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調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中心小學)
生命科學是小學科學課程四大領域之一。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中的養蠶活動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意義。養蠶活動蘊含豐富的生命教育,包括自制蠶房、精心喂養、悉心觀察等。養蠶活動以蠶的一生作為研究載體,引導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觀察蠶的生命需求、不同時期蠶的形態結構及與其相適應的生命活動現象,了解蠶的繁殖方式,建立生命周期的模型。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以大概念為統領進行組織和呈現,通過“聯系、整體”的視角來統籌規劃生命世界的輪廓。“重視科學大概念的引領”是當前科學教育的一大特點,在養蠶活動中,由于實踐活動時間長、前期準備和認知不足、學生自身身心年齡的局限性等原因,在養蠶實踐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忽視或錯失了生命教育的契機。
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三年級的養蠶活動很有可能都是從遺憾開始的。如果到第二單元開始,才去打開學具袋,那么里面就是一條一條小小的蟻蠶的尸體,生命便這樣殘忍地結束了。
蟻蠶的到來總是不期而遇,那么小那么黑,一不留神就出來了。如果沒有被發現,如果不小心被遺漏在哪個角落,如果不小心被人一捏,如果氣溫不合適……總之,蟻蠶的存活率總是讓人遺憾。
不少學生,尤其是女生,由于平時缺乏與自然、與動物的接觸,對“毛毛蟲”總是望而卻步,不敢摸,不敢看,不愿飼養。
由于桑葉不潔、環境不佳、喂養不及時等原因,蠶的存活率不盡如人意。有的只有40%到80%,有的甚至全軍覆沒。蠶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9到56天,不少學生到了中途就放棄了。
有些學生從網上購買了養蠶套裝,有的是彩色的飼料,或小瓶的色素,可以添加在桑葉上,然后蠶寶寶就能結出彩色的繭。為了更好地觀察蠶的形態變化,教學中,我們設計了“裸蛹”,阻止蠶結繭,雖然我們可以觀察到蠶從幼蟲到蛹到成蟲的變化的更多細節,但這對于這些“裸”著的蠶來說,是否過于殘忍呢?實驗與生命,該何去何從?
養蠶實踐活動是生命教育的一個突破口,生命教育從蠶開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生命的寶貴,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結合科學課的養蠶活動,以大概念為引領,時刻將生命教育這個隱性且長遠的目標貫穿活動的始終,開始了一次不同尋常的生命之旅。
學生在養蠶過程中總會遭遇諸多外部的干擾,如:學具袋的蠶卵死亡、桑葉不夠、家長不支持等。養蠶歷時長、工作煩瑣,但對學生的成長卻意義深遠。學生收獲的也不僅僅是養蠶的學問、對昆蟲及形態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親近、珍愛生命的情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細致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針對諸多的外部干擾,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1.多管齊下確保蠶卵孵化
珍愛生命,從蠶卵的保存開始。開學初,學校收到學具袋,把所有蠶卵都取出,置于2.50C 左右冷藏,需要時提前兩周左右取出,在常溫下發育孵化。
新的蠶卵要得到及時有效的保存。我們把保存方法以卡片形式獎勵給學生。
2.展示“白胖子”,培養情感
農村里養蠶的農戶越來越少,學生對蠶寶寶既陌生又好奇,甚至有點害怕。為了給學生激發興趣,我先孵化蠶卵,把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帶到班級,來一番“白胖子”的誘惑。讓學生從“老師讓我養蠶”,到“我要養蠶”。
3.實行多科互動,擴大戰線
歷經50 多天的養蠶活動,要發揮出最大魅力,爭取多科學融入。語文課:寫一寫養蠶日記;美術課:畫一畫蠶寶寶的一生;班隊課:談談養蠶的感受、抽絲剝繭等。同時養蠶前發放告知書,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4.保障桑葉供應,囤足糧草
雖然學校建立了桑樹基地,但學生主要的桑葉來源還要靠校外。如果是專門種植的果桑,則千萬要慎重,桑葚在種植期間會噴灑農藥。如果無法找到就近的桑樹,可以網上購買,買來后密封冷藏。
小李把蠶卵送給小龔,養殖的條件差不多,但小李的蠶白白胖胖,小龔的卻黑黑瘦瘦。看著白胖的小李,黑瘦的小龔:原來什么人養出來的蠶就像什么人!小龔是個小吃貨,喂蠶寶寶也積極,小李總是把玩排在吃的前面,害得蠶寶寶也挨餓。
