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宇
黨的建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與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的主要經驗和重要法寶。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主政大西南地區,直至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這一時期的西南地區形勢復雜,面臨著剿匪反霸、政權建立鞏固、社會穩定、生產恢復、經濟發展等緊迫任務。鄧小平及其領導的西南局以組織、思想、作風、制度等為突破口,大力推動黨的建設,為西南地區政權建立、社會安定、生產恢復、經濟發展等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這一時期鄧小平關于西南地區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不僅在當時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也為之后各個時期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有鑒于此,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的研究一直備受學界關注,研究成果豐碩。本文對2000年以來國內學界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的研究成果作系統梳理,探討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今后研究的重點,以期推動有關研究進一步發展,為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借鑒。
全面梳理2000年以來與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黨建思想及實踐相關的研究成果,可將其分為以下三類:一是體現鄧小平生平的文獻資料匯編著作;二是這一時期相關的文獻資料匯編著作及研究專著;三是關于這一時期鄧小平黨建思想及實踐的學術論文。
2009年《鄧小平年譜(1904—1974)》出版,共分為上、中、下三冊,中冊(1947—1956)包含大量鄧小平進軍大西南、主持西南局工作時期的文電、講話等原始文獻。2014年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鄧小平文集(1949—1974年》和《鄧小平傳(1904—1974)》出版,這兩部著作中收錄的文稿有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的檔案,材料更為翔實、可靠。這些文獻資料的編輯出版提供了研究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第一手重要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深化對這一時期鄧小平黨建思想及實踐的認識,進一步推動本研究的開展。
2004年是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以此為契機先后出版了一些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相關的著作,如《鄧小平與西南少數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郎維偉主編)、《西南局第一書記》(楊耀健主編)、《鄧小平主政大西南的歷史經驗》(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以上著作中的大量內容都成為研究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的重要參考資料。
隨后,《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這部重要著作于2006年12月出版,該書收錄了大量鄧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間關于西南工作的文章、報告、講話等資料,大部分資料是首次公開發表,涉及這一時期鄧小平關于黨建、民族工作等方面的思想觀點。這是深化鄧小平主政大西南研究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更是研究這一時期鄧小平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的主要依據,有助于推動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研究的深入。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的學術專著還未曾出現,但這為未來的相關研究留下了廣闊空間。
以2000年1月至今為時限,在“中國知網”上共計搜索到490余篇與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相關的研究論文,其中關于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的論文為40篇。將該40篇研究論文通過計量可視化統計分析,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從論文發表年度來觀察,有兩波高峰分別在2004年和2014年,究其原因是這兩年分別是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和110周年;二是從論文發表質量來看,2004年和2014年均有多篇較高水平的相關論文發表在權威核心期刊上,除此之外鮮見發表在核心期刊的論文;三是從論文研究的內容來看,大部分以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具體內容、歷史貢獻、現實啟示等為主題進行研究探討。
自2000年以來,學界從多個維度研究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思想及實踐,有學者對黨的建設進行全面系統研究,有學者從執政思想、執政規律、執政實踐的角度進行探討,有學者從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角度進行論述,還有學者從如何樹立和維護黨的形象的角度進行研究。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總體來看,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黨的建設具體內容,大多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探討。
1.關于思想建設
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在革命勝利前夕,在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之際,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并告誡全黨謹防居功自傲、貪圖享樂的不良思想傾向。
沈波瀕[1]認為,鄧小平強調對黨的自身建設進行完善的首要條件就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廣大黨員進行思想教育,強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被無數次實踐證明過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指導思想,通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來預防和消除黨內出現的各種不良思想認識。郭生春[2]認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的思想建設。鄧小平黨建思想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不管是在革命還是建設的關鍵時刻,只要黨內在思想上出現帶有傾向性問題,就立即重視加以解決并進行思想建設。首要的方式是通過思想教育,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以及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同時,大力開展黨內整風運動,檢查、糾正和處理在思想上有錯誤傾向甚至是有貪污行為的黨員干部。吳光會、唐棣宣[3]指出,鄧小平告誡大家必須保持戒驕戒躁,反對驕傲自滿;弘揚艱苦奮斗,抵制貪圖享樂。
2.關于組織建設
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保證。在組織建設中,黨員的數量和質量與黨的執政能力休戚相關。這一時期西南地區黨組織發展的現狀是,黨員人數少,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上級領導機關,基層黨組織及黨員嚴重缺乏,而且存在著黨組織和黨員不純的問題。
馬儒沛[4]認為,鄧小平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將其作為黨的建設的基礎,針對當時黨員和基層黨組織數量缺少的問題,主要通過在產業工人中大量發展黨員來增加黨內的無產階級比重。同時,整頓并充分利用西南地區原有的地下黨組織。在干部的選任上破除把資格放在第一位的錯誤思想及做法,充分考慮干部的品格和才能,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郭生春指出,鄧小平強調既要反對關門傾向又要反對拉夫主義(指不加選擇和審查地發展黨員。編者注),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增加黨內無產階級成分比重的同時,要求嚴格地審查、吸收新黨員以保證黨員質量。閆笑巖[5]認為,鄧小平強調要建立嚴格的學習制度,以保證和提升黨員質量。許士堯、張健[6]指出,鄧小平通過清黨將不符合黨員標準的黨員和投機分子清理出去,以此保證黨員質量,保障黨組織的純潔。此外,部分學者探究當時的情勢下鄧小平是如何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從這個角度去研究探討鄧小平這一時期的組織建設工作[7]。
