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蔡建寧耿夢嬌史凱麗
(1.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 德州 253600;2.山東泰山體育用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山東 德州 253603;3.山東萬億體育健康服務有限公司 山東 德州 253600)
到2035年實現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戰略和遠景目標。體育健康產業是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中華民族素質的重要手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關心體育工作,親自謀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開展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定位、方針、目標、思路、舉措。當前我國高度重視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針對體育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密集出臺系列扶持政策。體育產業和健康產業都是前景被廣泛看好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服務性產業,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極大。體育健康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屬于起步階段,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均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在歐美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一部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號體育強國,同時也是體育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其體育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石油化工業,占據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第二位。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大約在1%-3%之間,這樣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最高的是瑞士占3.47%。體育產業中所蘊藏的巨大商業,已經為世界各發達國家所認同,并因其綠色低碳的特性成為了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國際上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許多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等手段幫助人民擁有更好的健康水平,從而降低醫療支出。歐美國家人均健康產品消費占總支出的2%,而中國則僅占0.07%,人均年消費僅31元,是美國的6%,是日本的8%左右,因此,我國健康產業發展潛力十分驚人。體育健康產業中以現在的疾病治療為主轉變為預防疾病為主,體育健康產品也將由奢侈品消費轉變為高端、中端、大眾各種消費層次并存。
在我國體育產業被認為是大眾消費產業,像體育競賽、體育健身、體育彩票等行業的消費者都是來自各個階層。而健康產業則是奢侈消費產業的感覺,健康產業中的保健食品、健康用品等在傳統觀念中都屬于非生活必需品,屬于奢侈消費品的行列。體育產業和健康產業存在諸多交叉合作的領域,并且已經在預防疾病、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合作。體育健康產業主要是運用現代健康的手段和知識,對運動訓練進行科學的指導,防止運動損傷,并研究如何運用體育運動的方式治療和預防疾病,最終提高人民身體素質的目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觀點,已經為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體育、康復與旅游結合的思路,也給體育健康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江蘇、云南等地正在大力發展體育健康產業,其中上海成立上海運動與健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體育與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常州專門建立了體育健康產業園區。經有關統計部門核算,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產出為26579億元,增加值為10078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增加值為6530億元,在體育產業中所占比重達到64.8%,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規模最大,增加值為2327億元,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3.1%。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增加值為3399億元,占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7%。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關心體育工作,親自謀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開展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定位、方針、目標、思路、舉措。當前我國高度重視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針對體育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密集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領域發展。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提出“到2022年,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綱要》對照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階段,對體育強國建設2020年、2035年、2050年分階段提出了奮斗目標: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2019年7月8日正式公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把健康中國戰略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提供了有效抓手,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繪就了“路線圖”和“施工圖”,讓全民健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但目前體育健康產業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包括:
