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潔
志愿者是不以利益回報為目的,自愿參與公益活動的活動者。博物館作為公益機構,已經成為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的主要平臺之一。志愿者在博物館可參與的志愿服務除了基本的講解、服務、文書、攝影、設計等崗位外,還可參與策劃與博物館展陳相關的公益課程。
博物館公共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任務是傳播文化知識、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使公眾在愉悅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愉悅。博物館建立伊始,它的教育功能就已經存在,就應該把公共教育放在首位。[1]博物館的公益課程主要可分為成人版和少兒版兩部分,其形式可以分為館內課程和館外課程兩類。通常情況下,公益課程會由博物館工作人員策劃組織完成。館外課程會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前往社區、學校進行宣講,而以志愿者作為主要課程策劃者而非協助人員開展公益課程的情況依然比較少。
寧波博物館用五年時間探索出一條由志愿者參與教案策劃、課件制作、設計教材、現場教學、配套活動、現場攝影、后期總結為一體的公益課程實施方式,開發出“竹洲思遠”系列公益課程。2017年開始開展的“竹洲思遠”公益課程是一個屬于寧波博物館志愿者自主策劃的宣言傳統文化公益課程。
“竹洲思遠”公益課程為寧波博物院2017年推出的傳統歷史文化系列公益課程。“竹洲思遠”取自于寧波月湖十洲之竹洲之意。該課程分為成人版和少兒版兩個部分。2017年推出了成人版的《詩經》《古琴》兩個系列的公益課程。2018年開始推出少兒版二十四節氣公益課程。“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是寧波博物館推出的結合寧波博物館展陳,宣揚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該課程是一個面向小學生的傳統文化課程,既可在博物館內開展固定循環課程,也可進入各個小學、幼兒園開展流動課程。該課程以寧波博物館志愿者為課程主要組織策劃者。由寧波博物館文書組志愿者負責編寫,設計組志愿者負責設計,講解組志愿者和高校團隊志愿者負責現場教學,活動組志愿者負責現場配套趣味活動策劃,最終形成一整套同時適合館內、館外授課的公益課程。
博物館最初招募志愿者是以講解、服務兩個崗位為主。但志愿者中會有適合編著、設計、活動策劃、攝影等特殊才能的志愿者。而博物館自身工作人員數量的限制導致博物館無法全方位系統性地長期開展公益課程。人才濟濟的志愿者團隊將成為博物館達到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當博物館將各類志愿者組織成一個公益課程策劃團隊,公益課程便可以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既滿足了志愿者發揮自身特長,參與博物館各類不同崗位的需求,又達到了博物館長期開展歷史文化公益課程的目的。
寧波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到2017年已經完成了服務、講解、文書、活動四大主要志愿服務團隊的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寧波博物館志愿者團隊已經滿足了組織志愿者參與策劃公益活動基本條件。而本館志愿者也嘗試進入攝影、活動協助、小視頻制作、海報設計、流動講座等多元化的志愿崗位。因此,從2017年起,寧波博物館開始組織策劃建立由志愿者主導的“竹洲思遠”系列公益課程。
能夠參與課程開發的志愿者,首先必須對博物館的展陳相當地熟悉。唯有熟悉展陳的志愿者才能開發出與該博物館相對應的文化課程。能滿足這一首要條件的唯有講解志愿者。所謂志愿講解員,是博物館面向社會招納的不計回報、有志于博物館講解事業的志愿服務人員。[2]講解志愿者是對博物館陳列內容掌握最深的志愿者。
寧波博物院“竹洲思遠”公益課程教案策劃和現場授課的志愿者分別來自文書組和講解組的志愿者。其中文書組志愿者是從講解組志愿者中挑選出來的喜愛文字工作的志愿者,因此,可以說文書組志愿者也出自于講解志愿者。
在對公益課程教材編著前,志愿者管理員需要先對現有講解志愿者進行選拔。從講解志愿者中選出適合做文字工作的志愿者組成文書組。由于教材的編著絕非一人可完成的工作,需要一個團隊的志愿者互相配合完成,如此才能編寫出格式統一的整套教材。在文書組志愿者團隊成形過程中,需要團隊成員相互之間不停地交流實踐。最終形成集主編、編輯、校對、翻譯、攝影、設計各崗位為一體的文書志愿團隊。這樣的團隊才能完成一整套教材的編著工作。
