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哲,王儒年
(中國藥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亦源遠流長。文化事關一個民族的榮辱興衰,是一個國家夯實國際競爭力的精神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力量培養和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它構成了文化自信的內核,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偉大實踐中,同時將持續為發揚創新中華文化發揮優勢力量。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希望,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專業知識的強健者,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和民族振興夢想的重要力量。因此,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重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入。將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光大是增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培養全民族文化自信之所要。
中華傳統文化起源于神農時代之前,是中華民族數千年風雨兼程所積累的精神總和。它以儒家、道家、佛家等教化禮儀為內容核心,以百家思想為輔助內容,所包含的不僅是各地的風俗習慣、傳統工藝、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其中所附有展現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與精神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構成隸屬關系,它指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擁有傳承發揚價值,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具有科學性也具有無限價值的財富。
習總書記曾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重要價值[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不僅對大學生自身品性發展具有重大幫助,也對當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培養有重要影響。
在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中,“天人合一”的觀點始終貫穿其中,各家學說都有一定闡釋。這是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的智慧。“天人合一”所展現的是人們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理解,對于現今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也具有指導作用,同時也受到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在一些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及。
所謂“天”,即世間萬物所具有的自然客觀規律,“天人合一”說明二者的統一性,二者相互聯系,是和諧的、不可分割的。《莊子·達生》中提及,天地即萬事之父、之母,在有跡可循的中華文化中,人們對于自然一直是抱有尊敬態度的,甚至是抱有謙虛學習的態度的。《周易》中朗朗上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警句,被很多家庭奉為家訓,這展示了古人對自然的學習與尊重。古代詩人們也深諳此道,經常用自然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例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由自在,抑或是“淚眼問花,亂紅飛去”的悲傷,不經意間顯示的是物與人之間的相互融合與貫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觀點,與馬克思的人與自然觀不謀而合。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正確認識并科學的運用自然規律。提到自然,生態問題也是務必重視的。不尊重自然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可怕的。《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也提及人類對于大自然高高在上又自以為是的態度,實際上都遭受了大自然的報復。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問題也一直被關注。“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紅線的根本和依據,只有在尊重與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才能可持續地利用自然。
天人合一、 和諧共生的世界觀走入大學生思政課堂,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尊重與保護自然的觀念,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
修才修德,修己安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人駐足的部分,同時是人類在尊重自然的基本生存態度上,對自我發展的更高要求。其中包含眾多科學的對待生活的人生觀。只有科學的價值取向與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人生道路中得到踐行,才能使人們的生活有意義[3]。因此,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與品格。在《論語·憲問》中有“修己以安人”的名言警句,用來教導人們有了崇高的修養之后自然就會變得更加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愛他人。之后才會有人與人的關愛,社會的大和諧。
大學生處于青年期的社會化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既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培養鉆研精神,又要為即將進入社會做準備。這段過程有趣又很復雜,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觀念就將發揮作用。首先,對自身認識要充分且全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如是說。要想克服面臨的困難,要想清楚自己的初心,就要懂得自我完善,并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其次,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要學會攻堅克難,吃得苦中苦。接受天降大任的能人,無一不先經歷惡劣環境,或是身心俱疲的考驗。懸梁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的故事均是大學生耳熟能詳的典故,也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最好證明。其中所體現的精神無一例外都是努力與堅韌,這才是克服困難的捷徑。最后,也要學會自省與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在當今也未過時,在修才修德的過程中,自省與反思能夠使大學生臨危不亂,泰然處之,也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及時找出失誤根本,調整策略,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人生觀的健全發展。
