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伊婷(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教育者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幼兒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的教育過程。《幼兒園教育與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也指出“3~6 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由此可見,幼兒教育不僅是為幼兒升入小學做準備,也是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做鋪墊。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自行獲取科學經驗。《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也提出:“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途徑。”這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相關目標是一致的。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也倡導探究式學習,強調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指導要點》提出要重視學習準備,其中很多建議與科學領域的目標相一致,因此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當幼兒面臨即將進入小學的轉折點,會出現心理和生理的諸多不適應。幼兒教師需以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為基礎,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將幼小銜接的內容滲透于幼兒三年的幼兒園學習生活中,幫助幼兒做好學習準備,引導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學習生活。
許多教師能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挖掘其感興趣的內容組織開展探究活動,但是對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意外興趣”,卻常常忽視,因此錯過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導致探究內容比較單一,不夠深入。對于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存在著能激發的就激發、不想激發的就不激發的現象。
許多教師會總結在探究過程中幼兒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但是卻忽略了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對科學產生的興趣以及活動中所發展的一些能力。教師會開展一些延伸活動加深幼兒對此知識經驗的印象,卻很少開展相應活動進一步豐富其情感、提升其所獲得的能力。
目前還有部分教師在組織開展探究活動時,比較注重幼兒活動的結果,忽視幼兒在活動中的討論、設計與記錄等環節。其實在這些環節中,幼兒往往能習得更多的學習方法、提升多樣化的能力。同時,教師往往只注意到眼前探究活動的結果,卻不會對探究結果進行升華,因此打擊了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影響其探究深度。
教師在組織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中,要重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引導幼兒自己探究。教師要注意仔細觀察幼兒,在適當情況下參與或提供幫助,積極引導幼兒探究的興趣,為幼兒種下科學探究的種子,為幼兒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進入小學做鋪墊。
《指導要點》提出“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細心發現幼兒在日常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探究行為,思考幼兒行為背后蘊含的教育價值,并引導幼兒思考,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
在戶外活動時,班級幼兒發現水池里的積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冰是從哪里來的?”“怎樣能使水變成冰呢?”一個個問題從小班幼兒的腦中迸發出來。教師從中抓住幼兒的興趣,引發了一系列冰的探究活動。教師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根據他們的問題引導其開展探究活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指導要點》要求支持幼兒持續的探究行為。在組織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探究過程,創造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幼兒敢于參與探究,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引導幼兒搜集材料、制定實驗計劃,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和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究。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提供支持,維持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進行下一步探究活動。
在收獲石榴的活動中,幼兒收獲的果實特別小,計算出產量特別少,嘗出果實特別酸澀。大家猜測是果樹缺少營養了,于是決定為果樹施肥。但是在選擇肥料時,他們不了解肥料的種類,也不清楚哪種肥料對果樹最合適,探究活動因此遇到了困難,幼兒們想要放棄了。這時教師及時給幼兒提供肥料的相關知識,引導幼兒繼續開展探究。后來幼兒分別用腐爛的樹葉和購買的有機肥料分別對三棵石榴樹進行堆肥實驗,等待著明年石榴成熟時進行產量的比較,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為石榴樹選擇合適的肥料。教師關注幼兒的探究過程,及時提供支持,促進探究活動繼續開展,支持幼兒持續的探究行為,引導幼兒逐步做好學習準備。
