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甘肅:和政縣慈心大馬家小學)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重點掌握的核心技能,其中朗讀則是閱讀的基本能力要求。朗讀的閱讀模式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同時增強學生的發音準確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建設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充分考慮信息技術與課程關聯性,綜合提升朗讀教學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趣味性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優勢,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普遍為安排學生對教材課文進行朗讀的單一教學方式,不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模式,導致其在上朗讀課時難以集中精力,無法保證課程的整體參與度,進而出現教學效率明顯下降的情況。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影像等功能可直觀地提升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朗讀,減少傳統語文朗讀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枯燥問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朗讀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積累對生字詞讀音的認知。由于大部分小學生尚未對朗讀內容的全部生字詞建立足夠了解,因此在實際課程的進行中,常出現無法流暢朗讀的情況,這不僅對課程教學的正常運行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較高的閱讀難度還會導致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喪失自信心,主觀抗拒后續的朗讀教學。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可在朗讀過程中快速認識文章中的生字詞,有效降低學生的朗讀難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之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開展至關重要,若在朗讀課程前未能對文章內容建立基礎的框架理解,則易導致課程無法收到預期教學效果,學生因未對素材內容預先進行初步認知,在朗讀時難以對后續內容進行準備,無法實現語文朗讀的流暢性目標。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在學生正式進入朗讀課程前,預先構建對朗讀內容的認知基礎,使其能在基本認知所朗讀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課文朗讀。這樣,在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可大大提升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教學價值,同步強化自身的閱讀能力與對語文理論知識的綜合理解程度,使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價值最大化。
互聯網技術讓教學資源的獲取與甄選變得更為簡便,因此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可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拓展,由教師在互聯網平臺尋找適用于小學生且具有較高教學價值的朗讀素材,以此進行延展閱讀教學。教師可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對教學素材進行甄選,選取符合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素材內容進行朗讀教學。這樣,能發揮個性化優勢,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朗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僅能在課堂監督學生進行朗讀,而在早自習設置朗讀環節或在課后布置朗讀作業的安排,通常情況下教師無法進行有效監督,且缺乏合理的檢查手段,導致傳統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在教學時間安排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朗讀教學整體上易被教師與學生忽視,導致小學語文教學難以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則能允許教師在自身不在場的情況下,監督學生完成朗讀內容,有效拓寬了朗讀教學的范圍,有利于將閱讀教學融入學生課后學習生活。
理解文章內容是進行實際朗讀的重要前提。小學生受限于自身綜合語文能力,難以做到在朗讀過程中同步實現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在進行朗讀教學前,要求學生對文章內容建立初步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師可選擇預先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沉浸于教學情境,代入情境中的角色,在對文章內容建立大體理解后,再開展后續的朗讀教學。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能夠有效輔助小學語文教師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相較于傳統以黑板粉筆和教師口述為主的情境教學,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能降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難度,并有效增強學生的沉浸感,強化情境教學的整體效果,為學生后續的朗讀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例如,選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作為朗讀教學的課文素材時,教師可預先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相關的影像、圖片及音頻等內容,使學生能從多角度深刻意識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壯美,在情境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模擬對景觀進行參觀,引導學生對大峽谷的景色建立基礎認知,使其在后續初步閱讀文章內容時,能在閱讀特定段落時對情境教學階段積累的認知基礎展開聯想。在開展朗讀教學時,學生對自身將要朗讀的內容預先建立大體的認知,能有效降低學生在實際朗讀時對新內容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同時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聯系自身預先接觸的教學情境,保持對文章內容的沉浸感,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在鍛煉朗讀相關的語文技能的同時深化對語文理論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對于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出現的枯燥性問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難以有效解決。