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藝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5000多年滄桑,中華民族至今仍然生機勃勃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千年來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承,這些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對一代代中國人的理想塑造與信念傳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生不息的“根”與“魂”。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最活躍的新鮮力量,如何培育“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新時代大學生,已經成為了當下高等教育的重大課題之一。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理想信念對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所起的引導作用越來越重要,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并將其提高到國家戰略的角度上來,足以說明精神文明建設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推動力。擁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大學生往往能夠更快更準地找到自己前進和成長的道路,而相反對未來茫然而沒有目標的大學生,往往也摸索不清自己的理想,更無法堅定追逐理想的信念。必須通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來塑造人們健全的人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進程。
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鑄魂功效,以實踐教學為出發點,以理想信念培育為目標,充分挖掘教育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大學生明確是非美丑,樹立起更廣泛的文化自信和愛國報國的理想,同時,對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證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乃至促進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都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伴隨著國家深化改革的步伐,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也已經進入內涵發展期,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對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教育。近年來,許多高等職業學校開始重視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來豐富教學素材,總體來說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美麗和時代風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在我們追求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道理上,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信念有極大影響。然而,部分高職學院學生本身對傳統文化的基礎儲備不夠多,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和活動又多是以書本閱讀和理論講授為主。教師以“填鴨式”的方式單向知識輸出,不考慮學生本身的特點和學習的興趣,教學成果無法及時反饋,教學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質量較差。學生對何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領悟不夠深刻,對如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修生立志體會不夠清晰,對何為“知書達禮”的禮義價值觀理解不夠明了,缺乏實踐的生硬式教學手段和方法無法達到真正的育人鑄魂的教學目的。
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結合身邊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開展了各色實踐活動,但活動整個流程既沒有系統性的知識邏輯安排,也沒有條理性地深入學習研討,導致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學習情況信息反饋不及時,教育效果有限。學生常常有我“去過參觀過了,但我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收獲”的感受。有的學校滿足于現有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和手段,活動開展形式單一,甚至有同一個實踐教學點,同一批學生去過不止一次打卡留念的情況出現,大量優質傳統文化素材未被充分挖掘利用,使用現有教學素材的方式過于單一。
十九大后,我國深化改革與對外開發的號角更加嘹亮,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疫情后,在全球經濟局勢總體下行的趨勢下,我國經濟仍穩步發展,令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羨慕不已。然而伴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而來的是,利益最大化成為很多人追求的目標,貧富差距讓社會道德水平開始滑坡,許多西方文化思潮沖擊著青年們尚不成熟的價值觀。因此,保證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美麗中國、和諧社會的戰略發展。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對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傳統文化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載體。首先,傳統文化中對人應“立志”的推崇,它將個人的志向、理想與家國天下、民族榮辱聯系在一起,如霍去病的“匈奴不除,何以家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這無一不體現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志向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本人價值的實現,更崇尚個人價值應與國家與民族利益緊密聯系。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生動史實可以幫助我們更直接的引導青年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相結合。其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的傳統志向。“修身”就是要立德修身,重視德行。這是對古代學子的禮樂教化,然禮樂的教化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是孔子所傳達的禮義精神,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第四,君子重諾,“一諾千金”的故事從古講述至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常在人心,誠信是人行于世的根本。在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告訴我們講誠信、重承諾的故事,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融合的今天,我們也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挖掘出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多向先人學習,共同構建和諧中國。
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教學資源,將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熏陶中領悟“立志”“修身”“禮義”的成才之道,有效的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引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培育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2021年是我黨百年華誕,挖掘教學資源可以從紅色文化入手,紅色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編織出的獨屬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的如: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應該被銘記和傳承。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為契機,以全國掀起的新一輪“四史”學習熱潮為契機,
