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浦孝,李 珊,袁燕榮,劉 寶,孫繼友
(1.昌邑市林業發展中心,山東 昌邑 261300; 2.泰山區林業保護發展中心,山東 泰安 271000)
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是我國重大生態工程[1]。我國鹽堿地總面積約9 913萬hm2,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約占我國總面積的1/10[2]。濱海鹽堿地生態修復不僅豐富了當地綠化景觀格局,改善了濱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環境,還能更好地解決濱海地區經濟、環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良性循環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3]。鹽堿地涉及的生態問題主要包括土壤鹽度高、肥力低與生態環境脆弱等[4],整治工程需要綜合性措施,單一的技術模式不能滿足當前的整治需求[5]。
山東昌邑濱海地區是平原鹽堿地區,立地條件差,受客觀環境制約,植樹造林改善生態成本較高。近年來,政府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大力鼓勵駐地企業參與到生態建設中,采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營,有效破解了技術、資金短缺問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其中昌邑市阜瑞生態林場最為突出。該林場位于渤海萊州灣南畔,林場建設由單純造林育林向林業多效益、生態公益型轉變。2021年3月,該林場被授予“山東省規模化生態林場”榮譽稱號。昌邑市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方案,形成了以青阜農業綜合體為主體、規模經營為基礎、三產融合為路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鹽堿地改良“昌邑路徑”[6],為類似生態林場的修復提供了參考。
昌邑市位于渤海之濱、萊州灣畔,屬環渤海經濟圈、青島都市圈,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昌邑市面積1 627.5 km2,人口58萬,海域面積681.7 km2,海岸線長53 km,淺海面積430萬畝,灘涂30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植物資源,自2003年開始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九屆北方(昌邑)綠化苗木博覽會,成為了國內最具影響、人氣最旺、展出效果最好的園林花木盛會之一。全市園林綠化苗木發展6萬畝,苗木企業達到300多家,品種600多個,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市”“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國家級苗木交易市場”等榮譽稱號,是江北苗木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技術推廣中心。
昌邑市阜瑞生態林場位于昌邑市最北端的濱海鹽堿地區,土壤含鹽量高,立地條件差。2018年以來,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通過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林場,改善濰坊昌邑市北部鹽堿地生態環境,經過多年綜合治理,昔日鹽堿灘涂變成為了生態綠洲。目前,林場總面積4 000多畝,在林場帶動下,周邊建設了高標準農田林網15 000畝。
濱海鹽堿地區造林必先治土,治土必先有水[7]。為破解鹽堿地造林瓶頸,林場先后投資1億多元,著力對鹽堿化程度高的區域改善立地條件,遵循“先工程引水治鹽堿、后造林綠化改環境”的原則,通過管道將濰河水從30多km外引進林場區域內的32個大小灣塘水庫中,蓄水能力達到500多萬m3,還積極利用雨季降雨多的特點,每年收集100多萬m3雨水。同時,廣泛采取耕翻漫灌、種植綠肥作物、地膜覆蓋、化學改良劑等技術措施,提升土壤改良成效。整個林場內,建設了完善的排灌水系,做到全年能灌能排、四季排灌便利。通過改良,林場鹽堿化程度大大降低,大部分的土地適合樹木生長,新植樹木長勢良好,曾經的荒灘變成了生態綠洲。
為提升鹽堿地造林存活率,林場大膽創新,通過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組織模式,積極推行規模化、多元化的經營方式。成立實體性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青阜農業綜合體,通過土地流轉整合周邊村莊土地資源,并投資1 200萬元,新建、整修了林場周邊道路36 km,新栽植樹木100余萬株,實現了造林增綠、生產增收的雙贏。
建設過程中,林場始終依靠科技,做到適地適樹。造林過程中,林場投資500多萬元,從外地引進直桿榆、刺槐、皖槐1號等抗鹽堿樹種近百萬株,用于林場造林綠化及周邊農田林網、溝路渠與村莊綠化美化,在保證造林成活率的同時,也豐富了區域樹種資源類型。加強科研合作,注重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著力為林場營林生產提供智力支撐,合作建設了“濰坊市鹽堿地綠色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科研工作站”,研發的紫花苜蓿新品種系列已獲得國家專利[8]。提高林分質量,注重管理人員配備,成立專業護林防火隊伍,管理區域細分到人,具體負責責任區域范圍內的森林防火、病蟲害管理、森林撫育等,切實提高了林分質量,做到“林有人造,場有人管,樹有人護”。
