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統義 史 鈺
陜甘寧邊區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惡劣的自然條件、國民黨的軍事及經濟封鎖、承載大量抗日青年和軍隊等使得邊區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權力結構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出現了一些群眾不愿勞動的現象,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了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學界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勞動教育研究比較少,大部分學者就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實踐、勞動教育的現實啟示進行論述,而中國共產黨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邏輯與具體發展脈絡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通過翻閱陜甘寧邊區的相關史料與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試圖揭示中國共產黨開展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及其發展脈絡,以期豐富陜甘寧邊區關于勞動教育的研究。
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就面臨著經濟危機,尤其是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前后,中央蘇區的經濟資源更加匱乏,不僅作為必需品的糧食和油鹽不足,依賴外界輸入的布匹、煤油、藥材等也極度缺少。紅軍供應困難,吃不飽穿不暖,彈藥短缺,部隊得不到休整,人人都像“叫花子”一樣[1]。黨的領導人認識到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在革命戰爭的背景下,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供需矛盾,毛澤東提出:“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2]一些地方組織了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鼓勵婦女積極參與勞動生產,在軍隊中號召節約糧食,成立專門機構來應對糧食問題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已有危機,但是并沒有徹底解決經濟危機,甚至某些舉措還造成了政府與群眾關系的緊張。
全面抗戰爆發后,陜甘寧邊區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更加嚴峻,不單單是軍隊保障的壓力,還要改善邊區人民群眾的生活,號召人民群眾參與抗戰。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939年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口號,呼吁邊區各群體廣泛開展勞動。同年,邊區教育的工作方針與計劃對加強學生生產勞動做出規定:“每個小學必須種地;種地來源主要是開荒或與附近群眾協商辦理;所有收獲一部分作公用;生產勞動中注意方法和工具的研究”[3]44“還在初小和高小學段都設有‘勞作’課程”[3]61。學校的勞動不僅僅面向學生,還要求教員積極參加,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邊區政府積極鼓勵先進生產者,1939年4月1日發布的《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規定,對于“生產運動具有特殊成績者”,可授予“勞動英雄獎章或獎狀”這一榮譽[4]。
在中國共產黨與邊區政府的號召下,機關、部隊和學校每天下午固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勞動。1939年部隊全年開荒25,136畝,收細糧2,590石,中央和地方各機關共開荒地162,841畝,收細糧17,619.82石,生產蔬菜2,290,852斤[5]。這樣的生產自給運動一方面開辟了可以耕種的土地,緩解了人民群眾和軍隊的糧食危機,另一方面使一些從未勞動過的黨政干部、知識分子和不愿勞動的人民群眾感受到勞動的收獲和喜悅。但是在實際開展勞動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許多問題。
在部隊中,留守兵團的一些人員明確知道生產勞動對于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但是依舊存在注重指揮作戰、輕視生產勞動的問題。有的黨政機關未將生產運動作為中心任務,一遇到別的事件發生,就松懈了生產運動的重心任務[3]235。還有一些干部借著行政工作的借口而放棄生產運動或將應由自己完成的生產計劃交給群眾去做。在學校,教育與實際生產工作脫離的情況不容忽視。截至1939年陜甘寧邊區各機關的生產開荒任務指標完成度最高的也只有50%[3]347。面對這樣的狀況,邊區政府的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制定計劃、號召人民群眾參與生產,還要注重思想領域的教育,將人們從封建的小農思想中解放出來,改革中國舊式教育所帶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的不良影響。
