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 許欽翔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樂思巧思善思的調動,將其培養成思考型學生。與此同時,教師也需不斷優化教學形式與方法,進而成為反思型教師。此外,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加強正確引導,這有助于學生自覺思考、培養思考習慣,并起到適時鍛煉學生相應能力的作用。基于這一思考與教學目標,教師要始終堅持啟發性、循序漸進性、貼合生活實際的教學原則,通過激發學生課堂參與興趣,達到學生樂思的調動,注重教學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學生巧妙思維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做好錯題總結與分析,鍛煉學生的善思能力,促使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培養。
小學教育改革政策不斷推進,促使“學、思”融合教學模式的運用價值得到充分展現,教師通過采取正確的教學手段,實現學生樂思、巧思、善思的調動,為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知識點的有效接收提供保障,而各類思維習慣的培養意義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數學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要求較高,通常情況下,一道數學問題會有多種解決方法,但現階段,很多學生在解題時認為只需掌握一種解題方式即可,并生成慣性思維,對是否可用更簡單、便利的解題過程完成問題的解答并不考慮,而思考力的培養則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并站在不同角度探索出其他解題流程。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設計課堂問題,實現對學生樂思、善思、巧思的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比如,在學習“年、月、日”知識點時會涉及平年與閏年的講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2012年至2020年二月份的日歷,讓學生仔細觀察。而教師則需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被稱為閏年,該年中的二月份有29天,其余年被稱為平年,它們的二月份有28天。這種教學方式可激發出學生的探索與求知欲望,使學生了解到相關規律,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鍛煉。
為保證數學科目的有效性和深層次學習,需要學生樹立起創新探索精神。由于小學生對新鮮事物以及剛接觸的科目均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性格特點,借助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樂思能力,為學生后期主動學習與思考提供幫助。與此同時,還需做好學生巧思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動腦筋并發揮想象力,這樣既能實現數學難題的準確解決,還能探索出更多樣的解決方法,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此外,教師應加強善思的引導,很多學生心情焦慮時會出現思緒混亂情況,且所使用的解題方法甚至是學習方法出現錯誤,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厘清思緒,確保問題的有效解決。由此可見,做好學生樂思、巧思、善思的調動工作,可深入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促使數學核心素養良性發展。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知識點的學習需要學生在彼此間的相互協作下完成,尤其是數學實際問題,在思考過程中可側面反映出學生間的合作能力,這是因為不同思維在看待同一問題時思考角度不同,而在共同分析與實踐中可保證數學問題的正確、快速解決。比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教師提出問題:“74×76=?”很多學生在看到題目后會立刻動筆計算,而部分學生則先對題干進行分析,找出其他計算方法,如:“( 80-6)×( 80-4)=?”還有一些學生會采用列式的方法完成問題的解決。這種合作式教學模式既能鍛煉學生思維,又可幫助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極具教育價值。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且思維較為活躍,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需做好適時引導與啟發,以此發揮出學生地主體性、積極性。教師應創設平等課堂,聽取學生想法,給予學生更多尊重,確保學生有效、積極參與課堂。教師還需深層次分析學生個體差異,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與指導,以保證學生探索出正確的思維方法,同時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等素養的引導。比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教師為發展學生空間概念,指定一名或多名學生來到講臺,為他們分發四個等大的正方體,要求隨意擺放并分別站在前面、側面、上面進行觀察,說出或繪出所看到的圖像。啟發式教學原則可通過啟發幫助學生想象與比較,并在實踐中收獲到更多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推理能力。
數學學科對思維邏輯的要求較高,而小學生在認知水平方面的差異性較大,為幫助學生更系統、形象地掌握數學相關知識與技能,就教師需在授課時,始終堅持循序漸進原則,依托教材總結學生認知規律,在此基礎上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并確定最優的教學方法,實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突出重點的教學目的,達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逐步鍛煉。
數學知識點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應合理滲透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以此凸顯出數學學科的實用性。與此同時,還需以數學教材為依據,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活內容,確保學生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同樣以“觀察物體”為例,為使學生有效、準確地了解物體三視圖的基本含義,教師需在教學時重視實物的應用。比如,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鉛筆盒、書桌、圓柱狀膠水等,并分別說出它們的形狀。教材結合實際的教學原則可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易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更好接收,并隨著思維的不斷發散促使學習成效全面提升。
