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 劉 晶 周玲玲
低年級階段的教育是孩子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生活學習環境,面對全新的教學課堂、不同的師生關系、更豐富的書本課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孩子們需要慢慢去接受。這段時間,家長會比在幼兒園時期更加關注自己孩子的狀況,對孩子寄予各種期望——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培養等,這種期待正好是家校學庭教育雙模式下一個好的開始。為此,學校應積極探索,實施一系列的共育措施。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比較熟悉,同樣地,家長也只是比較熟悉孩子在家的表現狀況。因此,常常會聽到“孩子有兩面性”的說法,即孩子在家、在校不一樣。小學低年級段家校合育還不是很緊密,主要表現在:其一,學生家長對“全面發展”認識不夠,普遍覺得低年級段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行,其他方面易忽視;其二,家長因為諸如工作忙碌等種種原因,而造成“育兒缺位”隔代撫育難溝通的現象。探究家校合育新路徑,教師與家長可以無障礙地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探討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不同表現,有助于雙方對“真空”狀態下的學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為共同引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優秀的孩子背后,必定有優秀家長的指導。優秀的家長不僅擅長育兒,還是其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家長隊伍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能有力且有效地補充學校教育,豐富校園生活。學校許多活動的開展,離不開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們的積極參與、精誠協作。因此,家長是學校十分寶貴的隱性資源,家校合育可以挖掘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優秀的家長搭建展示的舞臺,與家長共享育兒心得,為孩子開啟夢想之窗。多建立溝通,多加強交流,家校合育才能打開多贏的局面。
小學作為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教師和家長需足夠重視,結合協同教育理念和運行機制,學校和家庭協同合育,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但是,目前小學低年級段家校合育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就班主任對家校合育的重視不足來看,家校合育要求學校與學生家長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中能夠明確分工,并充分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實現對學生教育培養的優化;其次,家校合育認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配合使得家長成為學生教育培養的參與者,能促使學校的教育培養質量得到充分的優化。這就要求學生家長能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監護人應履行的責任,以便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向班主任進行反饋。
目前,家校合育的實施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傳統的學校要求家長配合的形式,即學校向學生家長提出相應的要求,學生家長則依據學校的要求來進行學生的教育培養。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家長的主動性,同時這種模式從本質上來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學校教育培養的形式。此外,家校合育的內容較為片面,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培養,這樣的培養內容顯然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學校家校合育的實施都采用家長會的形式,而之所以會采用這一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告訴家長,并要求家長能夠在課后做好學生的學習督促工作。家長會的形式過于單一,大多數情況下僅是班主任對學生的學習以及在班級中的表現等情況進行總結,再由科任教師就學生在本學科的學習情況進行介紹,而家長參會的主要任務就是聆聽老師們的匯報,既無法真正地參與到家長會中,又無法與班主任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小學家校合育的實施一般一個學期在1~2 次左右。家長主動與班主任溝通較少,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日常都忙于工作與家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班主任面對班級幾十個孩子,想要與每個孩子的家長進行定期、系統的溝通,就需要自身做好規劃,設定階段性溝通目標,及時有效地與家長互動。但就現實層面來看,很多班主任工作經驗不足,每天忙于各項班級事務,能夠用于溝通的時間比較少。
一方面,隔代撫養通常情況下指的是由學生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負責學生的日常照顧,祖輩隔代撫養對學生都過于溺愛,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生自私等不良性格,影響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隔代撫養的大環境下,學生上學的接送通常由祖輩負責,祖輩有時會向父母隱瞞孩子在學校的不良情況,且祖輩本身多半知識更新慢,不再具備豐富的育兒經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影響了家校合育的實施。
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和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和省教育廳的文件精神,為幫助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更好更快地融入小學生活,我校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開展幼小銜接課程。
為加大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廣東省水利廳和廣東省公安廳聯合印發了《廣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與公安機關執法協作規定》,初步形成了水利與公安聯合執法機制,并在省政法委的領導下,積極參與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作為成員單位錄入了行政執法基礎信息,按規定做好“兩法銜接”工作。此外,廣東省水利廳與廣東省環保廳聯合發文,在東江的惠州、東莞兩市先行先試,逐步推動水利和環保建立聯合執法機制,不斷提高水政執法效能。
1.“萌新”校園行
每年6 月間,幼兒園大班的小萌娃們可以走進一年級的課堂,感受小學的課堂氛圍。萌新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小學校園,參觀各類專用教室,交流校園生活。他們親自感受、親自體驗不一樣的環境,深深融入小學生活的豐富世界中,進而對小學生活充滿憧憬和期待。
2.座談話“銜接”
參觀體驗后,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幼兒和家長代表可以開展幼小銜接的座談交流,讓孩子們暢談小學“校園行”的收獲,老師和家長代表對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尋求銜接突破點,達成共識,以促進今后工作的有效開展。
