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承 張汝鵬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必然結果,我國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深度合作,如派學生赴外國留學、接收來華留學生、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辦學等。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逐漸呈現出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特點?!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逐年增長,我國赴這些國家留學人數也在穩步增長,和周邊國家開展了??啤⒈究?、碩士各個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我國開始由原來的教育資源輸入國向教育資源輸出國轉變。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內涵式發展,首先表現為高等教育發展呈現更加開放與包容的特征。我國高等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伙伴院校加強了聯系,相互交流的機會增多。這些國家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會傳至我國,豐富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開放”這一特征無疑是首要前提,包容的精神正契合“一帶一路”倡議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其次,高等教育發展理念更具創新性與共享性。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我們不只是追求教學形式的現代化,而且還應當以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形式不斷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理念。除了要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形式進行創新建構,還要注重高等教育的信息共享。在我國教育理念發展的過程中,不應盲目推崇國外的教育理念,無需妄自菲薄,而是應該基于本國的發展需求,對國際社會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借鑒,以促進本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著力打造的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的“五通”表明,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不僅需要依靠經濟硬實力,同時也不能忽視文化軟實力。國家之間的交往關鍵在于民眾親近,民眾的親近關鍵在于文化交流、心靈相通,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國情不同,宗教信仰有異,在推進倡議落實的背景下,加強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傳遞“共商、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各國青年學子在文化交流中增進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加強兩國民眾民心相通,進而增強政治互信。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合作,是為“一帶一路”建設儲備人才的重要途徑。隨著雙方經貿聯系的日益密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數量逐步增加,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政府組織管理、國際經貿、工程開發等領域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1]。在促進與沿線國人才流動這項工作上,我國不僅具備提供優質教育的能力,還為與沿線國交流搭建了平臺,為沿線國家專業人才來華留學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各國的發展離不開大量本土化人才資源的支撐,我國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能夠為“一帶一路”各個領域夯實人才儲備。
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及地區之間關系的載體[2]?!肮餐w”休戚與共的價值觀念對“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具有引領作用[3]。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國際角色發生了很大轉變,由被動參與國轉向主動推動國,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建設相關學科,在應對環境問題等全球挑戰中貢獻中國智慧。
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軟實力”在國際博弈中的重要性,意涵不以暴力強制手段讓其他人接受,而是以說服和吸引為手段逐漸使人接受。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一帶一路”建設中教育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各國教育實際狀況上的,一切合作以平等、互惠互利為原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有助于打破文化的藩籬,使各國的教育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必將有利于提升我國及合作伙伴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交叉和優勢互補,學科建設相對滯后。學科建設缺乏時代性,在市場適應方面也尚有欠缺,缺乏一個能夠統籌“一帶一路”相關學科建設的平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有關項目合作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項目設計及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然而,當前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的合作更多還是集中在文化交流、教育管理等方面,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產業相關性有待提高。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存在因缺乏國際化經營人才遭受投資受挫、經營失敗的情況;若不能強化學科建設,實施產教研結合,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企業的發展。
從發展趨勢上看,第一對不平衡是“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匹配?!耙粠б宦贰苯ㄔO中我國高?!白叱鋈ァ鞭k學取得的成效與目標之間還存在差距。“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是中外合作辦學,真正在海外建設的分校數量很少,與英美等境外辦學大國的差距還很大。第二對不平衡是“軟聯通”與“硬聯通”不相匹配。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倡議的實施不能僅從功能主義加以定位,也要適時轉向人文主義,尤其是那些周期長、投資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迫切需要輕資產項目充當潤滑劑和粘合劑。我國與他國相比往往比較關切政府間合作,體現出重上層、輕民間,重“硬聯通”、輕“人聯通”的特征[4]。這也相應地造成了“一帶一路”沿線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政策更傾向于重機工專業,而忽視了全領域發展人才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教育合作與“民心相通”。
