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孟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南通 221000)
高職體育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要想從整體上推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從多維化角度來思考,深入分析體育課堂中,學困生之所以存在的深層次原因。開展專門針對學困生的體育教育,注重教育的針對性,讓學生在未來職業成長的過程中更加順利,讓他們的職業生涯更為順暢。體育教師在面對學困生時如果能夠給與他們科學的指引,與學生和諧相處,學生參與鍛煉的熱情就會上升,二者之間是正向關聯的,學生的熱情一旦提升,教學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大都分布在15-20歲之間,孩子們思維方式較發散、好勝心強且愛表現自己。但有些學生對自身紀律約束力不強,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水平的集中狀態;也有些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以及集體學習生活之中。學生們體育活動的參與主要包括體育課、早操(課間操)、陽光1h的課外體育活動、學生自發組織的體育社團以及學校專門指導老師選拔組建的校運動隊。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們除了必須參與的課堂教學與集體活動外,其他形式的活動參與度不甚良好,有些身體素質較好的同學由于缺乏必要的運動去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男女生的親密交往,手機游戲或者其他荒廢光陰的形式。這一點,從每年一度的體質測試大數據的結果就能夠直觀地得出。教師應該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采取相應的科學合理方法去主動干預,以期有效管理轉化體育學困生的運動鍛煉參與。
學困生體育活動學練過程中,大多呈現出異于其他同學的外在特征。教師及時有效的外部干預,需要及時發現這些體貌特征并給于相應的恰當處理。外在特征之一就是課堂參與度方面,因為諸多消極因素的存在,讓學困生對體育失去興趣,也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快感,從而造成課堂參與的情感體驗較差。
除了課堂參與的問題以外,缺乏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品質也容易被直觀洞察。體育學困生對于稍有難度的項目明顯表現出畏難情緒、抵觸心理,不愿意嘗試和努力。吃苦耐勞的意志力薄弱,對于運動強度較大的項目可能帶來的生理刺激有意躲避。
基于上述長此以往的外在特征,這些學生們久而久之容易變得性格較孤僻且自信心不足。體育活動大多強調的分享參與、團結合作,不樂于參與其中的學生性格偏內向;正是由于缺少參與,體育運動能力較其他學生們明顯弱很多,從而掉入了“不愿意學練—運動能力差—更不愿意參與—身體素質更差”的惡性死循環當中。
日常的體育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授課的激情往往與學生的反饋效果密切相關。學困生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辦法最大程度將學困生數量降到最低,以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是關鍵,首先需要了解學困生產生的成因。
外在特征往往是內部因素的外化表現,學困生的上述特征也有其固有的成因。雖然這一歷史性難題屬于多因一果的現象,究其原因并細致分類還是有章可循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因素,即主要包含智力、體能、性格、學習態度、心理狀態等層面的自身因素;學生家庭環境、家長教育理念、家庭教養方式等家庭方面的因素;學校領導的支持力度、硬件設施的配備、體育活動組織安排以及學生活動管理等學校方面的因素。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那么自然而然產生了兩重課堂人際關系,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簡稱師生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簡稱生生關系。在兩種關系里,師生關系起更大的決定性作用。
在實施教學時,與學困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是決定師生相處效果的關鍵要素。教師要對教材的脈絡、內在邏輯了然于胸,不斷更新固化的教育方式,以啟發代替告知答案,讓學生在趣味的環境中獲得成長,學困生對于體育的興趣自然會大大提升。此外,老師在教育時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多了解學困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進而讓學困生在面對體育時充滿信心,不再畏懼。除了師生之間的和睦融洽以外,學生之間的生生關系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們日常學習生活都是朝夕相處的,彼此之間的了解更加深入。體育技能學習除了個人練習外,很多小組合作學習、集體學練,良好生生關系在學困生管理轉化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學習貫徹使用新課標時,首先需要確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有些教學資源是可以利用現有的進行相應的改良,而有的則需要整合開發,這些大都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完成的,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具有針對現有教學資源開發整合的能力。引導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
課程資源按照不同的標準有著不同的劃分方法。從學科角度來說,涉及到各門學科資源,這與現代教育提出的學科整合與交叉融合相對應;還可以按資源的地域不同劃分,又可以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這同樣是教育現代化中新型教育觀倡導的攫取可利用的一切社會生活資源,服務于教育教學的需要;除此以外,按其內隱程度分又可以分成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有些物化的資源可以直接借鑒使用,然而大多數的資源需要結合實際所需進行二次加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達到理想化的優化效果。因此,我們所提倡的整合各種教學內容和資源,其實就是包含上述所提到的各類資源。