首先,“國者,家也。”愛國精神是人們從小要接受的精神教育,也是貫穿整個人生的教誨。意識形態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有效推進意識形態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精神的身影無處不在,最為鮮明的就是在古詩詞中。愛國詩人在詩詞中灌入了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或以此抒發自己的精神抱負,或以此警醒世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詩詞或筆力雄健,或沉郁蒼涼,但每一句都體現的是錚錚鐵骨,散發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他們無小我,只重大我,為國、為人民殫精竭慮。
其次,感恩自古以來是本民族秉承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感恩的是我們的國家,是我們的社會,是我們身邊不斷伸出援手的朋友。花木蘭的故事就是典型,這位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不僅走進中國學生課本,更值得驕傲的是被改編為動畫走上了迪士尼的熒幕,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肯定。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今,社會發展飛速,一些人的生活越來越趨向于功利化,學習工作也逐漸浮躁。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告誡我們上善若水,淡泊名利,在人生努力的道路上,要取之有道,不能急功近利。對于大學生來說,立德為先,不為名利而損人利己是極其重要的。淡泊名利才能在學術研究上更踏實,才能以最真誠的態度積極進取,取得更多優秀創新成果,繼而造福人類。
希爾斯指出了“傳統”在人類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希爾斯在《論傳統》中強調了傳統是千古歷史歲月中人們實踐的結晶,是數代相承的習慣準則,更是對諸多不良行為的潛在感化力量[4]。然而即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但是現階段大學生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少之又少。部分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并且在接受相關教育方面面臨主客觀多方困境,造成一部分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程度降低。
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是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基礎,而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儲備是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如果人們對本民族文化不夠了解,不進行深入認知與思考,那么對文化的認同度將降低,對民族文化產生懷疑,甚至對社會,對國家,對制度失去信心。
現階段,在傳統文化了解上,部分大學生知之甚少,不能真正明白其深刻含義,所以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遠遠不足。究其原因可以歸結如下。首先,有一部分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原因。由于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命途多舛,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一些仁人志士在救國圖存的同時全盤否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導致至今許多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正確的意識。他們以偏激的觀點來看待,認為傳統文化都是封建思想,是所謂的“心靈雞湯”,是過時的文化,不值得學習。
其次,就當前社會狀況來說,越是發達的城市,生活的節奏越快,一些大學生在這種緊張的節奏中變得浮躁。許多中國傳統工藝是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鉆研學習完成的,而許多學生認為這是在耗時耗力,因此學習傳統工藝的人逐漸變少,關注的人也寥寥無幾。例如,直播現在是炙手可熱的宣傳工藝、售賣產品的方式,但是前段時間某著名高校大學生直播非物質物化遺產“建盞”數小時,觀看人數卻只有導師一人,令人唏噓。實際上建盞工藝作為傳統文化需要具有十足的耐心才能出現精品,我們要關注學習的是這些傳統工藝傳遞出來的文化精神,這并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為了從這些精神中更好的沉淀自己。
最后,有些大學生在學習上抱有功利性態度,因此產生學習誤區。他們只愿意學習專業性技能,而不愿學習人文精神。他們認為只有專業技能才能對他們將來的就業有好處,才能獲取更多的名與利,繼而買房買車。但是他們忽略的是人文知識帶來的精神營養,帶來的內化于心的品質,從這一點來說正是人文精神在支撐學生進行科研,也是人文精神增強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給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途徑。這有利于中外優秀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給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風采。然而,當今世界形勢在不斷調整之中,各個國家的戰略博弈也在顯形與隱形中不斷進行,與以往不同的是,文化的輸出也成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全球化語境下,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時魚龍混雜,不是所有文化都應該被吸收的。如果大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知識儲備缺乏,認知不足,那么就很容易被外來文化影響,從而不分對錯地全盤接收外來文化。“群羊心理”也由此產生。過洋節、吃西餐被認為是時尚的標志,是上流社會的標簽,人人追求西方文化,甚至移民到異國他邦生活也成為潮流。而反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有時被邊緣化。
目前,大學生群體表現出的是追求“快餐文化”而不屑于了解中國古典名著。同時,大學生們熱衷于追求美國大片、泡沫韓劇、日本動漫,而京劇戲曲、唐詩宋詞相較于這些更具視覺沖擊性的外來文化失去了吸引力。這也告誡我們發揚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創新宣傳方式。
現行教育格局下,與許多大學生的心理類似,許多高校,尤其是專業型高校重視科技與專業教育,而不重視人文教育。對于人文教育開設的也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教育部規定的高校學生必修課,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開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升學率與就業率,對專業技能課程做到盡善盡美,與此同時卻忘記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數大學生從小接受的僅有碎片化教育,而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大學生們大多不清楚其中的構成要素。即使是對傳統文化中的某一元素感興趣,也沒有哪門課程能使其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學習。對于“碎片化教育”,《論語》這本飽含傳統文化思想的著作是典型例子。在大學生的義務教育和高中學習階段,課本中都涉及《論語》 的內容,每個大學生也都能背出其中的名言名句,但是通讀《論語》原著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課本中只是將《論語》中的內容碎片化,將幾則名句挑出讓學生學習,而在課下學生也大都不會主動完整學習并理解其中精神。