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勞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人認為只有社會中上階層才有資格接受文化教育,只有統治階級子弟才能擁有讀書的權力,而耕田是勞苦大眾的本分。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存在這樣的現象:過去的小孩子一進學校,就輕視勞動,更談不上從事勞動[6]。皖南事變后,邊區的財政困難愈加嚴重。在這一階段,邊區政府面臨的問題是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如何解決客觀環境的困難,如何打破消極勞動與本位思想的限制,讓群眾自覺而廣泛地參與邊區生產建設。
首先,重點激發民眾的對勞動的興趣與熱情。“興趣是人的行為動機內蘊最初始、最真實恒久的因素。”[7]1940年公布的《邊區教育宗旨和實施原則》指出:“實行勞動教育,邊區教育應特別注重勞動教育……養成他們勞動的興趣和重視愛好勞動的習慣。”[8]1940年12月,邊區政府積極號召婦女干部深入基層,做好教育動員婦女參加生產的工作,通過勞動激發她們自食其力的信心。邊區政府提倡勞動互助形式,發揮民間傳統互助在發展農業上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邊區政府舉辦了農業展覽會與工業展覽會,表揚和獎勵在各行各業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的個人與單位。
其次,爭取“不讓一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掃除一切生產限制因素。針對土地少、勞動人員不足的問題,1941年春,在黨中央領導下,八路軍第359旅開赴荒蕪人煙的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359旅在開墾前制定了部隊生產計劃,規定了生產基本原則,召開了黨員代表大會、軍人代表大會以及生產動員大會,讓大家知道開墾農田、參與生產勞動、建設邊區的重要性,讓大家認識到解決邊區經濟危機和上前線擊殺日寇同樣光榮。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最后,加強對黨政軍干部的勞動宣傳與動員,緩解緊張的干群關系。1941年1月29日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春耕運動的指示信指出:每個干部必須對今年春耕運動有充分的認識,用新的精神、新的努力完成更重大的任務。同年,在春耕及其他工作的指示信指出,各專員、縣長要將春耕當作“第一件要緊的事”,親自下鄉去領導,親身參加生產做模范,以春耕工作的好壞作為衡量各縣領導工作成績的主要標準,不達標、不努力則會受到批評。在開展征收救國公糧工作時應該循序漸進,針對不愿意參與者,要詳細地對民眾進行解釋,耐心開導,保證其利益,引導其主動上交糧食。對于一些黨政軍干部中存在的不良習氣與作風,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治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的活動。
兼顧思想與實踐的勞動教育使得邊區生產工作得到了落實,也幫助群眾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學校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勞動觀念、積極的勞動態度,培養了廣大學生以勞動為榮的思想觀念和自覺珍惜勞動成果、樂于奉獻的優良品質;官兵們通過生產,革命思想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深刻體會到了生產勞動的意義和作用;農民群眾在農忙時相互幫助,有力的出力,有畜力的出畜力,互相學習生產經驗,甚至許多無業游民也參加了生產勞動。婦女們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起了勞動光榮的思想,通過參加勞動經濟上獲得獨立,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一定基礎。各行各業涌現出一批先進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成為勞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榜樣示范。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勞動教育所要達成的效果并不突出,生產運動的規模不大,“耕三余一”(耕種三年,積余一年的糧食。編者注)的生產指標并沒有完成。軍隊中存在重商輕農的思想,1941年生產任務的完成大部分依靠商業。在物價飛漲的背景下,部分商家轉手就賺了錢,于社會生產毫無補益,助長了投機之風[9]。個別人發生了貪污腐化、拐款逃跑、退伍回家的現象,一些干部的作風出現了腐化傾向,生產紀律不嚴明。因此,毛澤東認為黨內的作風需要整頓,亟須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本位主義等思想,破除不合乎中國實際的理論。同時,中國共產黨應該將整風運動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調動各階層的生產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生產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展,勞動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變化,將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作為起點,將滿足人民利益需求視為最終目的,利用更富有“人民性”的話語構建勞動宣傳體系,激發人民群眾對邊區的歸屬感,從而自發組織參與勞動生產。同時邊區政府教育干部改變不良工作作風,建設廉潔政府,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