而信息技術與朗讀教學的有機融合,則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創設趣味的朗讀課堂教學,綜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開展朗讀教學時,教師應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增添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在進行由學生單獨朗讀的教學時,需保證其他學生能夠跟隨教學節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有效提升朗讀教學的教學質量。例如選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長城》作為朗讀教學的課文素材時,教師可在學生進行單獨朗讀時播放長城相關的動畫影像資料,渲染朗讀的課堂氣氛,可以創設班級整體前往長城游玩的模擬情境,使正在朗讀的學生能全神貫注地投入教學活動,有效提升朗讀教學效果,而對于聆聽同學朗讀的學生群體,則保證其能將注意力放在多媒體播放的動畫內容之中。教師應保證動畫內容與課文內容高度相關,在一名或數名學生朗讀課文時,其余學生能將多媒體動畫的視覺內容與其他學生朗讀的聽覺內容進行融合,在保持對課文內容較高興趣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提升對知識內容的理解。這樣,有效解決了傳統朗讀教學中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問題,最大化地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激發了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關于語文朗讀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不同學生由于自身學習能力等因素差別,在完成相同朗讀內容時,所收獲的教學價值并不相同。為有效提升朗讀教學的效率,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客觀差異,根據個體學習能力安排個性化教學。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模式中,受限于教師個人精力及缺乏行之有效的驗收手段,缺乏開展個性化朗讀教學的基本條件。而信息技術與朗讀教學的融合,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教師可安排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室進行課文朗讀,錄制學生的朗讀內容,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音頻進行分析,如預設語音文字轉換軟件高效判斷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是否存在錯字情況,以及分析課文中的重點段落以此推斷學生的整體朗讀水平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的朗讀內容進行細致分析,能對全體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進行初步判斷,構建開展個性化教學的基礎。在后續進行個性化朗讀教學時,為朗讀水平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朗讀任務:如朗讀過程流暢未出現讀音錯誤的學生,教師可在后續的朗讀教學中安排其朗讀較為復雜的內容部分;對于特定字詞出現錯誤的學生,教師可為其選擇與該部分內容相似的部分進行朗讀;而對于未能正確掌握朗讀知識的學生,教師應重點關注對其基礎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盡快追趕上教學進度,與其他學生保持一致。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高效分析學生的朗讀情況,并依此進行分層的教學設計,使所有學生均能接受符合自身學習能力水平的個性化教學,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朗讀課堂的教學效率,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證其主觀愿意學習該部分的課程內容。
傳統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缺乏驗收學生課后朗讀作業的合理手段,布置朗讀作業時難以保證全部學生均能按照要求切實完成作業目標,安排家長進行輔助教學管理的模式并不具備普適性。因此,傳統模式中的朗讀教學均以課堂教學為主,其余教學方式的價值普遍不高,不具備教學內容的全面性。而依靠信息技術打造的教學平臺功能有效解決了該問題,教師可將朗讀作業內容與示范作品上傳至班級教學平臺,并安排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錄制自身的朗讀音頻并將其上傳至教學平臺,由教師進行驗收,且作業內容應以對課堂中朗讀內容的復習鞏固為主,以保證大部分學生均能夠在沒有教師輔助的情況下完成朗讀。這樣,就使朗讀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內,從多角度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實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教師不應在教學開展前就設定學期內的全部朗讀教學內容,僅需預先創設大致的教學框架,并實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以此為基礎優化修正自身預設的教學安排,保證課程內容符合全部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掌握較好的部分,應適度減少后續的教學安排;對學生整體掌握程度不足的部分,則應重點關注并增加相關內容的朗讀練習。信息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教師進行課程總結的難度,如錄制學生的整體朗讀情況并在課后由教師進行分析,全面地認知學生的整體朗讀學習情況,驗收學生個體的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的實踐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以此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借助信息技術的數據分析功能判斷朗讀教學的整體效果,以此作為規劃自身未來教學安排的依據,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朗讀是小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均可通過將信息技術與朗讀教學的有機融合加以解決。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門檻、強化其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可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細致教學反饋,提升朗讀教學的效率,判斷學生的個體及整體學習水平,使朗讀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高度契合,實現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