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普遍較高,然而課程的國際化應該以國情為基礎,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層次,開設與國際理念接軌且融合本國特色的課程。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尚存在不足,譬如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中與我國簽訂了學位、學歷、文憑互認雙邊協議的國家數量相對有限,即使是已經與我們簽訂相關協議的地區,因其年限久遠,質量標準亦沒有提高。缺乏一套既符合國際標準又兼顧我國國情的國際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會使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過程中出現外部質量保障不足、內部自我監督混亂、評估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在經濟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以后,學術成果國際交流的需求會增加,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高低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學術交流渠道不夠暢通,專門研究高等教育領域國際交流的著作比較少。近年來,雖然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術創新取得長足進步,一些理論成果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這些優秀學術成果僅僅是在國內流行,未能產生相應的國際影響力。其主要原因是對學術成果國際交流重視不夠,再加上新冠疫情導致交流渠道不暢通及部分學者對“走出去”信心不足。當前,我國教育智庫建設存在數量偏少、質量不高、影響力小、專業性不足的問題[5]。官方智庫的獨立性差,研究難以避免會受行政力量干擾;民間智庫人力、財力資源有限,大多面臨經費不足的問題,影響著研究成果的質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疫情造成的影響范圍多達190個國家近16億學生,這些學生都被迫中止了線下學習課程進程[6]。疫情期間,全球范圍有半數的學校處在全停課或半停課狀態,有近1/3的學生沒有辦法參加線上的遠程學習,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疫情之下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7]。新冠疫情一方面阻斷了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學生個人和家庭的支付能力受到影響,家庭收入因素制約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需求。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應當根據“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調整完善來華留學生的培養及發展模式。除了完善獎學金制度,還要優化留學生入學考核標準,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體系,除了將學習成績納入考核范圍,還應當把思想品德納入考核范圍,避免出現學生質量良莠不齊的狀況。還要建立多種形式的輔助教學模式,比如說開設漢語語言班,或是與孔子學院合作,要求學生在來華留學的各個時段都必須加強漢語學習。加強國際化課程建設,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國別問題研究、民間習俗文化的科目等。
針對高等教育國際與“一帶一路”建設產業相關性不強的問題,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分層分類、先重后輕,突出關鍵環節,以產教融合實現高等教育與產業同步發展?!白叱鋈ァ钡钠髽I應面向科研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既有針對性又有靈活性。緊跟并適度超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需求,鼓勵企業參與和產業相關的教育項目,培養方式明確、人才需求缺口大的項目以“訂單式培養”的方式精準對接[8],培養懂技術、促經貿的學科應用型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各不相同,有必要在政府層面制定中長期交流發展規劃,將教育合作政策落到實處,強化頂層設計與宏觀指導。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出臺明確的政策,鼓勵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對其進行有效引導和監督;統一中外合作辦學的準入制度、質量保障和評估認證制度,實現學分互認及教育標準對接,在合作的準入資格、教育規模、教師隊伍質量、外籍教師的比例、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從制度層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進行引導、規范。
提高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的水平,保證教育質量,重要一環便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對待外國優秀教師要持歡迎包容的心態,積極邀請他們前來中國參加科研活動,或是授予外聘教師身份,便于他們在中國高校順利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有計劃地派遣“一帶一路”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前往國外進行培訓、深造。
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從學校內部出發,加強教學質量保障;二是從政府及社會的外部出發,對高等教育加強監督。充分借鑒國際上完備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將其相關政策和制度工具透明度高等優點融入中外辦學工作中,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發展新型教育智庫,首先要完善教育智庫的制度建設。由原先政府投入為主的資金籌集方式向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及私人資助等聯合途徑轉變,保證智庫建設的資金來源多樣。其次,在研究過程中應當保持客觀立場,以保證研究成果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有效性。智庫研究應當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鑒于“一帶一路”數據庫大多是由某個機構單方面發布的,缺少沿線國家權威的信息資源,在數字化生產的大背景下,構建“一帶一路”多語種共享數據庫尤為重要。在打造新型教育智庫的過程中,應立足于亟待發展專業、交叉學科,及時更新沿線國的經貿需求信息,尋找各國利益的契合點,形成建設智力共享平臺的內驅力。
促進數字教育轉型不僅要數據溝通,還要保證平臺暢通。要重視應用智能技術對教學環境的優化,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智慧教室的建立。通過智慧教室,基于學情管理系統,為教學活動提供靈活、智能、人性化的互動空間,通過數字與物理空間的結合實現本地與遠程之間的學習互動。譬如在新冠疫情期間,位于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工程技術大學就通過智慧教室成功舉辦了有關區塊鏈、物聯網安全及機器學習的研討會和職業技能培訓班。數字教育轉型還能產生“溢出效應”,除了“一帶一路”沿線和地區的院校能從中受益,智能技術與數字平臺的合作企業亦能融入產教研一體化,實現內部良性互動,進而激發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