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波 徐婷婷 何艷華 許博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4)
籃球是一項全面性較高的運動,具有高消耗、高對抗、高強度的特點,形成雄厚群眾基礎,成為人們所熱愛的運動。運動員身體接觸多,很多籃球愛好者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關節損傷成為運動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籃球運動員容易受到運動損傷,關節損傷在所有運動損傷中發病率最高,包括踝關節、踝關節等,關節損傷屬于急性損傷,很容易轉變為慢性綜合傷。籃球場對抗激烈,攻守對抗圍繞高空展開,關節損傷在籃球運動中較為常見,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后遺癥,嚴重困擾著人們的學習、生活。針對這一現象,有必要分析籃球運動員關節損傷機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策略,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安全。
隨著籃球聯賽成功舉辦,籃球運動得到普及,籃球運動成為各項運動首位,資料顯示超過90%的籃球運動員有過關節損傷,超過55%的運動員殘留各種后遺癥。運動員運動強度大,籃球運動起跳頻繁,做上籃跳投、爭搶籃板、防守、騰空動作時,足部離開地面,身體容易失去平衡,落地不穩向一側傾斜,出現崴腳現象,若運動員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足部不慎踩在凹凸地面、籃球、他人足上,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損傷。關節損傷情況較為常見,降低了運動員競技狀態,是影響運動員技術發揮的頭疼問題。根據籃球運動特點,分析造成運動員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從運動解剖角度提供建議對策,防止籃球運動過程中的關節損傷。
籃球運動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包括人的爆發力、速度、彈跳力、體能,運動員激烈對抗時,由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起跳后難以保證自身安全性,未考慮落腳點和落地方式,落地緩沖不夠,沖力過大、落地不穩造成關節損傷。有些對手打球動作粗野,犯規動作較大,身體接觸較多,容易發生關節撞傷,運動員騰空起跳時,即使考慮了落腳點和落地方式,但注意力主要用于維持身體平衡,對落腳點和落地方式不能及時做出反應,沖擊時間過短,人體未能及時調整,沖力作用于關節,同樣造成落地不穩的問題。運動員打球時追求速度,選擇穿低幫輕質籃球鞋,對關節保護性低,足部與地面接觸不當,籃球場地粗糙,采光情況不理想,關節用力不平衡,影響運動員視力判斷,視線受到干擾,對籃球來路的預判不準確,技術動作后知后覺,很難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員比賽前心理準備不足,賽前焦慮,擔心失敗,下意識完成某個動作,增加關節損傷幾率。
運動員籃球場對抗時,疲勞期間仍然堅持高強度運動,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人體調整姿勢的速度變慢,腎上腺素分泌越來越多,反應遲鈍,體力透支和身體疲勞的情況頻發,生理功能和運動能力降低,肌肉不斷積累疲勞,身體協調性變差,削弱了對關節的保護力。大多數運動員在室外進行籃球運動,天氣有時過于嚴寒或炎熱。溫度和濕度過高,體內循環溫度較高,容易發生中暑,加快人的身體疲勞,包括神經疲勞和肌肉疲勞,人體水分能量消耗變快,體內能量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下降,負荷超過身體承受能力。溫度和濕度過低,肌肉僵硬容易發生凍傷,血液循環變慢,生理機能水平和運動能力下降,運動員身體機能進入興奮狀態的時間延長,該種情況下籃球運動過于激烈,超負荷運動就會產生運動疲勞,需要關節提供爆發力量,關節過度疲勞,容易造成關節損傷。
業余籃球愛好者對準備活動的意義認識不夠,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準備時間過長,有些人甚至不做準備活動,沒有認真完成熱身,籃球運動內容和準備活動內容未充分結合,使得關節不靈活,關節液少,內臟器官功能和神經系統未充分調動起來,肌肉韌帶伸展能力和彈性較差,肌肉難以被迅速拉長,伸展能力沒有達到最佳狀態,為運動損傷留下潛在因素,技術動作不協調,提高了關節損傷概率。