(1)產業鏈集中度不高,散、小、弱特點明顯;
(2)高端供給不充分,高性能原材料,如碳纖維復合材料、精細高分子聚乙烯復合材料、高純度鋼材、草絲等依賴進口;
(3)產品和業態層次低,高精尖設備加工能力以及服務相對較弱,高端產品較少,如體育器材還停留在傳統制造業水平;健身指導、網絡大平臺等網絡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同質化競爭嚴重;
(4)新動能相對滯后,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和資源性行業占比較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高層次人才、高等院校、高水平創新平臺相對較少等問題比較突出;
(5)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和平臺缺乏,亟需通過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6)上下游產業鏈條區域內延伸不夠,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
圍繞我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規劃,結合我國體育健康發展現狀,為推動我國體育健康產業向“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集約化”升級,以新業態、新模式、新機制、新技術的先行先試為重點,打造集科技應用、設計研發、產品孵化、數據分析、人才培養、互動體驗、展示交易、體育賽事及休閑旅游配套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形成完善的體育健康產業鏈,實現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著力打造萬億級體育健康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全國體育健康行業國際競爭優勢,建議探討組建以政、產、學、研、金、服、用全要素集聚的“中國體育健康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推動中國體育健康產業健康發展。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體育健康技術領域,聚集創新創業資源,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共性關鍵技術創新研究,建設中國體育健康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成果轉化試驗基地等轉移、轉化平臺、中國體育健康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優化“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環境,實施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打造涵蓋體育健康新材料、核心器件配套、產品集成、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全新創新體系,探索和推廣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以創新鏈帶動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設國內一流集研發、設計、培訓、制造、銷售、商務、服務為一體的體育健康產業基地,引領全省體育健康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能。
(1)聚焦產業。
圍繞體育健康產業培育與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建設,突破技術瓶頸制約,構建現代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關鍵共性技術轉移擴散,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熟化、產業化,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撐產業做大做強。
(2)開放協同。
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面向體育健康技術和發展需求,協同上、中、下游企業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鏈接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創新力量,建立合作共贏、開放共享、資源協同的創新平臺,形成面向全球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
開放協同的具體措施有:一是組織共同體成員單位知名專家,建立一個標準化機構,專職研究國內外產業內標準,對共同體成員單位及全省同行業共享,整體提升中國體育健康產業的技術水平。二是實施省部市級區域全民體質監測及應用服務平臺、智慧化體育用品在線運維監控及客服系統、云端運動會系統服務平臺及運營支撐等項目,將上述平臺端口對共同體內及全國同行業開放,允許體育健康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單位進入,共同打造中國萬億體育與健康產業集群。
(3)持續發展。
以國家科技創新等相關政策為保障,牽頭建設單位承擔重大科研設施、項目研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技術創新中心投入的重要主體責任,引導共建單位及社會資本參與成果轉化和項目投資,逐步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建設成為可持續運營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引領共同體成員共同持續發展。建設體育健康產業專業孵化器,孵化、培育、帶動一批體育健康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
中國體育健康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按照其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應采取具備鮮明特色的“雙循環生態”發展模式,由“協同創新生態圈”和“共同體發展生態圈”兩個閉環有機結合而構成?!皡f同創新生態圈”主要推進共同體創新創業,以“產”為核心要素,推動我國體育健康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爱a、用”一體,調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既是產業技術需求方、也擔負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培育產業規模的責任;“學、研”相輔,深化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集團的合作,構建長期穩定的協同創新機制和人才培育機制,開展產業前沿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發。通過“協同創新生態圈”運轉,實現從技術研發到產業集群培育的共同體職責?!肮餐w發展生態圈”主要實現共同體自我發展,以“政”為推動手段,實現政策鏈和資金鏈對共同體發展的催化作用。設立政策引導資金,建立科技金融和共享雙創服務的“金、服”體系;通過“金、服”聯動,鼓勵共同體成員單位開展創新創業,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擴散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業態、新產業,并創造共同體的自身收益。同時,以政策引導資金為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績效獎勵、成果轉化收益、人才激勵等改革舉措,為共同體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1)資金保障機制。
