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瀅荷
大力開展群眾體育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了改變過去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壓榨與摧殘所造成的貧困饑餓、營養不良和衛生條件極端惡劣的情況[1]所采取的積極舉措,在改善國民身體素質、提高生產建設效率、為國防建設提供后備力量做出重要的貢獻,產生了較大反響。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體育動員情況作一探討。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隨之開展。人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最寶貴的資本,健康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乃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是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方法[2]。體育運動作為一項全民性的事業,僅依靠少數領導干部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廣泛的群眾力量、積極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只有以強健的身體素質為基礎,才能保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開展。
從生產建設方面來說,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正處于百廢待興時期,而長期遭受壓迫、戰亂的人民身體素質不強,無法滿足生產建設的根本需求。黨和政府把體育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明確規定加快發展群眾體育運動有著重大政治意義,要求各級必須樹立開展人民體育為國防建設與生產建設服務的理念。如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上確立的體育工作方針:“在現有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與實際相結合,使體育運動普及化和經常化,積極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加強生產建設與國防建設服務。”[3]并指出只有堅持貫徹這一方針,努力發展好群眾體育運動,人民體質得到增強,勞動出勤率才能得以保證,生產建設才得以保障。
從國防建設方面來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尚處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之中,因此必須提高革命警惕,努力鍛煉身體,準備隨時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保衛祖國的和平、人民的安全拿起武器走上抵抗侵略的道路,這是一個神圣的職責,要擔負這個職責,必須擁有健康而且強壯的體魄[4]。因此,群眾體育動員工作的開展是國防建設和生產建設順利開展的保證。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生產力落后、國家財政經濟尚未根本好轉、物質條件的匱乏使得人民群眾整體身體素質較差,體能未能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例如榆次、長治、忻州在1955年補充兵源時因身體問題不能入伍者占比38.5%,在學生中僅太原市區報考高等學校的考生就有41.9%的身體不合格,至于在職工中頭疼腦脹的、神經衰弱的也不在少數[4]。“人民群眾最大的幸福和愉快就是身體健康,一個身體有病的人是很難甚至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和愉快的”[5],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國家秉承以人為本、滿足人民訴求的理念,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豐富業余文化生活。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舊社會腐朽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使得人民群眾對國家提倡的體育運動缺乏正確理解。例如:有些工會領導干部對于國家體委和全國總工會關于開展體育運動的指示缺乏全面研究,他們片面地將體育運動與生產相對立,認為體力勞動就是體育運動,再去開展體育只會徒增勞動人民的疲勞,降低生產效率[5];部分群眾將體育運動看作是簡單的蹦跳玩耍,認為體育鍛煉是個人事情與國家無關。“為此,我們必須向廣大群眾宣傳群眾體育運動對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生產工作學習效率的作用,服務生產和國防的政治意義,必須明確性質、目的與解放前都是有著本質的變化——解放前的體育運動是玩樂的象征屬于資產階級范疇,新中國后的體育運動是用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是屬于社會主義范疇。”[5]
為更好、更有效地動員群眾支持體育工作的開展,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結合國家政策與地方實際情況,在中央要求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有針對性的群眾體育動員工作方案。
廣播體操是一部比較簡易的徒手體操,不需要特定的場地設備,動作簡單,民眾參與性強,容易長期堅持。勞動者在生產工作中由于長期連續做某一種或幾種單純的動作,往往會使身體某些部位畸形發展,做廣播操可以使平常無法用到的肌肉能得到鍛煉,避免畸形情況發生,還有助于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太原市自1951年開始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以來,各級政府幫助基層單位訓練領操員2000余名,逐漸將廣播體操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起來,至1953年全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大體上都參加了廣播體操鍛煉,并基本上得到堅持。
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能夠更廣泛地適應群眾不同的愛好和需要,吸引更多的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為此黨和政府深入調查研究,針對廣大群眾興趣、喜好舉辦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山西省從一開始體育活動主要是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幾個球類項目,到后來逐年增加新項目,各種運動隊和活動人數越來越多,除學校學生基本上都參加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外,在1954年時,廠礦企業有各種運動隊948個,參加活動人數8500余人。山西省政府結合實際在農村、部隊、學校和機關等不同的基層單位,號召廣大群眾采用各種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使體育運動在現有基礎上向前發展一步。
發現、培養、依賴體育積極分子是開展文化體育工作的重要環節。體育鍛煉的開展必須依靠廣大干部和業余積極分子努力工作。因為他們與群眾有著密切聯系,通過開辦訓練班培養積極分子有助于提高其文化體育水平與組織能力,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通過發揮體育骨干的積極性,在工作中有計劃地分配積極分子去領導各種活動,發揮組織、動員作用,使他們成為群眾體育運動的宣傳者、組織者、領導者。萬榮縣裴莊大隊成立了山西省第一個海鷗女子訓練隊,通過發揮骨干作用對村民進行指導。她們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一套在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規律和做法:“農閑時多鍛煉,農忙時少鍛煉,勞動空閑抓時間,一年四季不間斷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5]
開展運動競賽是促進體育運動群眾化、深入化的重要方法。實踐證明,通過各項運動競賽,首先,會給人們的思想認識上起到直觀教育作用,許多觀眾在看到運動員在運動場優美的身姿與健壯的體魄,很自然會想到體育鍛煉的作用,在引起羨慕的同時,更能激發人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其次,通過互相觀摩學習對運動技術的提高也起著決定性作用[6]。運動競賽的舉行,不僅使參加比賽的產業系統單位和人數增加,而且比賽成績都有提高,太原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田徑體操運動會在田徑比賽45個項目中,就有29項由85人分別打破了省、市以往的最高紀錄[7]。
