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亮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210046)
學、練、賽、評視角下的“學”不僅要讓學生對籃球知識與技能有清晰的理解,也應立足于籃球學習的情境串聯,這樣的“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籃球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體育教師要運用情境設置,圍繞情境進行針對性的籃球技術動作教學,聚焦情境化的籃球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突破籃球學習的難點,提高籃球學練的效果。
如,在教授《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時,教師在開始部分引出教學情境:“今天我們的籃球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會升溫的球體,它的溫度會隨著我們上課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燙。”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習的興趣,有助于解決快速出手的問題。在課的基本部分,在“籃球的溫度隨著上課時間推移而不斷上升”的情境指引下,提示學生注意在傳接球的過程中持球時間不能太長,以此提高傳接球技術動作的熟練度以及培養組合動作的運動感覺。為了讓學生有快速完成傳接球的緊迫感,隨著動作熟練,教師提示學生此時籃球的溫度已經升高,持球不能超過2s,提高學生練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的籃球學習更具有針對性。
在小學籃球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學”走向“練”。“學”往往針對的是某個技術動作,而“練”則需要將相關聯的動作組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連接動作,激發學生“練”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最終能夠掌握完整的籃球技術動作。
如,在教授《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課時,開始部分為了激發學生的籃球學習興趣,可以組織學生成1路縱隊繞長方形場地運球慢跑,在跑動中聽哨音進行持球的側滑步、前滑步等練習,接著組織學生成4列橫隊散開,進行左右手撥球,胯下“8”字繞球等球性練習,為后續的籃球教學做好鋪墊。基本部分教學中,首先,講解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的動作要領,示范時讓學生注意觀察體育教師的身體姿勢、運球方向和路線,明確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學生觀察、思考和模仿,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接著組織學生原地運球換手觸地練習,強調轉體探肩、降重心,有利于解決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難點;其次,學生進行左右手交換運球練習,體育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按拍球的部位,這有助于把握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重點;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轉體探肩上步抱球的練習,糾正個別學生轉體探肩后重心下降不迅速的錯誤動作。通過如此多樣化的練習方式,調控籃球教學節奏,引導學生向籃球組合動作進階,從而掌握籃球技術動作的要領。
在籃球教學過程中設計比賽或游戲,更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籃球實踐中掌握技術動作,處理在籃球比賽或游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籃球教學過程中帶有趣味性的“賽”,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籃球運動實踐中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的進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還可以領悟到更深層次的“隱形知識”——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
如,在教授《籃球行進間運球》一課時,隨著學、練環節的結束,教師可以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迎面運球接力比賽,在鞏固籃球行進間運球技術動作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籃球運球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迎面運球接力比賽過程中自主組隊并商討戰術,培養學生正確的籃球規則意識、競爭意識,以及正確面對比賽勝負的意識,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協作的品德,真正做到賽中有練、賽中有學。
雖然經過“學”“練”“賽”3個教學環節,學生對籃球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已經達到相對熟練的程度,但強化鞏固籃球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體育教師重視“評”的設計。體育教師要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反饋、導向作用,將學生的自評與學生之間的互評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技術動作的評價標準,調動學生籃球學練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籃球技術動作的掌握度。
如,在教授《籃球單手肩上投籃》一課時,體育教師在籃球單手肩上投籃練習過程中,針對每名學生在籃球課堂上各個部分的表現,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引導學生對自身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及課堂表現做出客觀評價,針對投籃手型是否正確、蹬地與伸肘抬臂是否能協調配合等,學生能客觀判斷。教師還應對所有學生做出總結性評價,一方面促進學生對籃球技術動作的固定記憶,另一方面對錯誤的籃球技術動作進行有效的改正,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動作學習的效果。此外,評價還應關注到學生在上課積極性、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表現,從而生成“評”的統領導向,為學生營造積極、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