興趣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為強烈,而在實際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樂思巧用,激發探索欲望,為日后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就需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學生興趣的培養,并將樂思理念全面貫徹于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學習欲望的調動。比如,開展“分數”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合理設計課堂,既可以用傳統的數字形式表達分數含義,還可采取數軸的方式表示。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鼓勵他們發散思維,說出其他可以表示相對應分數的方法,并以合作討論的方式自由發表言論,以保證學習的多元性、有效性,且這種方式的運用還可幫助學生以更為直觀的方式掌握分數相關知識點。此外,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趣味課堂,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還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使學生深層次探索、積極開動腦筋、主完成多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比如,在講解“表內除法與表內乘法”內容時涉及平均分的知識點,對此可采取分組教學的方法向每組投放相同數量的木棒,并說出“12”,要求學生以乘法知識自由組合,這時會得到五種擺放結果,即3堆4個木棒、4堆3個木棒、2堆6個木棒、6堆2個木棒以及12堆1個木棒。而在練習除法時,也可將木棒總數量作為依據,要求各組對木棒進行合理分配,確保每名學生所得數量相同,這樣既能達到除法知識復習的目的,又可實現對學生“平均分”知識點掌握情況的了解,極具教學意義。采取分組式實踐教學模式,可幫助學生有效完成數學基礎概念的學習與復習,為后期多位數乘、除法的學習做好鋪墊。與此同時,在極具思維力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樂思能力會得到有效啟發,給予學生自主發言的權利,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為樂思的深層次開發提供保障。
對剛開展數學知識學習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在接收數學知識點時通常以模仿或固定解題格式為主要方法,但這種方法的長時間使用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甚至會出現思維固化的問題。針對此現象,很多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會選擇硬性灌輸、死記硬背的方法,并在課堂上將公式訓練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答的熟練度,以此降低解題錯誤率。但當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后,便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再次創新,且回答問題時會拘泥于一種解題方式。對此,教師需摒棄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巧思的調動,將更為多樣的解題方式滲透進課堂,供學生選擇性學習,并在日后解題中可以站在多角度、多方向進行思考與分析,達到正確、快速地作答。比如,在訓練混合運算應用題時,教師可進行提問:“足球由白色與黑色兩種顏色組成,其中白色補丁共計20塊,比黑色補丁的兩倍還要少四塊,足球上共有多少塊黑色補丁?”當回答這一問題時,學生通常會借助已知條件列出等式“( )
20+4÷2=12”。給出一個等式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思考其他種解題方法,比如可以借助“簡易方程”的知識,將黑色補丁數量設為x,結合題干內容,列出方程式“2x-4=20”,最終算出結果為12。此外,也可使用幾何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思維的正確引導,針對同一道題目探索出多種解題方法,達到培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適當融合課堂訓練,促使學生從模仿解題到創新思考的良性轉變。若學生所得到的解題結果與正確答案存在偏差,極有可能是兩方面原因導致的。其一,由于粗心而錯寫、漏寫數字,致使結果錯誤;其二,缺乏靈活變通性,當學生解答常識性問題時,會遵從數學思維完成解題步驟的書寫,卻忽視生活常識對問題的限制,不利于數學問題的正確解答。對此,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時,既要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確保解題方法的有效掌握,還需做到靈活變通,利用生活實際回答數學難題,促使數學學科更貼合于生活,增強其實用性。比如,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小明有30元錢,先購買多個沙包,共花費22元,再利用剩余錢購買單價為3元的礦泉水,問最多可買幾瓶?”。解答問題時,根據題干已知信息,學生可在第一時間列出等式,并得到相應的結果即“( )30-22÷3=2.67”,盡管解題思路與結果正確,但卻忽視常識性問題,生活中并不出售半瓶水。很明顯,2.67瓶水與正常的生活思維不相符,因此不能將其作為最終答案,而需對結果做進一步處理,得出最終數值2。總而言之,靈活變通能力的鍛煉可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巧思能力,幫助學生完成數學問題的正確解答,還能認識到數學學科同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在學習中挖掘生活內容,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
課堂與課后的復習和總結可幫助學生有效鞏固知識點,同時還可在培養學生樂思、巧思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善思的調動。一般來說,學生思考過程可以看做成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對內容糾錯的了解,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才能獲得預期教學成效。首先,教師需按時檢查學生糾錯作業完成進度,并鼓勵學生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解決課上、課下遇到的問題。在此過程中,若學生產生質疑或未做到正確理解,教師應加強引導,細心、耐心解答,以保證學生能跟進學習進程。其次,還需以學生為視角加以分析,鼓勵學生在練習中主動收集錯題,并做好歸納總結與分類,為相同類型應用題的解答提供可參考資料。若學生在小學階段便熟練掌握糾錯技能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將會減輕日后數學知識深度學習的壓力,還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解題技巧。再次,教師要求學生定期翻看糾錯筆記,尤其是在考試前,盡可能重新做一遍易錯題、混淆題,有助于考試成績大幅提高。最后,教師需為學生構建“有教養”課堂,以此增強學生整體安全感、互敬感、同類感。其中,安全感主要表現為教師授課時能對班級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到有效觀察與了解,在此基礎上,依托于學生所反饋的課堂情緒及時作出教學計劃調整,確保學生全過程參與課堂。互敬感則要求教師始終遵循“以生為本”教學原則,在課堂中,預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討論時間,鼓勵其積極提問,與此同時,教師應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做好教學期間的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完成問題的深度探索與有效解決。而同類感則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其問題的理解方式,以此為基礎,用與該方式契合的表達形式完成數學知識點的講解,并依托于學生的思維方式給出相應的回答。
綜上所述,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需加強對學生思考過程的規范,運用科學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樂思、巧思、善思,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對自身學習情緒進行調節與控制,促使學生接受并樂于學習。但在此期間,教師應做好教學模式的篩選工作,避免帶給學生過大學習壓力。同時,還需注重其學習積極性以及好奇心的保護,有助于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而構建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