我們可以以紅色文化為抓手,認真挖掘身邊“紅色”人、景、物。以“紅色名人”為主可以拓展出凝聽紅色故事、演繹紅色傳奇等活動,如請經歷過革命和建設困難時期的老人,以親身經歷講授紅色故事,或將經典紅色故事以話劇等形式讓學生來演繹;以“紅色景點”為主,可以開展實地學習調研活動、保護紅色遺跡等活動,打破打卡式調研參觀,做好學生參觀調研前的自學,調研時的思想沉浸以及調研后的內化學習,最終達到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作用;以“紅色物件”為主,可以開展講訴紅色故事、以物傳情擬物為紀等活動,可以在校園內舉辦各色紅色故事講述比賽,同時可以模擬紅色勛章、獎狀,獎勵給在紅色文化學習和弘揚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個人、班級、集體。
自主學習意識不強,人文底蘊較欠缺,這是傳統文化學習中大多數高職院校面臨的現狀。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不斷加深,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不斷沖擊,導致“00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認同不深,對西方傳入的思潮盲目推崇。十八大后,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浪潮開始席卷各大高校,市面上已有大量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籍存在,但是我國五千多年文化傳承至今,書籍分類多且種類雜,它們大多用于研究某一領域的學習和研讀,有些甚至晦澀難懂,而針對青年學生們閱讀的書籍少之又少,而專門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設的課程甚至還只能停留在選修課上。因此,需要我們從書本出發,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校本課程,挖掘出適合大學生閱讀特點和學習興趣的書籍,對適合大學生閱讀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讀本進行合理的增補,以彌補傳統文化在書本閱讀領域對大學生影響力的不足,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可將《詩經》以短篇故事小說的形式來講述,書中可以穿插有聲閱讀,甚至可以請在校學生來為故事進行配音朗讀,幫助學生更帶趣味性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禮樂”教化;將孔子經典語錄以圖文并茂加古風插畫的形式出版成冊,幫助學生更接地氣地讀懂孔子的思想;將當地革命先輩們的真人事跡整理成冊,以熱血奮斗漫畫的方式出版,讓學生感受來自身邊的愛國奉獻者們的榜樣力量。
從校園氛圍的打造出發,利用好校園文化生活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塑造的引導作用。充分挖掘校園文化宣傳平臺作用,打造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氛圍,增加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校園文化宣傳平臺不僅包括了我們日常使用到的宣傳欄、教室懸掛的標語、校園廣播,還包括校園內建筑物、擺設的雕塑等。例如:對校園道路和建筑物的命名,可以以名人名事來命名。《覺醒年代》中安徽合肥“延喬路”的命名,讓陳延年、陳喬年烈士的故事走進了廣大青年學子的心中,每當學生經過或踏上延喬路就是一次對理想信念的洗禮,就能讓人不禁想起兩位烈士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又如,不同專業班級可以配上行業先輩們故事并以此為班級命名,比如航海輪機相關專業可以以鄧世昌、薩鎮冰、劉冠雄等名字來命名,路橋專業可以叫茅以升班、詹天佑班等,每一個名字既代表了這個名字之下名人的精神又是這個班級全體學生學習上進的榜樣,每當喊出自己的班級名,就是對名人的緬懷和對信念的堅固。除此之外,校園文化建設還需與大數據時代相結合,找準現代大學們最喜愛最常接觸的網絡平臺,如抖音、微信、微博等,通過短視頻、公眾號、推送消息等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
不論是從時代熱點出發,教材書本出發,還是對校園氛圍的渲染,最關鍵的還是要解決青年大學生喜不喜歡、買不買賬的問題上來。所以,以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學資源挖掘,最終還是要回到以學生群體興趣為導向上來。
分析當下高職學生群體的興趣,尋找適合它們的教育手段,課題組做了一個網絡調查問卷,在被詢問近5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時,60%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正在不斷加深,15%持無所謂態度,25%學生表示對我國傳統文化自豪。可以看出,十八大以后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政策已經初見成效,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而在學生選擇最喜愛與最反感的傳統文化宣傳方式中,55%的同學選擇了實踐教學但反感同一地方反復去,25%選擇線上有聲讀物但反感簡單地說教式微課,5%選擇課本書籍但不會挑選全文言文版本,15%選擇各類比賽且偏愛角色扮演,片段配音類不喜歡背誦、寫作類,這個結果也正驗證了我們上述分析的實踐資源開發不充分,書本閱讀影響力缺乏的問題。此外,95%的學生認為過好傳統節日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宣傳,55%的學生對傳統服飾、禮儀感興趣,77%的學生喜歡看古裝片和武俠故事。
針對這一結果,首先我們要挖掘好傳統節日這一有效實踐教育資源,改變過去紀念節日僅僅放假的做法,以節日為教育契機,在節假日前后開展節味濃郁的特色傳統活動。如清明節,告訴學生掃墓習俗的由來,為何要寒食,清明與春耕又有什么關聯,勤勞的先祖們在告訴我們不忘先賢的同時還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習俗中還有打秋千、射柳、牽鉤、蠶花會等能夠增進身心健康、培養勇敢拼搏精神的活動,可以在清明時分讓學生實踐體驗。第二,開發利用好當下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如漢服、傳統禮儀。不要讓喜歡漢服和傳統禮儀的學生野蠻生長,我們可以增開相關選修課,增加社團活動來擴大這一部分學生對整個校園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影響力,進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例如,可以利用形式豐富的社團活動,開展好中華華服日、花朝節、漢服出行日等活動。第三,隨著我國影視產業的發展,國內古裝影視劇也成為了大學生口中經久不衰、津津樂道的談資,這給我們提供了大量學生感興趣且我們可以挖掘的教學素材。例如劇中品質精良的服、化、道;宮斗宅斗劇中主角展現出識人善變的傳統禮義觀;武俠情節中江湖大俠們的大情小愛等可以成為我們挖掘的教育教學素材。讓素材挖掘更貼近學生,讓理想信念教育發生在潛移默化中。
從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出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教育教學資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升華。巧用各類實踐教學資源,關鍵在于如何拓展,我們要利用好不同平臺來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力量,完成對學生理想信念從外放在內化的教育引導過程。把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三全育人”工作相結合,利用好“三全育人”平臺的量化考核機制,可以有機地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上來,兼顧在第二課題、第三課堂中的運用,把專業學習、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不同路徑,以青年學生的感興趣、有想法、愿參與的方式,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入校園環境,融入大學生活,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
最后,作為大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培育者,高校同時應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者的使命,挖掘利用好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發揮好傳統文化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利用好傳統文化作為高校立德樹人、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作用,推動大學生更好地承擔起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