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中心小學 朱春蓮
新的課程教育標準多次提到了“生活化”的字眼,廣大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語文教育,使其回歸到生活的本質中,突破淺顯化、表面化的教育,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生活化教學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應當是多維度、多形式的,這是一個開放化的教學課題,以“教學做合一”為基本指導原則,有益于學生終身的學習與發展。
生活教育理論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他早在1927年就展開了生活化教育的實踐,開創了教育改革的先河。后經過不斷的發展,時至今日,生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過重重的考驗,都已經十分成熟。
生活教育理論倡導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中自己發現真理,教育隨生活而變化,在生活的實踐中產生教育理論,理論又進一步豐富實踐。生活化教育的三大基本原理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生活即教育”說明了生活在教育中發揮最主要的指導作用,與傳統脫離實踐和現實的教育是相對的。明確了教育的目標是為生活而服務,要最終服務于生活?!吧鐣磳W校”體現出了該教育理論在教育模式上的特征,也就是將社會生活作為大課堂,讓學生受到更全面的終身教育,發揮社會的教育作用。“教學做合一”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理論,更要實踐,保持知行統一,必須始終將“做”放在第一位,用實踐引導認知。該教育理論在我國二十世紀初的教育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仍然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主導思想之一,也成為了國內廣泛探討的課題。
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最核心的理論支撐。在傳統化的語文教育中,學生一味地“讀死書,死讀書”,教師照本宣科,生活教育理論反對這樣的教育,將一改過去的常態,讓學生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建立起新的語文學習觀念,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以后的成長和發展都會產生極大影響。在閱讀中,學生能夠將作者描繪的景物、事件與生活中自己的所見所聞聯系起來。在寫作中,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下表達出真情實感,所學的文字、作品,都將為他們的生活而服務,而生活也將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終身課堂,這深深地體現出了生活孕育教育,教育服務于生活的特征。
其次,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同樣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建立起的知識認知都是以生活認知為基礎的,學生學習知識應當主動構建認知,而不是教師將知識灌入他們的意識當中。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具體擁有三個觀點,分別是知識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學習觀認為,不同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存在差異,這導致他們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習中,學習知識的能力以及對問題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學生建立起的經驗和認知能夠用于對一些超出認知之外的問題進行判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學生已經擁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新的認知,使知識不斷“生長”。這說明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應當體現出差異性,在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引導。另外,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還強調體現出社會互動性與情境性,也就是讓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或社會體驗中建立認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這與生活教育理論無疑是具有相同特征的。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時要充分體現出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三點傾向,讓學生脫離純理論性的學習,盡可能在體驗、感受中建立認知。
朗讀課文是學生們在每堂課中必做的任務,但是在朗讀過程中卻長期存在著語氣不到位,情感不飽滿的問題。每次朗讀課文,學生大多都機械的一字一句讀出,語氣平淡,毫無表情,甚至存在斷句錯誤,這對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感以及對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我認為從朗讀技巧的角度上來展開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帶動情感,屆時朗讀就成為了他們最真實的情感宣泄,自然能讀出韻味,語氣得當。教師對朗讀活動要精心設計,不要總是讓學生通讀全篇、默讀,或者每個學生朗讀一個段落,可以換一些新鮮的方式。比如,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甚至可以將朗讀改為表演,學生在說對白的同時也可以加入動作、表情,并利用一些道具。
以《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為例子,文章中出現了大量的對話,從女兒的角度講述了父親李大釗遇難的經過,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悲傷與憤恨,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能夠表達出這種悲傷與憤恨,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來共同演繹作品。首先,為了讓學生進入到角色中,教師可以這樣來渲染朗讀氛圍:“同學們,當你們的父親因為工作勞累而生病時,你們的心情如何?當父親冒著風霜雨雪來學校門口接你們時,你們有怎樣的感受?如果你們的父親是李大釗,他即將因為革命事業而被敵人所害,試想一下作為兒女應當是何等的悲痛?”學生在思索間將自己帶入到作者的角色當中,班級內瞬間籠罩了一層悲傷的氣氛。接著讓學生瀏覽課文,了解內容,揣摩人物性格,再分角色朗讀、表演。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讓學生結合自己類似的生活經驗去揣摩語氣。比如在讀到“什么?爹!”這一句時,結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因聽見了槍聲和喊叫聲而十分驚恐,此時學生可以回憶自己在某一次因為某件事而害怕時呼喚自己父母的場景,帶入當時的語氣和表情。而父親的回答:“沒有什么,不要怕。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边@兩句話展現出了作為一名父親和革命者的冷靜,相信學生在自己父母的口中也經常聽到類似的話:“不用怕,我在這里呢。”學生可以學著自己父母的樣子來讀出這兩句。總之,以真實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去朗讀文章,學生才能讀得準確,讀出情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入木三分。