全面建設林場后,該區域內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覆蓋率增加4.2%,由1.5%增長為5.7%。在林場帶動下,周邊高標準林草、林糧間作面積增加1.5萬畝,森林資源質量與數量得到極大提升。同時,林場建設后可有效保護該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林草資源種類由建場前的5種,變成了10種,有效恢復了被破壞的地表植被,為動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與棲息環境,加快了不同物質和生物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保證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林場及農田防護林建設后,有效改善了林網內的小氣候,可調節該區域風速、溫度和濕度等,提高單位農田產量[9]。據調查,林場建立后,農業產量明顯增加,正常年景增產8%~15%,在氣候異常年份可達到20%~25%,平均每年糧食增產200斤以上。林場造林初期,通過間作花生、大豆、中草藥、苜蓿等,實現林農間作,增加收入并改良土壤。同時,開展林下養殖如金蟬、雞、鵝等,提供了高營養的綠色食品,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周邊村莊農戶發展林下種植5 200余畝,人均增收1 000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在林場輻射帶動下,該公司立足“三農”中心,構建了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開展耕、種、管、收、儲、加、銷等一條龍服務。目前,公司土地流轉、托管服務面積已達10萬畝,已有3個鎮街、30多個村莊的1 600多戶村民以會員身份加入綜合體,受益群眾達到5 000戶人以上,年帶動農民節支增收近3 600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結合昌邑北部渤海灣南岸獨特的泥質海岸自然景觀和植被特點,抓住檉柳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契機,不斷植樹造林,提升林場區域內森林質量,并與青阜農業綜合體連成一體,將所有景觀要素充分結合,令森林景觀更加豐富,具有多樣性特征。承辦了“首屆昌邑市青阜農業苜蓿美食節暨柳疃鎮第三屆群眾文化藝術節”,吸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游客前來參觀旅游,年吸引游客3萬余人,實現旅游收入100多萬元。
林場建成后,成年樹冠可以承截近一半的的降雨量,有效減少地表徑流一半以上。地表枯落葉增加腐殖質,發揮海綿效應,具有吸收和滲透降雨的作用,增加地下徑流。每年揚沙天數由建場前平均每年15 d,減少至每年6 d,起到改良土壤、防風固沙、保護野生動植物等作用,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自然災害減少,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提高,當地生態環境承載力增強,居民的生產居住環境改善顯著。

表1 林場年均效益評價統計Tab.1 Annual benefit evaluation statistics of forest farm
林場的創新經營模式在魯北濱海重鹽堿地區鹽田、蝦池轉型復墾改良造林方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立地條件有效改善,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成為了昌北沿海綠色生態屏障。同時,依托林地資源、林下空間和森林生態環境,深入開展林下種植、加工銷售、森林景觀利用的多種經營,重點發展高附加值農作物種植、中草藥栽植、苜蓿種植,實現農林資源共享,產業優勢互補,生態、經濟可持續循環發展的林業經濟模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周邊村民家門口就業,帶動林業農業可持續循環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做出了新貢獻。
開展生態修復既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 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10]。不論是政策走向還是現實需求,都要求生態修復向技術集成化和區域產業化方向發展[11]。通過阜瑞生態林場自然資源領域生態修復及應用價值研究,結合昌邑實際,對次生鹽漬化重、土壤鹽堿化程度高的區域提出幾種生態修復利用方式供借鑒[12],依托林地資源、林下空間和森林生態環境,深入開展林下種植、加工銷售、森林景觀利用的多種經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2.1 農田林網建設模式
農田林網是濱海平原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還能促進農業穩產、增產。建議昌邑市加強農田林網建設與鄉村振興、美麗河湖、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相結合,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的原則,堅持林網混交、樹地分離,在基本農田的溝、路、渠兩側種植楊樹、槐樹、白蠟、檉柳等樹種,做到“見縫插綠、見土植綠、能綠盡綠”,實現林木田成網,路成行,岸成蔭,極大提升人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4.2.2 濱海草地改良模式
濱海草地改良模式主要通過人工種植草地進行土壤改良,建議廣泛推廣北部鹽堿田試驗種植優質苜蓿改良土壤這一措施,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先進生產技術,一次播種能夠種植5年時間,一般28 d收獲一茬,一年可收獲5茬,產量高,既改良了土壤又增加了牧草產量,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值得大力推廣。
4.2.3 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通過林場舉辦苜蓿節開發濱海旅游資源的經驗,建議加快以檉柳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加快推進昌邑市濰河、虞河、南水北調輸水渠等11條水系林帶建設,做好“水綠”結合,積極發展綠色游、生態游、休閑游,整合綠博園、濰水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區等資源,打造濰河70 km生態文化旅游長廊,促進林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