2018年年初,寧波博物館文書組志愿者開始著手編寫《“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文字部分。于2018年12月完成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15個節氣課程文字教材,并將寧波博物館展出器物與節氣內容相配合,編寫出一套屬于寧波博物館特有的二十四節氣教材。再由設計組志愿者對文字材料進行書頁設計,最終形成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教材書籍。2019年,寧波博物館文書組志愿者繼續編寫《“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教材,于年底完成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9個節氣課程教材。至此,《“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教材全部完成。
組織志愿者開展公益課程教學最大的難點在于無法進行多人團隊式授課。多人團隊式教學有助于彌補非專業授課老師各方面的不足,可以在課堂上互相配合,以達到教學多元化的目的。這一形式適合博物館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課程。在志愿者授課情況下,很難將數位志愿者多次集合起來進行課前演練溝通,因此,只能選擇單人授課為主,配套活動為輔的授課形式。這種情況下,對授課的志愿者教師個人講課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在講解志愿者中選擇志愿服務時間超過三年以上的志愿者,方可勝任。課前需要志愿者根據教材完成相應課件,對課件進行審核后,再配以相對應得活動,如此可彌補授課教師個體上的缺陷,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多元化教學的目的。
寧波博物院“竹洲思遠”公益課程的首次課程為《詩經》。授課教師用近三個月的時間,將《詩經》的內容與寧波博物館的展品相結合,形成初步教材,完成課件內容。配合協助志愿者為課程設計了相應的書簽、折頁、冊子等豐富課堂內容的教具,并在現場配備了茶藝活動。而在教學場地的選擇上,為了突出“雅”,活動策劃志愿者將課堂安排在露天庭院中,配以席座,最終形成一個沉浸式教學的課堂。
“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在文書、設計組志愿者編寫教材的同時,每出一本教材,講解組志愿者就根據教材內容完成現場教學設計,制作授課課件,完成了該24個節氣的課程現場教學。活動組志愿者為課程設計相對應的可配套節氣內容的趣味活動,如桂花糕制作、河燈制作、品嘗寧波特殊小吃——菜年糕等等,從而加深小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和對寧波節氣風俗的了解。攝影志愿者在課程中記錄各個精彩瞬間,之后交由設計組志愿者完成宣傳小視頻剪輯。課后,文書組志愿者根據課堂內容以及現場照片視頻,寫出相應的宣傳文案。最終形成一個編著、設計、教學、活動、課后宣傳于一體的公益課程。至此“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公益課程館內部分全部完成,形成一個完備的可循環的未成年人傳統文化公益課程。2018—2021年,“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公益課程館內課程開展超過80場,受眾達到2400余位。
博物館的公益課程通常在博物館內進行,是以學員來博物館聽課為主要形式。由于人數限制,會將大多數學員拒之門外。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法,是推出館外公益課程,開展到校服務。所謂的到校服務,是由博物館專業人員帶著展品或教材教具一起到學校,服務教師與學生,甚至學生的家人。[3]將課程流動起來,帶到中小學,才能擴大教學范圍,增加受眾數量。
寧波博物院于2021年開始著手將“竹洲思遠”公益課程推向館外。“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開始嘗試進入中小學。流動課程與館內固定課程相比,需要加強授課環節的內容,一定程度縮減配套活動內容,使課程能適應不同場地不同人數的要求。最終,“竹洲思遠”少兒版二十四節氣課程形成了以志愿者教師授課為主,互動問答為輔的流動課程形式。
“竹洲思遠”公益課程從設想的那一刻起就將其以一個屬于志愿者的獨立公益活動而存在。基本由志愿者自主完成教案策劃、教案編寫、備課準備、現場授課、配套活動、現場攝影攝像、課后宣傳總結等各項工作。并逐步形成適合館內、館外同時開展的公益課程。完成該課程,需要文書、設計、講解、活動、高校團隊各個小組的志愿者共同配合,形成編著、設計、授課、活動、宣傳一整個系列的公益課程配合體系。在這個公益課程體系中任何一個志愿小組都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各個志愿小組緊密合作,形成配合團隊,才能讓“竹洲思遠”公益課程順利開展,最終形成一個可良性循環發展的公益課程體系。以此為例,我們可以看出博物館的公益課程最終目標是一個可以在館內、館外不限場地、全方位開展的公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