科技部、當地政府設立專門經費,作為引導資金。共同體突出市場化運作方式,重點通過基金、貸款、風投、股份等多樣化融資方式籌集項目啟動資金、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經費和成果轉化應用資金,通過產業發展壯大為共同體可持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2)“類投資”模式的“利益共同體”。
政府對共同體支持的經費和政策,可與共同體簽署任務書,共同體再將相關任務落實到承擔課題的公司或團隊。高校等研發機構參加共同體的,優先共建專業研究中心,期間制定好相關利益分享機制。加入共同體的產業公司,既可以帶資金開展課題委托研發,也可以帶項目找產業化資金,又可以憑借產業化能力承接技術成果轉化。在以上各方對接過程中,共同體牽頭單位通過自有資金或產業基金投資控股、參股等多種投資方式,圍繞具體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構建起“類投資”模式的“利益共同體”。
(3)科研創新機制。
建立并不斷完善“產業出題、科學論證、協同攻關、市場驗收”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深入發掘體育健康產業發展面臨的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共性技術問題,由共同體牽頭組織,按照產業鏈環節開展協同攻關,成果直接導入相關企業驗證,真正打通產業創新鏈條,加速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
(4)研發立項機制。
重點支持應用性研發,區別于院校的“課題”式研發,共同體的科研項目強調結果導向。具體機制為:一是經專家委員會研究、理事會決定,對共同體的整體研發方向設定重點領域,有所聚焦;二是在立項時,要經過專家委員會審議、理事會審批,充分吸納包括科研專家、產業專家、投資專家、行業主管部門領導的意見和建議;三是立項后要簽訂詳細的研發合同,分階段明確要達成的目標,研發費用對應目標達成情況分期撥付;四是研發過程中鼓勵 “小組式”研發,研發小組的組成除科研人員外,還應有工藝、質量、生產、市場等產業人員,從研發階段就為未來推向市場做好全面準備。同時,共同體鼓勵科研人員對接需求企業,通過實行合同科研管理機制,引導各專業研究院(所)加快技術與市場對接的步伐。對外開展合同科研時,不再按項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經費,而是根據專業研究院(所)服務企業的科研績效決定支持經費,從而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5)共建共享機制。
共同體是一個面向我國制造業,輻射全國的開放性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平臺。共同體的專業研究中心、研究院、檢測中心面向國內外吸納優秀技術人才,公共實驗室、測試平臺等技術創新設備設施面向各類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技術部門開放公用,使用單位或個人可網上提交使用申請,僅需繳納少量設備維護費用和耗材費用。共同體的孵化器、產業園區等創業設施,不僅孵化和發展共同體自身產生的技術創新成果,也吸納外部引入的技術創新成果。同時,共同體積極組織舉辦行業展示交流活動,促進行業人才、信息、成果等關鍵要素在本地區的聚集。通過成果轉讓、技術咨詢、合作研發、共建實驗室、共建團隊等各種形式,吸引產業資本、基金投入,推動共同體創新工作。鼓勵科研成果在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優先轉讓、授權。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協議共享探索,逐步形成不同單位、不同所有制之間以合同契約為核心的成果共用共享機制。不斷探索“專利池”建設,最終實現各成員之間專利的共享、授權或者交叉許可,提升行業競爭力。共同體成員單位聯合開展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項目,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予以獎勵。
(6)招才引智機制。
鼓勵共同體及內部成員根據產業需求積極引進人才,引進人才可以依托共同體整體實施,也可以由成員牽頭主動作為。共同體引進的人才要為內部成員提供公益性技術服務,成員自主引進的人才以服務本單位為主,有條件地為共同體內其他成員提供技術服務。探索共同體成員主動招才引智積分評價機制,作為共同體引進人才提供服務優先順序的參考指標。對共同體或者共同體成員全職引進的外籍高層次人才或者團隊,由共同體安排專人對專家提供一對一創業服務,除落實永久居留、長期居留等所有政策外,專人負責為專家申報國家、省、市人才項目,政府科技項目和申報國家友誼獎、齊魯友誼獎等獎勵,讓專家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鼓勵高校、科研單位等高層次人才自主創業,除落實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的規定外,經審核可給予創業啟動資金。在人才招引方面,一是“柔性”引進,通過和高校等科研機構共建專業研究院(所),在共建中與所需專業高層次人才及其科研團隊形成 “捆綁式”合作關系,約定該類人才每年來我省工作時間及目標產出的技術成果。二是全職引進,重點補充博士、碩士等高學歷專業研發人才,同時從成果產業化出發,充實工藝、質檢、生產、管理、市場等職能類人才。
(7)成果歸屬機制。
在成果知識產權方面,科技成果發表論文等學術收益歸發明人所有,專利權等知識產權按照“誰投資屬于誰”的原則,歸屬共同體內相關法人單位所有。共同體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創新作用,堅持結果導向,鼓勵科技人員更多地享有技術升值的收益。共同體及其孵化和產業化的公司,通過新產品銷售提成、股權收益、期權占股等方式,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8)產業培育機制。
立足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加強產業頂層設計和戰略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建強優勢企業、引進外部企業、補足短板企業、孵化新興企業,健全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鏈,提高共同體整體創造力和競爭力。
(9)誠信機制。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增強成員誠信意識,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營造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營商環境,推動各要素合作共贏、抱團發展。
(10)考核與獎懲機制。
為保證雙創共同體健康運營,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獎懲機制。加強體育健康產業共同體專業研究所和項目評審等專家咨詢論證,實施信息披露和年度報告制度,每年接受有關部門審計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