我們的教學首先需要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與培養目標,體育課程教學也不例外。由于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原因,學生有著不同的身體狀況,他們能夠掌握的體育技能千差萬別,對體育的認知存在明顯的差異。老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確保科學性,對學困生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體現個性化。首先,對于那些理解存在障礙的、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的學困生,老師要選擇啟發教學的方式,在學習時給他們更多的鼓勵。體育教學時,要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在學困生取得進步時,及時進行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是有價值的,進而愛上體育。這樣,他們身上所存在的能力不足等障礙就會得到較好的解決;其次,老師不能以優等生的要求來要求學困生,要在標準上有一定的調整。
學生在得到教師的表揚時,他們向上的心理就會被激發出來,自尊心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在未來的學習中才會以更昂揚的姿態去迎接挑戰。和優等生相比,無論是在成績、思維、行為還是意識方面,學困生都表現出明顯的劣勢。他們因此會變得自卑,老師的鼓勵對他們而言更為重要,也更會讓他們感到成就滿滿。所以,對待學困生,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首先,教師要留意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在心理層面微妙變化,給與必要的鼓勵,讓他們的心理滿足感不斷提升。進而將其轉化為不懈奮斗的力量源泉,以積極的狀態學習體育,對體育充滿熱情;其次,老師要時刻提醒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向老師求助,特別是那些不善于表達自我的學生更應該給他們足夠的鼓勵。了解他們學習的困難,讓學生暢所欲言。對于學困生拋出的問題,教師在第一時間要予以反饋,讓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
課外體育活動是相對于體育課而言的。它是指學生利用早操、課間操、陽光1h等在校期間的課余時間參與的,以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課的補充、學校體育的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世界上已成為一種教育制度。也有將除了上述校內發生的課余體育以外,學生參與的社會體育培訓、運動特長生訓練等社會性體育活動也包含在內的。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和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師要引導體育學困生利用課下時間強化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而形成對于體育學科的濃厚興趣。可以專門設置一些適合學困生喜聞樂見又力所能及的項目,讓學生的體育熱情更濃。如此一來,課下鍛煉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學生的鍛煉習慣更為科學與合理。另外,作為課堂鍛煉強有力補充的課余體育,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興趣,以此促使其養成終身體育的運動習慣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體育器材(sporting equipment),通常是指競技體育比賽和健身鍛煉所使用的各種器械、裝備及用品的總稱。依據存在形式和使用類型,可以分為手持的輕器械、可移動的活動器械以及固定支撐的器械等。體育器材與體育運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質量優良、性能穩定、安全可靠的體育器材不但可以保證競技比賽在公正和激烈的情況下進行,而且還為促進運動水平的提高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學校內的任何教育活動,都需要以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作為首要原則,有安全隱患的存在和發生將嚴重影響體育教育教或活動的正常開展,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后果。體育運動的普及和運動項目的多樣化使體育器材的種類、規格等都得到發展。體育場地器材資源既是參與各類體育活動必備的客觀條件之一,也是激發學生學練興趣首先需要滿足和解決的先決條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約學困生體育鍛煉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就在于場地的缺失和器材配備的不完善。有時物質條件是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為形成良好的運動興趣奠定基礎。許多運動社團的成立,就是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學生以現有運動設施和資源為基礎,自發組織成立并能夠有規律開展社團活動。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設立體育器材專項資金,在相關方面予以支持和傾斜,不斷推進場地的完善和器材的更新,讓學生的多元化鍛煉訴求得到滿足。可以組織專人定期進行設備檢查,讓學生用得放心,用得安心,排除因安全隱患帶給他們的后顧之憂。
體育活動的開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體育學困生的存在。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揭示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開展現狀,初步分析學困生群體產生的原因,以及管理轉化的方式展開思考。要想讓體育學困生教育獲得較大的突破,需要全體學生管理人員及體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要做好長期戰的準備。此外,社會、家長也應該給與足夠的支持。中職體育教師要利用好各種類型的教育資源,讓學困生對體育的信心重新樹立起來。以循循善誘的方式發揮教育的價值,讓學困生的綜合素養邁上新的更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