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主題,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認知、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要想讓小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用意,就必須從他們已有的生活認知出發來建立對文章的認識,在教學中同樣需要突出生活化的特征。
《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北京地區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這里的許多風俗在全國各地都是相通的,比如做臘八粥、貼春聯、買年畫、吃餃子、穿新衣、放鞭炮等,這些學生都非常熟悉,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教師要盡可能營造出濃濃的年味,讓學生進入到過年的氣氛中,屆時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情感共鳴強烈。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屏幕上播放動畫,畫面中到處張燈結彩,處處是紅色,人們匆忙購買年貨,親朋好友串門拜年。緊接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過年時都會做什么,當地還有哪些過年的習俗是課文中沒有出現的。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自己過年得到了多少壓歲錢;有的說自己嘗試寫了一副對聯;還有的說自己和爸媽去寺廟中祈福。此時,學生已經通過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對課文內容產生了一致的情感共鳴,這時再讓他們閱讀原文,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了。
當然,課本中并非全部都是這類與學生真實生活經驗相貼近,內容淺顯易懂的文章,高年級學習的課文更具深度,部分文章內容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比如,《匆匆》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時間匆匆流逝的感慨,但是作為小學生又怎能意識到時間的可貴呢?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信息,讓學生感受到時間這一抽象的詞匯代表了什么,以及時間的確是在快速流逝的。教師可以拿出學生們在剛入學時的大合影,還有他們在三、四年級參加體育活動時拍攝的照片,對比之下,學生們發現自己長高了很多,臉上的稚氣也褪去了許多,原來幾年的時光匆匆而過,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用這種方式,學生感受到了時間,理解了課文表達的內涵,也獲得了一次別樣的閱讀體驗。
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的要求,要求學生在寫作中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以真實的生活經驗為原型去創作,善于觀察生活。其實,這不僅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更是寫作教學取得優異成果的必要條件。一直以來,學生和教師都被寫作的問題困擾,學生的作品有很多都缺乏真實的內容,十分空洞,部分甚至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并不一致,有明顯的抄襲痕跡。學生之所以對寫作抵觸,寫不出優秀作品,或者寫不夠字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將創作和生活相分離,一旦接到寫作任務,立即開始冥思苦想,編纂內容,卻不去回憶自己有哪些真實的相關經歷。為了徹底解決寫作的頑固問題,教師必須采用生活化教學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在讓學生下筆之前,教師應當利用一部分的時間,先幫助學生梳理創作思路,讓他們知道自己應當從哪一角度去搜集寫作材料,不至于因盲目創作而跑題。比如,面對習作要求“那一刻,我長大了”,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講一個自己兒時的小故事,讓學生明白本次的創作內容應當怎樣選取。教師:“同學們,在老師和你們一樣大時,因為家庭條件有限,很少能夠買新衣服穿。但是有一次,我看到和自己同班的同學擁有了一件在當時非常時髦的外套,于是回家央求媽媽給我也買一件。媽媽猶豫了一陣,最后答應了,我當時高興極了。但是從那天開始,媽媽每天早出晚歸,總是很晚才回來。一天,我半夜起床,看到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衣服上和頭上都是灰塵,才知道她是為了給我買新衣服而去打零工,加班加點。在那一瞬間,我突然不想買新衣服了,對媽媽說我不要新衣服了,媽媽對我說‘我的寶貝長大了’。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一個瞬間,因為某件事而突然變得成熟了,覺得自己像個大人了?說一說你們的故事?!庇眠@種方式,打開學生的“話匣子”,他們在回憶和講解自己故事的過程中,也不知不覺的構筑了創作的基礎。在每一次的寫作訓練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將目光集中于生活中,從身邊搜集資料,寫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長期以來,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語文課下作業都以書面作業為主,包括抄寫課文、生字詞,做練習題等,這樣的作業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到的作用并不大,還為學生增添了身心的負擔。如今,我國正在大力落實“雙減政策”,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教師應當重新規劃語文作業的形式,在作業設計中體現生活化教育的原則,變理論作業為實踐作業,這不僅能夠減少學生的精神負擔,相信也能一改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
比如,學習了《草船借箭》這一《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片段后,為了讓學生在課下進一步鞏固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及人物性格,教師與其讓學生抄寫、背誦課文,不如讓他們看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這一集的片段,該電視劇中的情節高度忠于原文,演員精湛的演技將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繹得惟妙惟肖,學生通過視頻直觀傳達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課文,這樣的作業也讓他們在補充了知識的同時,愉悅了身心。再比如,學習了課文《只有一個地球》后,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地球環境、資源的現狀,為保護地球出力,可以讓他們在課下完成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調查家鄉的河流污染情況,水資源浪費情況,礦產資源開采情況,工業污染情況等,通過實地走訪、考察,搜集網絡資料等方式獲取信息,制定保護環境的可行性方案。這樣的作業是真正富有意義且服務于生活的。
總之,生活化教學可以覆蓋到語文課程的朗讀、閱讀、寫作、作業等多個環節中,將語文教育與生活進行全面、統一的融合,將更有效的發揮出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打破應試化教育的局面,開創語文教育的全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