隨著籃球運動明星效應的影響,運動員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開始爭先模仿球星的技術動作,多為夸張模仿和強行模仿,做出一些自己力所難及的動作技巧,自身條件無法滿足技術動作,包括“后仰跳投”、“過人投跳”等,但有些人忽略了技術動作與自身的匹配性,對關節造成傷害。初學者球性不熟,籃球技能不夠熟練,技術動作錯誤,接球時關節緩沖不好,處于下蹲位,進攻和防守時重心低,發力動作不正確,關節高度緊張造成損傷。運動員防守動作不正確,通過抬腳、鉆人、伸腿等危險動作阻止對手,投籃隊員落地后,容易踩到對方的腳,造成關節扭傷。大多數籃球愛好者沒有系統學習籃球技術,技術要領不清楚,籃球基本功較差,落地階段關節沒有彎曲,對抗動作容易造成關節損傷。跳起爭球是最容易引起關節損傷的動作,運動員緩沖不當,忽視落地緩沖,腿部肌肉承受力變大,而關節徹底放松屈曲,肌肉受力小于收縮力,接觸地面時不會產生內力,承受沖擊較大,關節肌肉保持一定緊張度,踝關節和膝關節容易受傷。
運動員關節不適時仍參加籃球運動,帶傷進行訓練和比賽,關節和發力不能結合,關節力量不夠,劇烈運動時關節容易側翻,穩定性差,運球不穩定,且運動員關節損傷防治意識薄弱,缺乏安全教育,關節沒有徹底恢復健康的情況下,籃球運動技術動作變形,容易造成再次損傷。
運動員應樹立良好的體育風氣,培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意識。加強籃球運動組織工作,排除外界不利因素,包括天氣、器械、場地等,不能在水泥或塑膠地面上打球,不可以選擇有裂縫和坑的場地,地面不能結冰潮濕。運動員應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收獲籃球運動的樂趣,發揚體育道德精神,培養良好體育道德作風,嚴守籃球運動規則,包容鼓勵隊友,正確理解規則精神,明白侵人犯規規定,尊重贊賞對手,運動員激烈對抗時,不能暗自較勁,避免橫沖直撞,要品味籃球運動的團隊合作魅力,提高身體保護意識,防止對抗激烈造成關節損傷。關節力量較差的運動員應穿戴護踝,護踝對關節的支撐性和包裹性較好,打球時穿高幫籃球鞋,為關節提供支撐力。籃球運動員應動腦子打球,認真理解籃球規則,學習醫務監督知識,在運動過程中注意保護自己,高空落下時克制自己的非條件反射,著地時做滾翻動作,定期檢查籃球場地,改善運動衛生條件,維修籃球場地的器材設備,保證器材設備安全程度。運動員應清楚了解關節損傷造成的后果,提高關節保護重視程度,注意落腳點和落地方式,騰空落地避免踩到別人的腳上或球上,減少關節損傷幾率。
籃球運動員應做好熱身準備活動,比賽訓練前充分活動關節。運動員應遵循人體生理反應規律,先熱身再運動,提前做好肌肉拉伸、伸展關節、壓肩練習、振臂運動、擴胸運動等熱身運動,刺激生理機能和大腦興奮狀態,保證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都處于高效興奮狀態,維持籃球運動水平,避免在籃球運動中造成不必要損傷,打球時佩戴繃帶和護膝等護具。籃球運動員應進行針對性的專業練習,全面活動熱身,使用輕器械做臥推和提腕,增加肌肉血流量,借助啞鈴活動上肢和下肢,使關節運轉靈活,肌肉韌帶達到一定熱度,加大神經受體敏感性,減少關節損傷發生率。運動員籃球運動前應通過各種輔助手段,充分伸展身體部位,使體溫上升,保證關節運動協調性,提高肌肉血液供應能力和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肌肉和韌帶的伸展,減小肌肉粘滯性和關節表面摩擦力,充分活動和牽拉身體各個部位的韌帶、關節、肌肉,減輕關節負荷。籃球運動后注意關節肌肉放松,不能過度勞累,避免肌肉關節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運動員起跳要有意識控制體位姿勢,落地時稍稍屈膝,雙腿前后叉開,減少地面對關節沖擊力量。準備時間不充分時,可以進行慢跑或拉伸身體等簡單活動,使運動員更好應對高對抗、高強度的運動。
籃球場上合理分配體能,及時下場休息,采取恢復措施,避免體力透支和身體疲勞。運動員應認識到積極性休息的必要性,采用主動恢復法緩解身體疲勞,中場休息時要補充水分,籃球運動結束后進行小運動量活動,運動員水浴完畢,在醫務人員和隊員的幫助下完成按摩和熱敷,恢復體力,按摩采用擦、揉等手法,持續20min左右,起到消腫止痛和活血散淤的作用。運動員打球時要做身體素質能力之內的技術動作,合理安排運動時間,中間適當休息,運動后及時補充能量,保證體能充沛,面對不同場地設施和天氣,合理安排籃球運動量,當天氣過于寒冷或炎熱時,運動員應減少或避免太過劇烈的運動,與隊員進行身體對抗少的投籃訓練、過人訓練等,減少關節運動量,保持身體運動能力,提前遏制關節損傷發生情況。運動員可以根據外部表現,判斷自身疲勞程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訓練體能。