《指南》提出“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科學教育的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可概括為四方面:觀察實驗能力、科學思考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和設計制作能力。這四個能力符合《指導要點》中入學準備所需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下面以水池探究活動對四個能力的提升進行介紹。
1.善于提問,提升幼兒觀察實驗能力
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葉子能浮在水面上,由此提出了問題。他們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用事實去解決問題,并且通過觀察物體的沉浮來尋求答案。這一過程正是幼兒通過直接收集、觀察實驗的方式來獲取事實證據、提升自身觀察實驗能力的過程。
2.運用實驗,提升幼兒科學思考能力
學齡前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可在具體形象和表象基礎上思考事物間的關系,甚至進行某種程度的推理。在水池探究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自主思考,給予其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充分地交流、啟發,對幼兒積極動腦思考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并寬容對待幼兒錯誤的科學思考結果。
在發現幼兒對沉浮感興趣后,教師鼓勵幼兒對積水試驗發表他們的看法。幼兒們分享了思考的結果:“花朵和樹枝能浮在水上”,“泥土會沉下去”,“石頭扔下去就沉下去了”。也有不同想法:“我看過石頭船,石頭能浮,一定是水少了。”他們的思考大多是基于自己的前期經驗。教師對他們認真思考表示肯定,但沒有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幼兒開展水池探究活動,通過實驗的方式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鼓勵他們通過感官觀察、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把想探究的材料一一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探究自己的推論與預測是否正確,從而鍛煉思維能力,促進幼兒科學思考能力的發展。這符合《指導要點》提出的鼓勵幼兒獨立思考的建議,有助于幼兒做好學習習慣的入學準備。
3.鼓勵分享,提升幼兒交流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表達和交流能夠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還能強化幼兒的科學經驗,豐富幼兒的探究發現,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在沉浮實驗后,幼兒們又生發了船只載物能力探究活動。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笑笑分享道:“紙船放下水,很快就濕掉了,然后沉下去了。”咪咪也大膽說出解決方法:“用透明膠貼在紙上面,船不濕就不容易沉下去。”甜甜認為:“木頭船比其他船大,可以運人。”……他們把自己的實驗經歷分享出來,引發其他幼兒的討論,更易發現新問題,找到新的探索點,同時有效地提升幼兒的傾聽和交流表達能力,做好學習能力的入學準備。
4.嘗試記錄,提升幼兒設計制作能力
在一系列水池探究活動中,我們不僅要記錄實驗的材料、過程,還要記錄結果。這些記錄都需要幼兒自己設計記錄的表格和方式,這樣的設計能夠讓幼兒更加了解實驗過程,進行實驗的目的性也更強,有助于他們清晰地分析實驗結果。在設計實驗記錄表時,幼兒聯想到了“吹泡泡”實驗的記錄表,于是仿照著吹泡泡實驗的記錄方式,設計了本次探究沉與浮的實驗記錄表,將探究的材料一一畫出來:實驗后能浮著的打勾,不能的就打叉,有疑惑的可以打問號。大家一起再次實驗、討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自行討論設計實驗和實驗記錄表,助力幼兒在記錄中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好入學學習習慣的準備。
啟發引導是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常用方法,適時介入,啟發引導,不僅為他們的探究增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為其入學準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往往會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興趣,使探究活動更深入。幼兒在探究雨水的活動中,偶然發現了水結冰的現象,又引發了新興趣,探究冰的秘密。教師及時支持,與幼兒一起搜集材料、設計實驗,讓幼兒的探究更加深入。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實驗,時刻啟發引導幼兒發現新的問題,更加深入探究。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個人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探究的結果若能聯系到幼兒生活經驗,則能在鞏固幼兒已有經驗的同時激發幼兒對探究活動的熱情。在探究冰的活動中,幼兒聯系生活中冰的作用,制作冰沙降溫,進一步感知冰的特性。在果樹堆肥活動中,通過實驗選擇肥料,成功增加了石榴產量、提高了質量。在水池探究活動中,運用已有經驗設計了新游戲:獨木橋游戲,利用木頭能浮于水面的性質,在水池中用木塊連成一座小橋;投擲游戲,利用石塊能沉入水底、塑料能浮在水面的特性,用幾個石塊圍成一個圈作為投擲框,將海洋球作為投擲物;還利用竹子、泡沫浮于水面的經驗,制作了竹排和泡沫龍舟,玩起了運輸游戲。幼兒不僅通過探究獲取了經驗,還將經驗運用于游戲、生活中,更好地服務大家,體驗探究成果。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實踐,探究活動不是單個幼兒進行的,而是由集體一起討論、設計、實驗、記錄的。幼兒在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同時發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等,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了學習能力,為進入小學科學課堂做好充分準備。當然,幼兒入學準備不僅需要學習準備,還需要重視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和社會準備,需要幼兒園、小學和家庭之間相互協調、配合,才能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更全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