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丹,李艷君,趙志國,盧麗萍,秦曉松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4)
“新醫科”是高等醫學教育為了順應時代要求而提出的,是服務健康中國、創新型國家發展以及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靶箩t科”背景下,各醫學院校正積極探索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醫學學科的具體教學實踐,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醫科”人才培養體系[1]。實驗診斷學是醫學檢驗學的骨干學科,也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學科,如何在實驗診斷學教學中提煉育人主題,挖掘育人元素,發揮育人功能,培養醫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2]?,F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實驗診斷學教學團隊在“新醫科”背景下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和實踐的過程進行介紹。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文化和思潮對當代醫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除了靠相關職能部門重拳出擊,集中清理網絡有害信息、關閉非法網站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在于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力。雖然醫學生價值觀在主流上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仍有部分醫學生偏離了正確價值觀的軌道,無法靜下心來做事,總被一些事物迷惑和干擾,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沉溺于舒適的現狀,失去銳意進取的精神,嚴重影響他們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大學求學期間作為醫學生重要的成長階段,本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增長實踐技能,以榜樣為力量,通過持續而有效的思政教育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讓自身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因此,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正規渠道獲取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實驗診斷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使醫學生明辨是非,堅持用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實驗診斷學教學中,教師居主導地位,學生獲取知識主要通過課堂和教材,途徑比較單一。隨著“新醫科”概念的提出,醫學逐漸從“生物醫學科學為主要支撐的醫學教育模式”向“醫文、醫工、醫理交叉學科支撐的醫學教育新模式”轉變。這就要求實驗診斷學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強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增加學生互動模塊,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端醫學人才。
近年來,醫文、醫工、醫理等交叉學科的蓬勃發展使傳統的實驗診斷學思政教育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的課程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教材結合幻燈片向學生講授相關理論知識,雖然也可以進行師生交流,但是互動范圍有限,學生參與積極性較低。隨著“新醫科”人才培養體系的逐步建立,教師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實驗診斷學思政教學案例編寫和案例庫建設的探索,創新課程思政模式,深入挖掘實驗診斷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在問題探究中加入學生元素,在課堂探究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實踐中自然生成,實現學生在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自我認同,繼而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維度培養學生大愛擔當和愛國情懷[3]。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結合實驗診斷學科實際,組織學生參加弘揚醫德醫風的社會實踐活動,校企聯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融入,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深化“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需要突破的難點[4]?;谒颊逃闹匾?,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素材,將實驗診斷學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醫科”背景下,對實驗診斷學的教育理念和專業定位重新思考,即培養適應健康中國的理念,增強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專業特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的醫學檢驗人才[5]。高校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構建協同建設教學資源、協同教學質量保證、協同教學實踐活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要深入挖掘實驗診斷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新時期大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潤物無聲,立德樹人。
開展實驗診斷學課程思政,首先要挖掘本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編寫實驗診斷學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建設案例庫,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以便有綱可依、有章可循。以下是教學團隊編寫的幾個典型思政案例:案例1:在講授實驗診斷學緒論時,重點介紹我國檢驗醫學事業奠基人葉應嫵教授。她在從醫的幾十年里,就實驗診斷學學科的規劃、技術規范的統一及室間管控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同時也培養了諸多檢驗醫學人才,科研成果豐碩。葉應嫵教授還多次向教育相關部門建言獻策,呼吁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檢驗醫學專業,并對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了寶貴而具體的建議,在我國檢驗醫學專業的建立、發展和壯大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多年來致力于檢驗醫學人才培養,費盡心血培養了大批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可謂桃李滿天下。授課教師通過介紹葉應嫵教授的生平,向學生講述那些發生在革命年代、貧苦年代的檢驗故事,勉勵學生不怕吃苦,學好知識,努力增長才干,將來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案例2: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陳竺院士科研團隊在實驗室基礎薄弱、科研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經過近20年反復臨床試驗,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應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白血病細胞可以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的細胞,大幅度提高了該病的治愈率。目前,這種靶向治療已經成為國際上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療法,造福社會、造福人類。此外,陳竺院士還作為主要負責人主持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組建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帶領我國的生物研究躋身國際領先行列。教師在講授“血細胞分析”章節過程中,要重點介紹陳竺院士這種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案例3: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核酸檢測效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檢驗科劉勇科研團隊聯合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緊急啟動了“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的研發,從論證、具體設計、實驗室性能驗證、室間對比等多個環節周密考慮,突破了常規采樣檢測小通量的技術瓶頸,在大幅度提升檢測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成本,非常適合疫情期間大規模人群的快速篩查。此外,在沈陽、大連、營口以及新疆和天津出現疫情時,都出現了在劉勇教授帶領下PCR核酸檢測隊伍的身影,為國內各地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芭醯靡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誰能知道劉勇教授此時已是年過六旬的老人,本應該在家頤養天年的他,臨危受命、勇披白衣戰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身先士卒,激情奮戰。授課教師在講授“分子生物學檢測”章節時,結合此案例重點宣揚這種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愛國情懷,用身邊的榜樣告訴學生只要有一顆忠于黨和人民的心,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業。
