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亞(江蘇: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新月異,課堂教學模式在新時代的浪潮下悄然發生著變化。因材施教,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成為廣大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由于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他們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與能力發展水平。這關系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快慢。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個性發展來實施教學,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分層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境挖掘教學內容,分層次設計教學活動,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過程等,進行課堂反饋與評價,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良好的教育,使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對象。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練習、興趣態度等方面入手,建立學生學情檔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捷功能,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數據化記錄,以學習進度為時間軸,分類統計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為學生下一階段學習的參考。學情可以分為整班學情和小組學情。整班學情,是指所有學生一致的學習情況;小組學情,是指在教學中把知識能力水平相近的學生歸在一個群體中,以更好地進行個性化教學。
在《認識面積》一課教學中,在課前對學生以往的學情進行評估。在知識經驗上,學生整體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有一定的認識,上一學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和周長的計算。在心理發展上,學生正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這一課中,“面積”的概念是抽象的,考慮到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快有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在整體學情基礎上兼顧思維水平不同的學生。
結合學情設計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從具體形象的圖形中,逐漸抽象出“面積”這樣一個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安排了感知面積、感知面積大小等相應的教學實操活動,又采用自主任務的模式,設置了概念總結的任務。這樣的設計相當于在縱向上搭建了思維的階梯,在橫向上區分了思維的層次,也就是為思維水平發展稍慢的學生增加直觀感知類的體驗,為思維水平發展較快的學生安排總結抽象概念的學習任務,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學生的學情應該作為教學目標設定的依據,在傳統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對目標進行適當調整,使教學目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如果學生的認知層次差距較大,教師可以設置分層目標。
在《認識面積》一課預設的教學目標中,其中之一是“讓學生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此目標還可進一步拓展為:“讓學生掌握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并科學運用方法自主比較面積的大小。”在課堂教學中實行教學分組,B 組學生完成基礎目標,A 組學生完成拓展目標。當然,學生的教學分組在知識與技能上的分層,應該適合絕大部分學生,不宜分組過多,導致教學混亂,而在情感與態度目標上,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置得更加豐富、具體、多元化。
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學情為參照,充分挖掘課內外素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教學的內容,首先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其次,教學內容的調整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適當根據學情生活化教材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片段一:激趣導入,引導學生觀察。(課件出示一些形狀各異的禮物盒子,圖片包含幾種不同形狀、大小的平面圖形。)
師:為了獎勵大家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仔細觀察,猜一猜里面會是什么呢?
生:巧克力。
師:你怎么發現的?
生:觀察到巧克力的包裝盒子。
師:你真是善于觀察的學生!(課件出示:打開禮物盒子,出示巧克力。)這些巧克力的厚度是一樣的,要怎樣分才公平呢?
生:分一樣多。
師:你們看到的巧克力大小,是指什么的大小呢?
通過分巧克力這樣一個實際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思考如何分巧克力的過程中,自然聯想到面積。學生觀察到巧克力面的大小實際上就是巧克力面的面積。再通過讓學生摸桌面、摸課本封面、比手掌面的大小等,自然而然地讓學生理解面的大小就是面積。從最貼近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從面的空間形式中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片段二:操作體驗,加深學生理解。(課件出示兩塊巧克力: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
師:這兩塊巧克力你更想要哪一塊?為什么?(課件隱去兩塊巧克力,同時呈現同樣大小的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生:我更想要長方形的,因為它的面積大。
師:巧克力上面的面積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生: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請你們在任務單上的正方形里涂上紅色,在長方形里涂上藍色。
生:涂紅色的部分就是正方形的(面積),涂藍色的部分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師: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上面兩個教學片段都是以分巧克力為教學情境。片段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去觀察聯想思考不同面的大小,片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涂色比較不同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最后再引出面積的概念。不管學生的思維水平是否存在差距,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運用生活素材,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幫助學生從直觀形象中提煉抽象概念。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同一個教學環節中,針對不同學生可以精心準備不同的教學活動,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活動一:動手制作,比較面積。
活動材料:A4白紙、直尺、釘子板。
活動要求:
制作一個你喜歡的平面圖形:A 組用直尺畫一個圖形;B組用釘子板圍一個圖形。
在小組內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
小組代表反饋結果,并介紹比較的方法。
活動二:自主探究,反饋驗證。
活動材料:分別打印有兩組圖形的A4 白紙、剪刀。
活動要求:
仔細觀察,分別比較兩組圖形的面積大小,并記錄在學習任務單上。
借助工具驗證比較的結果。
反饋結果,并介紹驗證過程。
活動三:思維遷移,借助標準量。
活動材料:分別打印有兩組圖形的A4白紙、剪刀、透明方格紙。
活動要求:
選擇合適的方法,分別比較兩組圖形的面積大小。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方法。
集體反饋,交流經驗。
如上教學,活動一采用自主創作的方式,依據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進行分層,用畫一畫、圍一圍兩種不同難易程度的動手操作方式,實現分層活動體驗。學生經歷的過程不一樣,卻能在這一活動中獲得相同的數學感悟,最終完成共同的教學內容,并獲得各自的數學發展。
活動二的兩組圖形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乍一看兩組圖形的面積比較接近,僅通過觀察是比較難確定面積大小的。B 組的三個圖形剪下來之后,通過重疊能夠輕松比較出面積大小。A 組的兩個圖形剪下來之后,除了重疊,還需要進行分割和拼接才能比較出面積大小,在思維上提高了一個層次。這一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體驗重疊法在比較面積中的運用。分層設計的優勢在于,不需要通過單獨的教學環節進行拓展,能讓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學活動中獲得不同的收獲。
活動三既是對前面兩種方法的鞏固,又是對借助標準量進行面積比較和計算的滲透。A 組兩個圖形的面積比較,看上去似乎比B 組簡單,實際上,A 組兩個圖形的意義在于,啟發A 組學生借助標準量進行比較。B 組的兩個圖形則是在引導B 組學生先通過重疊法分割、拼接比較面積,再回過頭來受A 組的啟發,借助標準量比較,最終實現這一環節的教學目標。
三個不同的教學活動環環相扣,看似獨立又相互影響,從初步制作圖形并觀察比較面積,到用重疊法比較差不多大的圖形面積,再到借助標準量,層層遞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驗證等方式,不斷加深對平面圖形面積的認識,同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不斷體會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同一個教學環節,不同的活動經歷,實現了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
分層練習,及時鞏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盡可能了解學生每一節課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反饋,并通過信息技術統計整理。當堂檢測在數學課堂上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時間的關系,作業的量不能過多。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作業去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分層作業的設計對個性化教學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課堂作業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可以分多個層次,難度依次拔高,比如,一星題、二星題、三星題。作業內容簡述如下。
一星作業:比較江蘇省、青海省、山西省、湖南省四個省份的面積大小。(課本“想想做做”第2題。)
一星作業:比較方格圖上的圖形面積大小。(課本“想想做做”第4題。)
二星作業:涂紅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畫藍色線表示圖形的周長。(課本練習八第1題。)
三星作業: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面積大小為12個方格的長方形。
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更好地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而且還能激起學生挑戰難度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在規定時間范圍內,學生完成題目的數量也是當堂考查的指標之一。當堂任務當堂完成,這樣就不會增加學生額外的學習負擔,同時又能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教師也能及時發現不足,并進行教學補救。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正處在心理快速發展階段,不同的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并不均衡。個性化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針對學生的能力差異與學習優劣勢進行教學調整,使課堂教學帶給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習支持與體驗,讓不同的學生都能輕松地接受知識,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