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宏茹(甘肅:嘉峪關市逸夫小學)
STEM 教育的重點在于顛覆傳統觀念中教學的模式,讓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具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要保持語文學科的特性和課程重點,清楚地辨別知識領域,將探究的重點放在小學語文學科知識點、重難點上,又要淡化學科界限,引導學生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對問題有新的、更廣泛的視角和對問題相互關系有更深的理解。
STEM 教育理念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綜合性教育加強對學科的認知和學習,對于涉及的其他學科要及時給學生進行科普,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應用到小學語文中,該學科作為學生學習各項學科的基礎,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國學的理解和應用,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進步成長。STEM 綜合型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師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多思維提供學習知識、豐富學生思維,要打破傳統小學語文教育理念,不再單一教學,而要用現代教學手段將STEM 理念與小學語文相結合。
當前,國內小學語文教學體系還是傳統教學居多,這不符合新課改下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無法真正理解STEM 教育理念,就無法將其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STEM 教育理念的核心特征是跨學科融合,也就是把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有機整合,強調綜合性教育,圍繞一個課題展開,通過實踐或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拓展學習能力。將STEM教育理念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思維和創新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未來更好地發展成為國家所需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理解STEM 教育理念,在教學安排中與STEM 教育理念有效結合,可以完成1+1>2 的效果。將STEM 教育理念與小學語文相結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陪襯的教學體系。STEM 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利用多元化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再是單一的課本內容學習,而是將與課題相關的綜合領域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充知識。學習知識不再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可以將所見所學合理恰當地運用于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陳舊現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STEM教育理念設計學生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探究、集體討論的方式探索知識結構和問題結果,推動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學習關系,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探究思維動機。
STEM 教育理念強調知識融合、多維思考、創新構建、問題探討,在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延伸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加深對于本學科的學習記憶和學習質量。以部編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上第一單元中《觀潮》一文的教學為例。作者通過描寫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壯觀和雄偉。對于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雖然對于寫景文章有初步的認識,但他們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其所表達情感方面還存在較大難度。此外,錢塘江大潮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較難感受其奇特、壯觀的景色。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通過STEM 教育理念構建本課的知識能力結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壯觀、雄偉。在《觀潮》中詳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一系列變化,教師通過對潮汐現象的講解,加強學生對課文的記憶、對文章的理解,并且為寫作提供更好的真實素材。教師通過展示PPT 讓學生了解潮汐現象的產生原因,是海水或河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通常將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之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之為潮流。《觀潮》原文中描寫“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通過STEM 知識結構學習,學生了解到薄霧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側面映襯了清晨溫度低、江邊濕氣重的環境氛圍。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展示,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都會出現哪些變化,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正確的自然觀,豐富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STEM 教育理念的內涵在于重視各學科知識的融合性和結構搭建,給學生提供完整的學習思維體系,提高小學生探究實踐、創新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創設STEM 教育理念下的課程主題,制定STEM 教育理念下的學習內容結構和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從多元化思維出發,從多方面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上《蝙蝠與雷達》一課時,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是對以前所學習的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的延伸與發展,并有新的內涵。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可以根據STEM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展開對《蝙蝠與雷達》一文的思考。《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通過飛機夜航這種現象,引出飛機為什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STEM 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將文章分成三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航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其中涉及的物理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確立內容主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教師要善于貼近小學生心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學習的主人。
小學語文教學中包含著許多生活趣事,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同時更加貼合小學生心理,讓小學生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更高價值。創作者用藝術的語言,將生活瑣事表現得天真活潑、趣味盎然,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課文中的知識內涵與STEM 教育理念相結合。以部編人教版語文小學六年級下《表里的生物》為例。文章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并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內充滿了大量描寫懷表的詞匯,描寫聲音、描寫外形、描寫構造,這些詞匯使得學生對文章更加有代入感,在學生的思維里能更好地幻想出作者描繪的童趣世界,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向讀者表達了兒時記憶里充滿了神秘的童趣世界。文中對懷表的外形和聲音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這些內容不只是作者文學功底的體現,還能看出作者的觀察之仔細,描寫之形象。為了加強小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真正的懷表,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和實際觀察,更真切地體會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有助于文章內容、情感的學習。這樣,能幫助學生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懷表的基本構成和特征,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教師演示,拆開懷表向學生展示懷表的內部結構,滿足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良好關系。
踐行STEM 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融合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大趨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STEM 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學生與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師要理解STEM 教育理念的內涵,將STEM 教育理念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相結合;STEM 教育理念的特殊性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拓寬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對寫作的熱情。STEM 教育理念對于學科的關聯性可以讓學生更加注重關注細節、觀察生活,學會獨立思考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將小學語文教學與STEM 教育理念結合并應用得當,不僅能提高學生寫作質量,創新學生思維,形成自主風格,還能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聯想思維能力。STEM 教育理念,能讓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發現各類學科之間的關聯,加深對語文學習的內涵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具有更好的學習思維。將STEM 教育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結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多元化學習能力。
STEM 教育理念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學生全面素質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我國小學語文包含大量人文經濟、自然科學等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STEM 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理解語文知識內涵,幫助學生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教師應該不斷深化研究STEM 教育理念,為培養大批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