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湖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促進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將“中國糧·湖南飯”打造成為湖南“三農”工作的“金名片”,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特印發《“端穩端牢中國糧 做優做香湖南飯”實施方案》,內容摘編如下。
圍繞“端穩端牢中國糧、做優做香湖南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5.7萬公頃以上、產量穩定在303億千克以上;雜交水稻等種業加快發展,力爭到2025年底種業產值達到700億元;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底全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在4000個以上;湘菜餐飲銷售額超過2600億元,湘菜產值超過60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超過2.65萬億元;培育省級農業區域公用品牌10個左右,每年評選發布20個“一縣一特”優秀農產品品牌;評選湘菜名縣30個,培育餐飲名店400個、食品加工名企80家、湘菜名廚400名和一批地方名菜;農業領域上市企業達到26家;力爭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000元。
1.大力抓好糧食生產扛牢產糧大省政治責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資保障,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完成油豆棉擴大生產任務。
2.大力推進種業振興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岳麓山實驗室建設,爭創種業國家實驗室;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突出建設十大良種繁育基地,打造十大創新平臺,開展十大良種聯合攻關。
3.大力加強耕地保護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扎實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6.5萬公頃。
“湖南飯”包括湘米、湘菜、湘油、湘豬、湘茶、湘果、湘酒、湘點心、湘調料、湘器皿等全要素。各地要分品類全面摸底,形成全省“湖南飯”底數清單。
1.實施地方名優食材和名菜培育行動分類別評選“味道湖南”道地名優食材;編制《湖南道地名優食材分布圖》;推進湖南道地名優食材、湖南名優菜肴線上線下展示展銷,并入駐湖南省消費幫扶公共服務平臺,評選一批經典湘菜;采取多種方式、多個渠道對評選出的湖南道地名優食材、湖南名優菜肴進行推廣。
2.實施農產品名牌培育行動深入推進“品牌強農”行動,著力培育一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兩茶兩油兩菜”等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品質提升;分品類評選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支持各地培育片區公用品牌和“一縣一特”“一鄉一品”品牌,每年評選一批“一縣一特”優秀農產品和“小而美”特色農產品品牌;每年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10個,培育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
3.實施餐飲名店培育行動立足湘菜特色,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社會影響較大的餐飲名店,引導名店進行菜品研發,食材采購對接湖南特色品牌農產品;全省每年評選100家餐飲名店、10家“網紅”名店和50家優秀農產品電商平臺。在有條件的市縣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餐飲街區。
4.實施農產品加工名企培育行動大力發展農業市場產加銷和流通主體,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知名企業;支持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每年評選一批農產品加工標桿企業。
5.實施湘菜名廚培育行動組織湘菜名廚推薦認定,開展湘菜烹飪技能大賽;舉辦湘菜發展論壇,加強湘菜技藝交流;實施湘菜廚師培養培訓計劃,提升廚師技藝水平,在相關職業院校開設湘菜廚藝專業。
6.實施湘菜名縣培育行動支持各地全產業鏈發展本地湘菜產業,評選一批湘菜名縣;鼓勵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美食推廣活動,如組織“一鄉一品”推介和“一縣十碗”“百縣千碗”等評比,支持市場化名菜、名店、名廚、名優食材評選;制作相關菜品的視頻及照片,分層次、多品類展示獨具特色的食用農產品和特色菜肴。
1.開展媒體網絡宣傳結合“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以多種方式推介“中國糧·湖南飯”,展示湖南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在中央媒體開設“湖南名優農產品”線上展館,在湖南日報、湖南衛視等省級主要媒體和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中國糧·湖南飯”主題宣傳報道;通過湖湘農事、湘農薈、快樂購等網絡平臺設立湖南道地名優食材、湖南名優菜肴線上展銷專區;爭取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支持,設立湖南名優農產品專區。
2.開展線下宣傳推介推動“中國糧·湖南飯”走出去,在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等平臺,設立“中國糧·湖南飯”優質食材展示館;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味道湖南”美食推廣周,設立“中國糧·湖南飯”展示窗口;在每年舉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和全省旅游發展大會上,開展“觀美景、享美食、慶豐收”系列活動;組織開展湘菜美食文化節、中國(湖南)夜宵品牌節、湘菜年度盛典等活動;升級舉辦縣域已經成熟的土菜節和美食周,組織開展“縣長掌勺”“縣長喊你來嘗家鄉菜”等宣傳活動;開展田園到餐桌“走出去”活動,在重點旅游城市、旅游區進行線下推廣;發揮湖南省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綜合服務中心、湖南省消費幫扶示范中心及各縣消費幫扶專館等平臺作用,開展“中國糧·湖南飯”農產品展示展銷。
1.著力發展壯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以“六大強農”行動為抓手,做大做強做優糧食、畜禽、蔬菜、油茶、油菜等優勢特色產業,為“做優做香湖南飯”提供優質食材;建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鏈長制”,大力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建設一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重點村;加快老油茶基地、柑橘基地、茶葉基地品改,建設一批上規模的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示范基地。
2.著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大力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建立預制菜產業鏈標準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發展壯大一批預制菜加工企業,培育湖南預制菜知名品牌;創新發展餐飲外賣、農商直供、冷鏈配送、團餐服務、在線銷售等業態,開發推廣“中央廚房+餐飲門店”“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等模式。
3.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端穩端牢中國糧、做優做香湖南飯”與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重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與教育、文化、康養、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辦好農家樂,開展“三好農莊”(好吃、好看、好玩)評選,每年評選并發布100家最受群眾喜歡的“農家樂”;支持休閑農業服務平臺建設,打造“鄉里湘韻”休閑農業區域公用品牌。
4.著力加強農業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圍繞水果、蔬菜、畜禽、水產等鮮活農產品,加強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統籌利用相關資金,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合作聯營、成網配套;在產業重點鎮和中心村鼓勵引導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向田間地頭及市場聚集。
5.著力打造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引導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龍頭企業進入農機產業,提升農機智能化水平,建設全國一流的丘陵山區專用農機“智”造中心、全國領先的智能農機研發創新中心、輻射中部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智能農機服務中心和應用中心。到2025年,全省農機主營收入達到330億元,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3.3%。
6.著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管控標準體系,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逐步實現品牌農產品、“兩品一標”農產品“身份證”和賦碼標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