在軍隊方面,對于部隊中出現的激進、脫離實際、缺乏責任心等行為進行整頓。針對個別同志重商輕農、舍本逐末的思想,1943年關中駐軍擬訂計劃時提出要“打破輕視農業生產的錯誤觀念”[10];“團部各首長也都編入小組內,與戰士同樣參加生產,這對于動員和領導上都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11]針對部隊生產紀律問題,規定“早出遲歸,不講怪話,不爭待遇,遵守風俗,服從領導[12]。主動解決軍民之間的糾紛,舉行擁軍、擁政愛民軍民聯歡大會,對借群眾東西不還和毀壞等問題進行處理整頓,在部隊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反思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改進工作。
在干部工作方面,堅持學習理論知識與參加生產實踐相結合、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邊區政府為干部開設學習生產技術方面的專業技術課程,組織他們了解當地氣候以及土壤相關性質,普及耕地知識與種植技術,積極向當地百姓學習成熟的經驗。在學習專業生產課程的同時,動員干部參與生產實踐活動,讓其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以身作則,進行修校舍、挖窯洞、開荒種地等生產活動。
在學校教育中,各地依據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性別、年齡、身體狀況科學制定生產計劃,劃分生產小組,學校校長、主任、教員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方面做模范。針對之前存在的教學方針脫離邊區社會與人民群眾等問題,提出“學校、家庭、政府與社會”四位一體的方針政策。
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民眾參與生產勞動。第一,大力推廣勞動競賽與勞動互助運動。競賽不僅在農村之中開展,還呼吁黨政軍各機關積極參加,注重組織和監督,使競賽能夠取得顯著效果。同時,邊區政府要求對勞動互助運動有更高的關注度與更廣泛的推廣力度,研究變工隊、扎工隊的典型經驗,得出規律后使之一般化。第二,減輕民眾負擔,調整利益分配。1943年開始邊區發動了徹底的減租減息運動,頒布各項相關條例,對減額做出明確規定,制定農民承擔得起的貸款利息率,并且檢查其實施情況,組織農民開斗爭會等。第三,對“二流子”進行思想改造,使其自愿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組織他們參與集體生產,對通過勞動變成勞動英雄的“二流子”進行獎勵。第四,對文藝界存在的唯心主義、教條主義、理論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問題提出批評,促進知識分子的自我審查與反省,改造自己的意識,投身革命實踐與群眾打成一片。知識分子以實際行動呼應黨的號召,走出書齋,開始下鄉、下廠、下部隊,思想感情與階級立場得以轉變,創造出許多適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群眾實際生活、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人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勞動者的尊嚴與地位的提高,勞動者高大的正面形象樹立起來了。
經過了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人民群眾、機關單位、學校的生產自給運動取得了很大成績。邊區軍隊逐步從部分自給、半自給到全部自給,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與軍民關系均得到很大改善。勞動人民的生產熱情被激發出來,棉紗、布、鐵、紙等物資做到了基本自給。邊區軍隊吃穿用度不但能夠自給,還每年向政府交納剩余。隨著勞動教育的進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勞動競賽、互助組織,普及了勞動知識與技能,逐漸克服了輕視勞動的思想,形成了以勞動為榮的思想觀念;軍隊官兵主動幫助農民群眾開荒、耕種、施肥、鋤草,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黨政干部主動參與經濟生產,在解決經濟問題中鍛煉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文藝工作者經過整風運動的洗禮,在勞動生產中凈化心靈,從而創造出更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使其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這有助于婦女的解放與社會的進步。
陜甘寧邊區勞動教育開展的基本邏輯是從滿足抗戰需求,解決邊區的財政危機而來,面向學生、農民、婦女、干部、軍隊等群體,展開了大生產運動、勞動競賽、勞模運動等活動,在此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客觀因素的限制與思想觀念的抵觸,在整風運動中逐漸發展成熟,完成了從行動呼吁到思想教育、經濟需求到政治需求的轉變。最終克服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保障了抗日物資的供應,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整頓了干部隊伍出現的貪污腐敗問題,密切了軍民關系;中國共產黨也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一大批理論聯系實際的優秀領導干部和經濟工作者。在此過程中將自力更生、勞動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塑造了社會道德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