓住時機,廣西著力依托其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生態資源,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如通過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等民俗節日,開展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節日體育活動,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游人,不僅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旅游與傳播,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開發高度依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然資源,要盡量避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場所感”,要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精神內涵。
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講“生態環境是關系到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深入,從當年的“兩個文明”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五位一體”,這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當中,應當順應國家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方針政策。新時代推進廣西數民族體育生態系統構建與可持續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華文明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人類的一切文化行為,唯體育行為與綠色自然最有共息的親緣關系。無論東西方國家,都有自己的體育文化。比如,西方籃球、橄欖球,東方龍舟、武術,都是以前人類在跑、跳投、攀爬和人獸械斗中、生產勞動中誕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到現代社會產生了難以計數的各項運動種類。當前任何文明,都離不開生態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相繼在全球形成的回歸自然的“體育熱”,都是以回歸綠色自然的運動為主要特征,野營、沖浪、游泳、攀崖等各種戶外體育活動全是回歸自然的運動。同時也說明“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體現出體育與自然相融合,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趨勢。
人的一生,每個人都離不開運動,從嬰兒學步,到各種各樣鍛煉方法,無不是為了生存,為了健康。只有當人類具備了強健的體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為社會服務。如何將體育與社會相和諧。首先,要體現體育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全民健身政策實施下,每個公民都享受體育教育、體育鍛煉的權利;其次,要保持體育的均衡、協調地發展;針對我們現實基本國情,城鄉體育資源差距較大,應初步縮小城鄉學校、重點與非重點學校、各類人群之間的差距,全面推動體育的發展。最后,堅持體育改革創新。現代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體育也將隨之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政府頒發不同的體育政策法規,保障人們的鍛煉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須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保護、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才能使我國體育事業邁向和諧之路。
在注重體育與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同時,也遵循體育內部體系的協調發展。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三大體的協調發展,是體育內部體系協調發展的基本條件。充分利用我國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并將其融入到三大體育當中。近年來,廣西將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與推動全域旅游工作緊密結合,突出“綠色生態運動”的主題,創新打好“山水牌”、“賽事牌”、“東盟牌”、“民族牌”、“融合牌”,大力發展“山、海、邊、民”的山水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產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體育與旅游、生態更加緊密融合,努力將其打造成全區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和重要動力引擎,推動廣西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進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系統構建與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提高大眾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尤為重要。充分利用廣西的多元民族體育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并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努力開發多種有利于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系統構建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如,凸顯地方文化特色,開發“少數民族體育+特色文化”的體育旅游;利用地域優勢,開發“少數民族體育 +休閑娛樂”的體育旅游。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開發“少數民族體育 +保健養生”的體育旅游。同時,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價值及社會內涵進行充分挖掘,使得廣西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可持續的發展。
廣西區內具有豐富的體育文化資源,從多年發展歷程得出,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不同的種類的文化資源,體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包容性、傳承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在新時期,如何實現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就必須要規范不同種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元素,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利平臺。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充分借助計算機VR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保存,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歸檔和保存工作。同時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避免走入傳統體育文化瀕臨滅亡等窘境。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系統構建、并達到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需要堅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開發出具有民族性、區域性和特色化的文化品牌,通過特色體育文化產品來進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對外傳播,使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呈現的價值和利用發展的契機。在廣西欽北防地區,具有獨特的海岸線地理優勢,雜居著壯、京、瑤等少數民族居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當地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劃船、釣魚、抓螃蟹、挖沙蟲、跳跳魚、堆沙等。從這體育項目中,可以充分了解當地建筑特性、地域環境、民俗習慣并在當地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具有欽北防特色的體育旅游景區,使旅游者能夠在游覽景區時,充分認識、接納、參與到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更加真實地了解當地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重新立體化打造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品,讓其成為推動廣西地方發展的“開心果”和“營養品”。
廣西少數民族是聚集地,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節日。如苗族蘆笙斗馬節、瑤族盤王節、苗族春社節、壯族三月三歌節、侗族“多耶”節、良雙鬧魚節、苗族拉鼓節等等。每年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開展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跨界選才。搭建“體育搭臺,經貿唱戲”舞臺,不僅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宣傳和推廣,更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
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重視程度的提高、西方競技體育思想沖擊觀念轉變的角度下,多維度探討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當代傳承的新思路,如何達到高效、環保、高利用率的目十分不易,需要相關各方打破部門界限合理規劃、精心建設,推動廣西生態體育高質量發展,這也是群眾所需、社會所盼,唯有順應這樣的潮流才能推動少數民族傳統事業發展,群眾才會有更多獲得感、體育才能取得長足進步。為此,亟須牢牢抓住“健康中國”基本國策,進一步突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標桿性引領作用。同時,重視區域少數傳統體育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對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增加體育項目的認同感、堅定傳統文化自信、推動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