3.關于作風建設
黨的作風攸關黨的形象,是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周勇[8]認為,鄧小平高度重視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為了謹防進軍西南后黨員干部產生如李自成入北京后的居功自傲、享樂思想,早在湖南常德時鄧小平就給部隊和各級黨員干部敲響了警鐘。針對進城后黨內滋生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關門主義和腐化蛻化思想,鄧小平就如何克服和抵制作出了明確的指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堅持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直是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吳光會、唐棣宣指出,鄧小平強調必須通過堅持群眾路線來改進黨內出現的作風問題,黨員干部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并提出“聯系群眾是我黨的生命”的著名論斷。
4.關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馬儒沛認為,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十分重視黨的制度建設,通過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積極探索規范黨內生活,并要求堅持每兩月一次的匯報制度。許士堯、張健則指出,除了強調向上級匯報工作的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外,鄧小平還強調建立學習制度,認為思想純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搞好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的核心任務。根據西南實際情況把學習制度搞好,這是對毛澤東學習觀的落實和弘揚。通過不斷學習能夠提升主觀世界和黨性修養,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抵制外界誘惑。
除了關注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的建設的具體內容以外,學界還圍繞這一時期鄧小平黨建思想及實踐的歷史貢獻和現實意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創見性的觀點。
1.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的歷史貢獻
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大力加強黨的建設,為西南地區政權建立、社會安定、生產恢復、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做出了巨大貢獻。
馬儒沛認為,在當時西南地區形勢如此嚴峻、任務如此緊迫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領導西南局大力加強黨的建設,為主政西南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確保了各項事業的穩步推進。沈波瀕認為,鄧小平在這一時期對黨的建設的探索具有重要價值,在進行黨的建設以及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民族工作以及社會改造的具體實踐中,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奠定了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許士堯、張健認為,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大力開展黨的純潔性建設,為加強黨的建設和鞏固西南政權奠定堅實的政治和組織基礎,為西南地區順利完成剿匪反霸、減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經濟和社會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思想的新發展。
2.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在當時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更是具備持久的生命力,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光彩奪目的時代光芒。學者們結合所處時期黨的建設去探討其重要現實意義。
郭生春認為,鄧小平在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探索,為日后鄧小平黨建理論的逐步形成和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提供了實踐基礎,也為大力推進黨的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鑒。閆笑巖認為,鄧小平高度重視黨的形象,通過大力解決黨內外出現的各種問題維護了黨的良好形象,獲取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使西南地區各項艱巨任務順利完成,各項事業穩步推進,為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宋健[9]指出,從鄧小平在西南度過的三個建黨節開展的相關活動和發表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其強烈的憂患意識、群眾意識和民生意識,這些為他后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創并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對當前不忘初心使命、全面從嚴治黨和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自2000年以來,國內學界關于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黨建思想及實踐的研究成果頗豐,為繼續深入推進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已有研究中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亟待改進:
一是創新性研究視角較少。從2000年以來的研究成果看,真正有新意的研究佳作不多,大多數都是重復研究,且視角比較單一,基本上僅是從黨史黨建的角度,在論文的選題、框架、內容上相似度較高。
二是研究的方法及模式比較單一。大多成果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從歷史事實到經驗總結的研究模式,都僅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
三是研究重點分布不均,研究不夠深入。學界對思想、組織、作風建設這三個方面關注度較高,內容較豐富,對制度建設、紀律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探討較少,未見政治建設方面的研究論文。同時,對上述幾方面的論述大多是文獻史料的堆砌,解讀性居多,學理性分析不足,理論深度不夠。
針對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今后的研究,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是創新研究視角,開闊研究視野,可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為避免簡單重復研究,應拓寬研究視野,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歷史學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創新研究視角。
二是優化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多種研究范式。在加強對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歷史文獻的綜合分析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以史為據,史論結合,充分采用社會學、統計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進行綜合性研究。
三是應對黨的建設進行系統全面地深入研究,增加理論深度。黨的十九大以來,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相關研究已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可運用馬克思的“從后思索法”,通過回溯的方式,結合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框架,對這一時期鄧小平在黨的政治建設方面的思想、實踐和經驗挖掘出新的歷史資料進行探索研究。加大制度建設、紀律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研究力度,加大理論闡釋的力度,注重學理性的分析,從而提升理論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