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芳(福建: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所謂幼小銜接期主要就是幼兒在準備步入小學階段的這一時期,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如果僅僅傳授一些學習知識,對他們這一時期的平穩過渡是遠遠不夠的。這一時期如果教師與家長缺乏對幼兒的心理疏導,很容易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從而對其身體成長以及人格健全都會有不利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有效發現幼兒當下的心理問題并且及時加以解決,便成了幼兒教師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難題。
幼兒由于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因此在面對未知事物時往往會產生恐懼,這種緊張的情緒也會讓他們心生焦慮。因此,在幼小銜接時期,幼兒教師若不能及時關注幼兒的這一心理問題,那么幼兒在步入小學后,會因為陌生的環境以及難度較高的學習而形成厭惡上學的不良情緒。這種情緒一旦形成,以后疏導與糾正也會較為困難,從而耽誤學習進度,影響今后的學業甚至生活。
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通常以開發幼兒智力和提高幼兒興趣為主要目標,因此不論是在識字還是計算教學上,通常只是將關注重點放在幼兒的課堂參與度上,從而忽略對他們紀律意識的培養與規范。因此在幼小銜接時期,幼兒教師如果沒有這種超前意識,依舊按照陳舊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幼兒在升入小學后仍然會缺乏真正的學習概念,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下。
幼兒由于年齡的限制,在學習中時常會出現很多瑣碎的生活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都由幼兒教師或家長一手包辦。然而,如果不能在幼小銜接期及時對幼兒提出改正要求,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小學階段手足無措或丟三落四,有一點點小事就要尋求班主任的幫助。小學班級中學生數量較多,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無法事無巨細地兼顧,這就會導致他們因缺乏生活常識以及自理能力而產生相關問題。
幼兒對學習的概念還較為模糊,因此在幼兒園學習時,往往被動性較強,不論學習什么樣的知識,都需要教師做班級中的主導者,他們則根據教師下達的指令來完成。而小學學習通常都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自主意識,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以及深度學習,真正地掌握學習技能,提升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幼兒教師必須認識到培養幼兒形成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性,通過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科學地進行教案設計,將自己在班級中的主導地位逐漸向幼兒偏移,讓其能夠在課堂中學會主動思考,獨立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能過度依賴教師。
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學會適當地“放手”,不能將幼兒管控得過于嚴格,在班級活動中,應在保證幼兒活動安全的基礎上,盡量地將自己作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充分發揮幼兒的“主人翁”意識。比如在教學繪畫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讓幼兒畫出自己心中的春天時,部分幼兒可能對春天的理解不太深刻,因此不知道怎么構思與繪制。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他們播放與春天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在調動其視覺與聽覺、有效集中幼兒課堂注意力的同時,也有效激發他們的繪畫積極性,使之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生活常識以及平時對春天的觀察與記憶,不斷創新繪畫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多觀察幼兒的課堂表現,對表現優秀的幼兒,及時表揚或給予小紅花作為鼓勵;對于表現不積極、上課提不起興趣的幼兒,教師也要針對其性格特點,及時地對其進行開導與鼓勵,讓其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這樣,不同層次幼兒的個人情感需求都能在課堂中得到滿足,并且能夠在鼓勵與贊揚中不斷地樹立學習自信,不斷地進步,從而在步入小學后能夠正確地面對學習上的困難與難題。
幼兒交往自信的形成,也能夠為他們在升入小學后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打下基礎。現在的幼兒多是獨生子女,平時受到家長的過分關心與溺愛,導致在小學低年級時期會出現一大批“小霸王”,他們身上普遍呈現出不懂得分享、冷漠、自私等不良個性,而這對他們的人際交往會起到阻礙作用。此外,不少幼兒平時過分沉迷于網絡,缺乏與周圍同伴的交流與溝通,久而久之,也很容易導致他們形成自卑或者自負的壞習慣。因此在幼小銜接這一關鍵時期,幼兒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培養幼兒交往自信的重要意義,多組織開展實踐活動,以有趣的、陽光的活動形式,讓幼兒能夠在與小伙伴的合作中培養與人交往的熱情,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從而為自己小學時期的有效交友奠定基礎。
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例如在語言教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模式,讓幼兒進行分組表演,他們通過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能夠學習到語言知識,提高課堂效率,也會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意識到團隊的力量遠高于個人的力量。同時,他們也不會過于拘謹,而能夠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真正體現合作學習的意義。在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整體身體狀況,科學地開展運動接力賽等活動,這既能夠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也能通過這種良性競爭形式,激發幼兒的團隊意識,并讓其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這樣,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在人際交往中就不會過于生疏或害怕,而會用積極和善的態度結交更多的朋友,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
幼小銜接期的幼兒,心理問題較多也較為瑣碎,因此光是依靠幼兒教師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也需要家長充分發揮作用。要通過家園合作,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生活自信,讓他們在步入小學后能夠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日常問題,更快地進步與成長。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他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是由家長與教師全面管理的,這對于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極為不利。因此在幼小銜接期,不但幼兒教師要意識到培養幼兒獨立意識以及生活自信的重要性,同時也需家長積極配合,從而實現家園雙方的共同監管。
比如,教師平時與幼兒家長溝通時,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等形式,將班級中的監控設備與家長分享,讓他們及時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以便針對幼兒的生活弱點進行重點訓練。如讓其養成飯前洗手、吃飯時不能大聲喧嘩吵鬧等習慣;提醒幼兒在參加幼兒園活動時,樹立安全意識,告誡他們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在進行團隊游戲時不能脫離集體,確保自己的安全。教師也可以及時與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視頻或優秀文章的分享,讓他們也能夠意識到幼小銜接期對幼兒日后發展的重要性,使家長不再將重點過分地放在知識學習上,而要更多地放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家長還要意識到,幼兒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早晚會脫離自己的懷抱,獨立地面對問題、解決困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幼兒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對其予以鼓勵,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不斷培養幼兒的生活自信,使之能夠在今后的成長中穩步前行。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期對幼兒進行自信心的培養,既能夠提高其適應能力,讓他們在步入小學后能夠盡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同時,自信心的培養也能讓他們在進入小學后,不論是面對學習問題還是交往困難,都能夠正確地對待,不沮喪,不退縮,用自己的力量讓其迎刃而解。幼兒教師一定要提高對幼兒心理問題的關注度,用創新的教學手段,科學的教學思維,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