為了讓學生學會科學養蠶,我總結了一些小策略。
1.“老師”引導,活動有方法
愛它,就要懂它。我們身邊有很多善于養蠶的:有經驗的蠶農,養過蠶的高年級哥哥姐姐,請他們做學生的養蠶顧問。
2.桑葉選擇,活動有保障
愛它,就要給它選擇最好的食物。除了新鮮的桑葉,萵筍葉、榆樹葉等也能救急。不論是什么葉,都要確保干凈無農藥,才能保障蠶的健康成長。
3.環境清理,活動有擔當
愛它,就給它一個溫暖的家。蠶怕熱、怕冷、怕特殊的氣味、怕蚊蟲、怕干燥,還要及時清理糞便,搞好衛生。
在這個長期的養蠶實踐中,學生也像一個個新手爸爸媽媽,從純粹的懵懂之愛,到邊學邊成長。學生在科學養蠶中,更多了一份生命的責任和擔當。
在養蠶過程中,學生有了很多的發現和問題。
蠶寶寶有四對腹足,足上還有細毛,它還可以用腳倒著吸在我的手上。
蠶寶寶不喜歡吃桑葉的葉脈。
它們吃東西的時候,頭不停地來回擺動,還會有嘶嘶的聲音。
一日,一個男生捧著兩條蠶,說道:“老師,我發現蠶相貌不一樣,有的頭部有黑黑的線,有的頭部沒有黑黑的線!”果然如此。
生命里充滿了很多的未知,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為了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堅持不懈的科學態度,我們采取了一些小措施。
1.多感官觀察
鼓勵學生多感官、多方法、多角度觀察蠶卵、蠶寶寶、蠶蛾、蛹、蠶繭、蠶蛻、蠶沙等。還可以邀請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養蠶日記。
2.多手段記錄
鼓勵學生用畫圖、拍照、錄像、文字記錄等形式記錄蠶寶寶的成長變化過程。
3.多方位展示
我們在實驗室中設立一個展示區域,比一比誰的觀察記錄最多、最詳細。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發現、遇到的問題記錄到展示墻上。
在長期的觀察記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事物,簡單記錄,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事物的特征,還在長期的觀察和記錄中,逐漸孕育了對生命的敬畏。
為了得到彩色的蠶絲,只能用彩色飼料或食用色素。繭是蠶的溫暖小屋,為了更好地觀察蠶化蛹成蛾,就不得不“裸蛹”。生命需要我們去選擇,去經歷考驗。
1.以色出眾,“彩繭”的別樣精彩
彩蠶并不是一個新的物種,只是在普通蠶的基礎上科技喂養實現的樣子。彩繭能產出天然彩色蠶絲,卻剝奪了蠶吃桑的權利。建議可以適當體驗彩蠶與彩繭。
2.以點帶面,“裸蛹”的瘋狂蛻變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觀察蠶成蛹化蛾的過程,裸蛹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蠶寶寶開始吐絲的時候,準備一個平面,讓它沒有地方結繭,最后只能平面吐絲。
沒有了繭,我們也要盡力給它一個溫暖的家,期待它化蛹成蛾。可是,沒有了繭這個屏障,蛹會死嗎?會順利變成蠶蛾嗎?
生命之路處處是選擇,要慎重對待每一個選擇。盡管我們不能保證做出的選擇一定是正確的,但是至少我們選擇過。
看著又小又黑的蟻蠶,一次次眠,一次次蛻皮,一次次長大,每個學生都是蠶寶寶生命的見證者。有付出,就有收獲。歷經50 多天的實踐,有哪些收獲呢?
1.生命傳承,活動有深度
蠶卵贈送。蠶卵經過科學保存后,送給下一屆的三年級學生,真正實現了生命的交替與傳承。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2.一繭多用,活動有廣度
黃色的、金黃色的、淺綠色的、白色的!學生捧著自己的蠶繭,視若珍寶。生命的驚喜就像金色的蠶繭,不期而遇,這就是生命,美麗且珍貴。
蠶繭可以用來干什么呢?蠶繭不但可以用來觀察蛹,還能抽絲、做蠶絲皂。我們組織了一場蠶繭展覽,展示學生的養蠶日記和養蠶故事。還可以把五顏六色的蠶繭部分收集起來,作為獎品,或找一家蠶絲加工廠,代加工。
3.經驗交流,活動有溫度
最寶貴的莫過于養蠶的經驗和對于生命的體會。50 多天的細心呵護,學生有驚喜,亦有失望;有快樂,亦有痛苦;有所得,亦有所失。
養蠶,對學生而言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在持續的養蠶活動中,只有以生命科學領域大概念為引領,找準策略,實施統籌教學,才能讓養蠶活動更有意義。養蠶的經歷既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又培養了他們從小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總之,學生在活動中感觸、體驗生命的可愛和可貴,從每一個生命的不易感悟到生命的珍貴與平等,認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這樣,就能塑造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