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欣燁
甘肅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建設好“三通兩平臺”,“三通”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1]。
信息化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勃勃生機,不斷促進教育的改革與更新。在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沖擊下,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方式與觀念。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是教育信息化主要特點,充分體現在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等方面。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取決于是否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上,是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原有的傳統模式[2]。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涌現出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虛擬仿真等技術,給教育帶來了蓬勃生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不拘時間與區域限制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與創造能力等個性化發展;回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能力也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自學等方面不斷增強。
傳統模式教學中,教師占據了主導,課堂上教師是不斷地講解重難點,而學生只能是在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無法得到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與思考空間,教學質量不斷在下降,教與學之間出現不平衡狀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課程改革目的與要求明確的同時,自覺性、主動性的要求不斷提升并落實到位,以往的傳統教學理念是教師的一個弱項,必須改變,還要進一步改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3]。傳統教育方式缺乏系統和精準的應用指導培訓,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教學方面與教學管理方面,教學方面要轉變角色,要加強師生之間交流與互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管理只是單純通過電腦保存檔案信息,沒有實現信息技術輔助系統進行一體化支撐信息管理系統。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了防止人群聚集,學校要求學生暫緩回校。之前學校學生工作通常應用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只能開展線上交流,通過微信等現代方式開展學生工作比較常見,但線上教育的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具有重要價值[4]。學校學生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發展等內容,這種工作需要借助網絡處理,這存在很大難度。線上和線下工作模式并不沖突,如何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這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現代教育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迎接的挑戰也更加嚴峻。新課程改革進行中,給從事基礎教育實踐工作的教育行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在新課程的實施任務過程中,教師肩負的責任重大。面對新的挑戰,需要教師迅速作出反應,采取相對應策略,其實為了轉變教育觀念、轉化教學方式、引入現代化教學課程資源、更新工作效率、營造師生和諧關系等方面。
傳統模式教學太過于單一,造成部分學生不愛學習,對學習沒有了興趣、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是缺乏,優化教學還受到很大的制約[5]。學習好與不好取決于是否積極主動,還是被動的。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提高落實新課程改革,優化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
教育信息化建設目的是為構建解決教育瓶頸問題的全新教育體系提供全方位支持,實現教與學的創新。如何開啟信息化時代: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以及學習方式都帶來了重大改變,促進教育改革[6]。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也是各校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國家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時代、數字校園、物聯網時代、智慧校園之間的逐漸轉變;數字校園環境建設是在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等的前提下完成。教育信息化在學校層面的全面落實:一是和諧的人文關系氛圍營造,學生工作者(輔導員)要發揮重要作用,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系統學習掌握教育相關的上位法和學校各項學生規章制度,在于學生的日常工作接觸和交流時,潛移默化運用數字思維;二是充分抓住新時代學生教育的新特點,努力開發科技與法治品牌校園文化產品,“兩微一端”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有力支撐,搭建網絡新陣地,推進學生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建設進程;三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作用發揮,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對數字校園建設產生歸屬感、崇敬感,才能強化愛校精神。
提升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能力,并通過不斷的培訓與學習,教育信息化融入各學科進行有效教學的同時,加大培養力度和拓寬培訓渠道,信息技術已融入各學科中,并進行有效教學相結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真正融入學校教學中的步伐,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
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核心的教學信息化發展;實現有效教學信息化模式;教學信息化環境建設;信息化教學培訓體系[7]。例如,數字化環境下線上教學是個系統化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學校作為肩負立德樹人任務的主體,教務工作隊伍要應用網絡問卷調查等方式,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及狀態,整理學生的建議,并將其反饋至授課教師,讓其成為輔助在線教學開展的重要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務工作部門要充分挖掘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學生的線上活動。學校學生工作可以借助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課程,確保線上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借助線上學術分享、科研講座等方式,保障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身、外語學習等,向其傳遞正能量,以此借助科技力量豐富青年學生的防疫生活。
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嘗試、總結、創新實踐地使用了數字化資源、有聲讀物、視頻資源、網絡課程、網上聽力教室、手機APP應用軟件、網校等大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從而提高學生教育教學水平。
對于基礎薄弱的學校,將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幫助,如在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教務管理、學生管理、課程標準、教學質量、教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長期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均衡發展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個行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互聯網+教育”是未來教學管理的新模式,但信息化管理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更新的、不斷投入的管理行為與過程。未來,智慧校園的建設必將以數字的挖掘和可視化為手段,實現智能化教育管理。強調智慧的教、學、管、評。
更新教育觀念,構建良好的師生評價體系,提高管理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可持續的專業化水平,協助其構建完整的教育管理思想體系并有效行使管理職能。表現在以下幾點:
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在教育創新發展總體框架下開展起來的,一旦脫離了大框架,就變得毫無意義。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模式、三個轉變、三個覆蓋。人才培養、教育服務、教育治理;融合應用—創新應用、應用能力—信息素養、教育資源—教育大資源;教師的教學應用、學生的學習應用、數字校園的建設。
建立教與學信息系統,解決教育信息化教與學核心問題的有效途徑其包括建立“人網融合”教學信息系統;建設學科工具——深度理想和探究知識;建設個性化學習;還原知識——激發學習動力和持續力;建設套件資源——實現“名師進課堂、優質教育送萬家”;梳理教學與學習活動有效實施策略。
教育管理與研培創新發展是建立一體化信息系統,建設大數據信息系統,建設教師研培創新發展體系,就必須明確教與學創新能力的發展方向,建立創新能力發展的培訓,建設教育信息化研培信息系統等。但無論教學改革前后,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仍然是學校管理的首要任務。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聯系的。歸根結底,要通過管理督促教師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促進學生成長。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各種考核制度必須與實際管理模式相一致。避免出現“新技術要求,不變管理體制”的問題。新的管理模式的改變必然會帶來大量的工作。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然而,新的管理模式的轉變導致了對以往積累的徹底顛覆,需要從頭開始,可以脫機完成的工作必須再次聯機完成。工作量是普通教師的兩倍多,勢必對現有的教師配置和每個教師的專業能力產生沖擊和挑戰。此外,各類信息泄露引發的信息安全事故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媒體對此類事件的曝光率也很高。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這些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很快,讓人不寒而栗,互聯網的不安全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所有參與智慧校園建設的應用提供商、參與者和管理者都要履行職責,不斷增強安全意識,樹立人人安全的原則,建設和使用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平臺。
管理者明確創新發展的基本路線;做好規劃與方案;定位好創新發展方向;提升創新能力;推進教與學全方位覆蓋;推動教育創新發展。
信息改變教育,即技術改變教育,快速呈現信息,知識呈現形式的改變,信息化技術已融入教育教學,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教學管理。舉個例子:生物學科里人體構造,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內容重難點的講解與分析,學生只能簡單地看課本憑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比較抽象。現通過信息化軟件的輔助,軟件給予人體3D效果呈現出來,360度旋轉,人體各器官的分解與功能等技術上的支持,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地進行有效學習。又如: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師生無法回校上課,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網上教學平臺的崛起,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信息化建設融入教學與教學管理后,大數據的不斷涌現,大大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的應用對現代教學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將信息化技術的優勢發揮出來,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教學過程中要遵循以人為本、適合性和全體關注的原則,使學生融入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