3.首次“家校會”
近兩年,我校小萌新開學前,都會邀請家長參加首次“家校會”,要求參會家長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會上為家長們備上“開學攻略”。家長們了解學校的百年歷史、辦學理念,分享“文明護照”“平安果”“圖書漂流”等特色品牌活動,愈加親近城東校園。班主任就開學作息、開學準備和學習要求等方面與家長深入探討,答疑解惑,引領家長及時關注孩子入校后的情緒變化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家校會”上,班主任和家長會互留聯系方式,建立班級微信(或QQ 群),做好“特殊學生”建檔和“特殊需求”征集。萌新的首次“家校會”讓不少家長的焦慮癥得以緩解,對孩子入學后的學習、生活充滿信心。
協同學習理論是家校合育工作開展的理論基礎,學校和家長通過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共同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會進一步強化銜接意識。家長、老師一起,將入學適應教育作為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通過家校共育,優化教育教學方式,為每個兒童搭建成長適應的階梯,幫助每個兒童順利且愉快地融入小學生活。
合育是一種互動的形式,需要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群體為了彼此共同的目標在行動上采取相互配合的互動形式。我校積極鼓勵優秀家長自主申報,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全校學生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拓寬合育新路徑,真正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讓更多的優質資源協作育兒。
成立“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家長委員會作為家校合育機制開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學校管理者特別重視,主動組織并支持家長委員會的建立和召開。自2019 年起,我校在原有“家委會”模式基礎上,升級為“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兩者均是家校聯系的橋梁,家長委員會主要作為學校教育的監督者和參與者,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主要作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調者和推動者。經過層層推薦,我們選拔出委員會候選人,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所有提名,都要經過全體成員表決通過,才頒發聘書。明確家長委員會的職責和功能,通過民主選舉家長代表,負責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所有的參選候選人,都必須經過全體成員的表決同意后才能夠頒發相應聘書上任工作。選舉出來的家委會成員,每個人都會有極高的榮譽感、使命感的責任心。
常態化開展家長培訓。我校定期邀請教育專家、優秀學生家長開展育兒指導,借助校園公眾號、班級微信(QQ)群定期進行宣傳推廣。家長亦是“學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育兒水平,改進育兒方法。家長講壇、家長講堂都是我們的特色活動,家長們互相學習、彼此交流,分享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與大家一同探討如何更好地提升提質家庭教育,不斷喚醒和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
“護照”規范言行。“不學禮無以立。”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我校以“文明護照”為抓手,以“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為活動宗旨。“文明護照”分為“校內”和“校外”兩處活動范圍。每一項文明指標都需要“自評”和“他評”,“自評”是一次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過程。“他評”則是老師、同學、家長、鄰居等見證人的考量與評價。他評的過程中,可以帶動家庭及社會共同參與未成年人德育工作,鼓勵家長、鄰居對照禮儀規范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做到“親有范、子有規”,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空間,促進教育效果最大化。“走小步,不停步”,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讓好習慣伴隨學生左右,讓好習慣伴隨學生一生。
“教師媽媽”送關愛。近年來,我校老師每年都會開展“大走訪”活動,對困難學生家庭進行大走訪,確保低保戶家庭、建檔立卡家庭、困境兒童、殘疾兒童等困難學生家庭宣傳調查全覆蓋、無遺漏。參與的老師多達百人,走進學生家庭近二百戶。“走訪宣傳員”都會悄悄準備禮物,以鼓勵幫扶學生的階段性努力。及時記錄特殊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特殊需求。大走訪,送關愛,進一步拉近學校和家庭的聯系。心連心,教育更暖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我校“教師媽媽”尤其關注這一特殊群體,以各種方式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耐心地幫結對孩子補課,節假日帶他們看電影、吃飯、送禮物,及時地幫扶指導,送去溫暖和關愛,以彌補他們父母不在身邊的缺憾。我校黨團員義工,還經常走進社區公益班,為假期無人看管的孩子們盡一份自己的綿薄心力。
安全指揮官。我校集團化辦學規模較大,地處市中心交通要道,每到上下學高峰期,極易造成擁堵。為緩解交通壓力,進一步維護校園安全,我校家長委員會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成立了愛心家長志愿者護學崗,共同維護師生安全和學校周邊秩序。他們穿著紅色背心,不時地提醒學生不要奔跑;他們站在斑馬線上,客串起“交警”指揮通行;他們彎腰幫忙拉開車門,護送低年級學生安全過馬路……他們努力讓校門前的道路暢通無阻,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安全上下學,也減少了家長不必要的擔心。
專業引領師。每個孩子背后都擁有一個強大的后援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強大的非常“6+1”中,不乏各行各業的精英。我校每學期都設置“家長講壇”,家長自主申報,講述他們擅長的專業領域知識。專業的引領師,一次又一次幫孩子們打開了神奇的大門,如何垃圾分類、如何保健養身、怎樣安全防護、怎樣心理建設……孩子們徜徉其間,收獲滿滿。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教育成為國家走向繁榮昌盛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多次講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大力開展教育工作、努力實現教育全面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針。學校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場所,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提高學校教學水平,成為當前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教育理念提出學校和家庭都是影響學生素質教育的因素,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孩子的終身發展,因此需要學校和家長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建和諧的家校合育機制。在低年級段這樣一個特殊階段,我們更要用心探究小學低年級段家校合育的路徑,以求能從根源上對癥下藥,解決問題,讓良好的家校合育助力孩子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