“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新理念”的“新醫科”,推動了一輪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新醫科”建設,促進醫工、醫理、醫文結合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辦學。高校間以檢驗醫學教學聯盟建設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充教學資源,積極推動實驗診斷學教育資源共享,力爭在學分互認、課程互選、名師互聘、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結合“新醫科”專業建設要求,將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與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破解實驗診斷學實驗、實習、實訓中的難題,解決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問題。抓住教育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契機,中國醫科大學醫學檢驗系同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實驗室密切合作,借助醫工相關專業助力解決實驗診斷學教學存在的疑難問題,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探討進行多向轉化,以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中國醫科大學是檢驗醫學領域唯一獲批國家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院校,今后還將持續改進、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項目深度融合,延伸實驗診斷學教學時間和空間,拓展“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綜合訓練”的實驗教學項目,以開啟實驗診斷學專業教育的未來。
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智能終端普遍應用的新時期,教研室要組織編寫實驗診斷學課程的思政教學大綱,建設案例庫,積極利用慕課、雨課堂、騰訊課堂等多種教學平臺,制作高品質的教學視頻和PPT,提供更多學習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主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沉浸式教學、融合式教學等多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積極改進。
教師隊伍建設也應該符合“新醫科”的教學需求,尤其是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山M織教師定期集體備課,新老教師間交流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體會,分享個人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一支具有堅定政治信念、深厚專業底蘊和豐富人生經歷的教師隊伍,承擔起學生思政教育和創新精神培養的責任,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高校也要為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千方百計改善與教學相關的硬件和軟件,科學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師資培訓和繼續教育項目。高??荚u導向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把教學質量放到首要位置;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評價指標,按照不同層級設計評價指標,進行具體的指標說明,形成操作性強的多方位教學評價體系。高校還應注重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營造良好工作氛圍,通過多種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動增強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榮譽感和獲得感。
實驗診斷學是一門直接為臨床服務的應用性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新醫科”背景下實驗診斷學課程思政教學要牢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6]。實驗診斷學教學實踐不再是以往單純被動的實驗室檢驗,而是在醫療活動中以患者為中心,為疾病的預防、診療和預后提供直接的客觀依據。實踐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要有效培養醫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打下敬畏生命、感恩奉獻、愛護患者和恪盡職守的精神基礎,以就業為目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保證醫學生學到真本領,滿足當前用人單位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為學生今后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勝任不同崗位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要求,還應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讓勞模精神成為凝聚偉大事業闊步前行的強大正能量[7]。2021年,中國醫科大學實驗診斷學教研室組織部分授課教師和檢驗系醫學生利用周末去沈陽市勞動模范紀念館參觀學習。館內重點展示了沈陽多位勞動模范和集體的先進事跡,通過史料圖片、實物、微雕、模型和生產工具等真實記錄共和國誕生以來沈陽這座東北老工業基地產生的二百多位勞動模范的故事。參觀過程中,師生還驚喜地發現了中國醫科大學陳洪鐸院士的宣傳展板,通過館員的細致講解,了解到20世紀70年代陳洪鐸院士國外求學期間,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朗格漢斯細胞來源于骨髓和脾臟,并證實朗格漢斯細胞可表達多種免疫功能,在皮膚移植排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了醫學免疫學的進步,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當時,我國皮膚科學才剛起步,對科研重視程度不夠,科研人才匱乏,科研基礎薄弱。這段國外求學的經歷,也使陳洪鐸院士深刻地感受到國內和西方發達國家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他決定回國為發展祖國醫學研究貢獻力量,于是婉言謝絕了美國留他長期任教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陳洪鐸院士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單講理論是沒有用的,要能解決實際問題”。他注重基礎研究,更注重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解決臨床問題的手段,在他的帶領下,國內第一臺負壓吸引表皮移植機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白癜風、淺表脂溢性角化癥等多種常見皮膚疾病有了新的有效治療方案。陳洪鐸院士熱愛祖國、尊重科學、勇于創新、敬業奉獻的高尚品德,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和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現場師生,是師生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醫學院校要充分挖掘社會大課堂資源,定期組織師生進行社會實踐,走進各地思政教育和教學實踐基地深入學習,堅定樹立建設健康中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