為促使群眾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同時大力推進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山西省采用適當的動員方法,廣泛宣傳體育意義,提高了體育動員工作的有效性。
勞衛制是蘇聯體育運動工作中的重要經驗,它是蘇聯首先創新的一種科學的富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體育制度,其目的是培養健康、勇敢能夠擔當生產勞動和保衛祖國的愛國者[8]。1954年我國開始推行勞衛制,成為我國體育制度的基礎。山西省各市體委及各系統體育委員會組建勞衛制工作管理機構,并指定專人負責,使每一個參加鍛煉的人能夠獲得必備運動技能與衛生知識,按科學的方法進行有效鍛煉。各學校團組織協助黨、政機關,普遍試行了勞衛制預備級和開展了課外體育活動,集中協助黨、政做了宣傳教育、組織發動輸送骨干、安全保護等工作[9]。
建立體育協會是發展群眾體育運動的一個主要環節,是所有群眾體育組織的方向[6],也是提高群眾積極性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沒有建立體育協會之前,往往面臨著群眾積極要求參加的體育活動無法和不能很好地組織起來的矛盾。建立體育協會后,滿足了群眾的意愿,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精神。體育協會基本任務是向群眾宣傳,廣泛吸引和組織群眾參加體育運動,把他們培養成為健康強壯、勇敢堅毅、朝氣蓬勃、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祖國保衛者,同時協會還發揮著橋梁的作用,深入基層實施上級的政策。
宣傳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是細致的、經常的、戰斗的思想工作。體育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必須依靠廣泛的社會力量和有效的宣傳,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體育運動家喻戶曉,才能順利地正常地開展起來,達到應有標準。幾年來,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報以及電影廠、廣播電臺、電視臺十分重視體育運動的宣傳,根據體育運動發展的需要在1950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體育雜志《新體育》,在1954年和1958年先后成立了全國性體育宣傳機構——人民體育出版社和體育報社。1956年,山西省在《山西日報》上開辟體育專欄,介紹體育知識,報道體育消息動態并配發社論,此外還舉辦座談會,邀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先進生產者、工作學習模范來談體育運動對提高生產、工作學習效率的親身體會,并編印體育鍛煉方法和生理衛生等材料,各市體委和文化教育部門有計劃地舉辦體育知識宣講會,共同組織體育衛生的圖片展覽[10]。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動員之下,各項舉措穩步并行,民眾對于開展體育運動有了全新認識,體育運動的價值、意義得到普及,人民群眾開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組織與參加各種體育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群眾體育動員成效顯著,為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動員工作的開展不僅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懷,還為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體育動員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據1955年年底統計,全國推行勞衛制的共有870所學校,參加勞衛制測驗的有523799人,約有80000人達到勞衛制標準,大大促進了群眾性體育運動的進一步開展[8]。從推行勞衛制以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已成為一種習慣,如山西中等學校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已是普遍現象,許多工廠機關的青年組織鍛煉小組,積極主動地要求參加勞衛制的鍛煉和測驗,群眾自愿主動參與鍛煉的熱情大幅提升。
動員工作開展后,錯誤思想得到糾正,群眾開始明白體育運動是為生產服務、為群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具有一定技術知識的一門科學。開展群眾體育動員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廣大的人民群眾認識了體育運動為祖國建設服務的重要意義,從而把體育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根本上打消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僅把體育當作娛樂消遣、只會耗費時間等片面的錯誤的傳統觀念。
在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上,郭沫若講到:“在開展體育運動中必須發揮我們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品質,貫徹熱愛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勞動能力,培養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成為建設國家的優秀人才、保衛祖國的英雄戰士。”青年團學校組織在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去開展體育運動時,以耐心說服教育的方法去動員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有效結合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進行思想教育,明確參加體育運動是更好地保衛祖國與建設祖國,是做一個新中國的青年對于祖國應盡的義務,是愛國主義行動中的具體表現。
堅持黨的領導是群眾體育動員工作順利開展的根本保證。在舊社會,體育運動僅為少數人所占有,是僅供一部分人消遣娛樂的。新中國成立后,群眾體育運動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體質增強、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尤其是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加強對各地群眾體育工作的組織與領導。在山西,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體育動員工作中黨的領導問題,遵照中央指示,認真組織群眾體育活動。
群眾體育運動開展必須依靠群眾,有了群眾積極參與,體育事業才能順利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群眾體育動員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注重人民的身體健康,充分考慮群眾的實際需求,將“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作為“新體育”精神,這鮮明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為人民謀利益的宗旨。山西群眾體育動員期間,多措并舉舉辦知識講座、運動競賽、體育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為提高群眾的身體素質奠定了基礎。
回顧整個群眾體育動員工作過程,“體育積極分子”等典型模范的樹立與宣傳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回顧這一時期典型模范的案例,呈現出從個別到一般、從少數到廣泛的發展脈絡。就山西而言,體育積極分子影響力由原先對于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帶動,發展到對臨近基層單位、一定區域產生影響,最終形成通過以山西日報、山西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報道促成全省各地區大規模響應的“鏈式反應”。同時,各級充分發揮黨員在群眾體育動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黨和人民政府很快確立了體育運動的正確方向。毛澤東同志在1952年就向全國人明確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1953年又向全國青年提出“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關懷和領導下,我國人民體育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