運動員應加強平衡能力,針對性鍛煉關節。借助器材鍛煉身體,提高韌帶柔韌性和關節靈活性,增加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的練習,加強肌肉力量和關節力量,由肌肉力量保護關節,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對抗能力和抗運動損傷能力,當運動員失去身體重心時,通過較好平衡能力保護自己,平衡是大腦和肌肉構成的有序生理反應,通過維持平衡的訓練,鍛煉關節功能,提升大腦空間感、動作協調性、肌肉爆發力、關節靈活性。采用俯臥撐推手的練習方法,鍛煉關節周圍肌群的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使關節能夠承受一定量籃球運動負荷,保護運動員不受損傷。運動員應掌握關節鍛煉技巧,加強訓練關節容易損傷的部位,訓練肩關節時,持棒進行肩關節擺動,令雙側肘關節著地,身體仰臥左右擺動,每次擺動持續10s,重復10次,使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訓練手指關節時,雙手交叉向上伸展,俯臥撐跳兩手擊掌,下蹲兩臂平舉,雙手握拳伸開,每組動作重復10次,鍛煉手指柔韌性,僅用手指傳接籃球、投籃、撐地俯臥撐和仰臥撐,面對籃板直臂用指腕力量擲球,鍛煉手指力量,加強韌帶牢固性和肌肉爆發力;訓練膝關節時,逐漸增加負重和抗阻力練習,采用站樁、繃勁、負重蹲起、半蹲、蹬臺階等鍛煉方式;訓練踝關節時,由于大部分籃球運動員右手打球,上籃時左腳起跳,右腳為落地支撐腳,這就增加了右腳踝關節的扭傷比率,運動員應加強弱側腳的力量訓練,如,交叉換跳、跳躍運動等練習,鍛煉右腳踝關節力量,提升弱側腳關節韌性。籃球運動員日常訓練時,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掌握正確落地方向,反復練習雙腳同時著地,左右腳步成30°-60°,有意識控制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落地穩定性。
籃球運動時應根據自身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選擇合適的技術動作。由專業人士為運動員給予指導,規范籃球運動動作,籃球運動員不能盲目模仿球星動作,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動作。減少支撐腳單腳落地頻率,避免踝關節承擔整個身體重量,掌握落地緩沖技術、學習籃球技術,減少落地沖擊力對關節的震感。落地和起跳分別采用鏈性緩沖和彈性緩沖,兩種緩沖方式關節屈的程度小,更有利于防止關節損傷。落地時前腳掌著地,膝關節彎曲,腳掌用力,腰部收緊微微彎曲,避免腳踝震傷,緩沖落地力量,化解沖擊風險。初學者接觸籃球運動時,先掌握正確的基本技術動作,再加大籃球訓練的強度和密度,強化技術動作的細節訓練,熟練搶籃板、突破、運球、跳投等技術,提高自身運動技術水平。訓練內容包括柔韌和力量,根據籃球運動特點,調整運動幅度,保證運動員體質剛柔相兼,精確分化大腦皮層,技術動作應有力協調、用力柔和,既能收縮變化,也可以大幅度伸展,防止韌帶挫傷。從而熟練掌握各種進攻與防守技能,循序漸進提升籃球水平,堅決不做造成身體損傷的危險動作。運動員應清楚掌握技術要領,加強籃球技能訓練,反復提醒自己容易發生關節損傷的動作,注意避開危險動作,保證姿勢體位的正確規范。在籃下限制區爭搶籃板時,進攻運動員要取得合理占位,主動與身體接觸的防守隊員對抗,判斷和預料防守隊員移動占位,提前預判防守隊員擋位,爭取足夠空間位置,為自己留下穩固落點,保持騰空落地的重心,防守運動員面對進攻隊員突破時,采用滑步動作搶占位置,建立一個合法防守位置,進攻隊員起跳投籃時,防守方起跳封蓋進行防守,不能與進攻運動員造成身體接觸,不可以任意伸展雙腿和雙臂,進攻隊員騰空時,防守方要注意擋位,合理選位移動,不能移動到進攻路徑上,減少籃下盲目起跳,切忌看到投籃籃球就爭搶,提高辨別對方真假動作的能力。
運動員關節損傷后應注意恢復,不能帶傷運動,待恢復好后再從事籃球運動。關節損傷后穩定性變差,激烈對抗時容易造成再次損傷,運動員可以利用壓力、溫度、電、光等刺激,采用超短波和紅外線進行理療,消除毛細血管代謝產物。若運動員關節存在不適,應立即停止籃球活動,判斷是否為關節扭傷。若關節扭傷程度較輕,運動員應躺在地上或坐在地上,減小關節負重,休息一段時間直至完全康復。運動員關節損傷嚴重時,應抬高腳踝,及時處理關節損傷,24h內用冷水或冰塊冷敷,通過冰敷減少血液外滲,收縮血管,輕輕包扎關節受傷部位,保證血液流通,在冷水和冰塊上包一層毛巾,防止皮膚凍傷,24h后熱敷,加速關節血液循環,加快營養物質吸收,醫院就診確定骨頭受傷程度,加快關節康復速度。
關節損傷是籃球運動的常見運動損傷,籃球運動員應安全開展籃球運動,高度重視關節損傷的防治,掌握關節損傷發生規律,總結避免籃球運動損傷的經驗,提前做好關節損傷防治工作,訓練平衡能力和關節肌肉力量,最大限度減少關節損傷的情況發生,保證自身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