對于其他傳統工藝、傳統藝術、經典名著更是如此,學生們了解的僅僅只有皮毛,而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就不能深刻理解內涵及其所傳達的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中各個分支都可以開設一門課程。大學階段,沒有了語文課的加持,學生們能夠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愈加狹窄。眾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類似于傳統科學、傳統工藝的課程,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只有上述提及的高校學生必修課。然而這些課程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的挖掘,沒有最大限度地展現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價值,因此,不能作為傳統文化學習的專業課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將其中深刻內涵灌輸進被教育者內心,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榮譽感,使得被教育者內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的過程。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必須對思政課堂進行完善,使之更貼合新時代大學生心理,更符合社會發展現狀。
為響應國家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號召,許多高校在思政課程中進行了創新。課堂教學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2019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5],對全國高校提出課程改革的要求。于是創新思政課堂,使之更生動有趣成為討論的熱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樣樣均沾,專業文化與精神文化俱存。因此對其進行更加完整、精彩的教育,就恰好能夠滿足思政課堂創新的需求。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課堂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高校所在地的文化進行特色化專門化教育,利用“粉絲文化”效應,讓學生喜歡上特色文化,自然就會吸引到感興趣學生前來學習。有了特色化的課堂,在教師備課后形成的就是一門完整的課程[6]。例如,可以開展“中華民族服飾演進”課程,在課堂上通過講解服飾的演變,分析各朝各代的特點,以及各朝代服飾所展示出的優秀文化。此類課程甚至可以聯系學校“漢服社”“唐裝社”等社團進行實物演示,通過視覺與思想雙重沖擊達到師生知識共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學生心中,豐富他們的民族文化知識。組織學生集體觀看《詩詞大會》 等傳統文化類節目也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他具體內容均可根據其文化特點開設相應特色課程。例如,河南省所推出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節目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登上熱搜后引起一片叫好,吸粉無數。
與此同時,另一個引人注意的途徑是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融合,從大班集體教育改為小班化教學,打造有個體特色的思政課堂。例如:為工程類學生介紹中國古代、近代的橋梁、道路等工程方面發展史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為醫學類學生重點講述人民的抗疫史,使他們增添自豪感與責任心等。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來傳授優秀傳統文化,在確保知識性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更易使學生理解,也能夠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不是與自己所學專業毫不相關的,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學生的重視。
“行之,明也。”實踐在大學生的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只有書面講解,還要通過實踐使學生親身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即在注重第一課堂教學成果的同時,還要結合第二課堂共同進行。
第一課堂指的是教師根據大綱及課本,按照課時數實施教學任務的課堂,這也是被廣泛接受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則是其延伸,并且占有重要地位,指的是在學生學時計劃之外參加的各類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實踐活動不是一切課外活動,而是與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它肩負深化第一課堂學習內容,促進學生消化吸收的主要任務,能夠有效地將第一課堂的書本內容轉化為學生的興趣愛好。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課堂如果單單依靠第一課堂教師的講解,不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因而要聯動第二課堂進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千年積累而成,也形成了各地特色理念。每個地方的博物館、文化館等都有對傳統文化的記載[7]。處于現代化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們要想深入體會這些精神,必須要結合第一課堂的內容灌輸與第二課堂的親身體會。例如,帶領學生們參觀博物館,了解當時人們留下的物品,利用3D、VR 技術還原當時場景,學生們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先輩們的智慧與拼搏精神。
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群體都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是懷抱濃濃的地域文化構成體。高校應該利用好這一點開展特色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可以開展分地域的特色傳統文化宣傳大賽,由來自不同省市的學生們組隊宣傳家鄉傳統文化,在宣傳講解中加入競爭精神,能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這種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使學生們對各地傳統文化愈加了解,繼而產生深入了解的興趣。
這些都是使大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吸收,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榮譽感,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
豐富大學生思政課堂是當代思政教育的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堂不容忽視。以上所提出的培養路徑具有針對性,只有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使高校思政工作更深入進行,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培養出德才兼備、擔當大任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