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需要利用好自身的校園陣地,用自己的學識點燃學生們對真善美的激情。做好老師就需要具備相應的道德情操,教師們的為人處事、于公于私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學生們,想要做好老師,就需要扎根學識,同時,做好老師還要具有仁愛之心。要將自身對于教育的熱情和情感傾注于學生身上,用信任樹立學生們的自尊,以便于促進學生們茁壯成長。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四有”老師建設需要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基礎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根本任務,教師作為學生們前進方向中的引領者和思想中的解惑者,更是學生們成長道路中的引路者、教育者。在教學環節要抓住思政教育階段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的根本任務,適時培養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錯過此階段對學生們的德育培養,后續教育階段和初入社會工作階段將很難形成正確的三觀。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中,向學生們循序漸進地滲透思政教育,能夠更有利于學生們接受思政教學理念。思政教學環節是基于專業課基礎上開展的,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符合我國當下教育的目的和基本的國情。新一輪課程體系和教育評價改革中,要求課程教學始終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要緊抓思政教學工作,在思政課程體系建設中要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這樣才能夠有效實現思政課教學的育人功能,也才能符合新時代下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任務是當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所提出來的重要教育議題。教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各學段、各課程的育人功能,才能夠幫助教師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使各類課程和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相應的協同效應。
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師要明確當下高校思政理論課隊伍建設,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武裝學生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入當下社會風潮,引導學生們更好的傳播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要讓學生們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落實者,而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要始終秉持科教興國人才發展的重要強國戰略,以便更好地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論述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的開展,目的是完善立德樹人的教育機制,糾正當前教育工作中育人導向不明確的教學問題。長期以來,很多人習慣用一次和兩次的考試成績,或者是學生們的考評成績來衡量學生們的能力、學校的好壞。這樣的考試方式評價讓很多教師失去了信心,而思政教育多注重實踐性學習,所以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才是提升學生們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如果學校只注重學生們實踐課程的成績,而忽視思政教學工作,那么就不利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三觀,也不利于學生們日后更好地工作,更不符合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任務要求。實際上高學歷和高成績并不代表教育的成功,如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僅僅以學生們的競賽成績和實際考試成績作為評判標準,沒有真正將育人落實到實處,那么就很難起到教育的導向作用。新時代的課程教學環節,在深化教育評價和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考評中不僅是要注重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評,更要注重對教師在課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考評。學生評價中應不只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更應關注學生們的思政素養。這樣的考評方式才能夠為學校營造更好的思政教學環境,同時也能夠讓思政學科融入到課程思政體系中,這對當下教育工作開展與指導具有參考意義。當今教育教學工作環節有諸多改革之處,課程體系建設環節要求教師能夠深化課程改革,以適應教育發展的方向為主落實育人工作。課程思政理念和高中化學專業課程的核心素養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實現課程教學環節中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幫助學生們在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不斷培養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們除學習知識之外,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教師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建設符合自身制度的師德師風體系,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凝聚于自己的人生之中,要真正做到幫助學生,為學生謀福利,教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學習知識。
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陣地,思政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正確思想理念的傳導,這樣才有助于做好學生引路人的工作。如果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不能加強政治建設,就難以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基于從嚴治黨的要求下,高校教師不能只談自身的特殊性,要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關系,聯系自身的教育實際,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實際教學中要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始終堅持符合自身制度的師德師風體系,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正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謀福利。想要樹立崇高的政治理想,首先教師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緊跟新時代的潮流,學習先進的時代精神和政治理論,用自身的行為去引導學生,并不斷在教育教學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將自身的精力投入到思政課教學事業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政治信仰和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保持敏銳的政治判斷力,把政治標準作為對事物是非公正判斷的標準,嚴格規范自身的言行和日常的行為。
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為主,引導學生們感受他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力量,從而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暑假和寒假實踐行動教學方案,或是讓學生們去參觀紅色基地,感受人民公仆的奉獻精神,增強學生們對于思政課教學知識的認同感和真情體驗感,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中國近現代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教學內容,給學生們講解優秀黨員和道德先鋒的感動事跡,增強學生們對于做人做事的感悟。借助英雄的故事和事例,使學生們得到的震撼,遠超于枯燥的書本,進而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學習修養。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遞者,也是學生們人生道路的引路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堅守好教師的精神追求,這是教師隊伍建設和安身立命的根本。現階段在多元價值觀的交匯下,教師需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輔助來指明學生們學習的道路。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燈塔,能讓每個教師都志存高遠,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教師要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偉大使命,要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的展開教育教學。當代高校思政老師扎根于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四個自信”,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信仰者、宣揚者、踐行者,可以利用校園論壇、校園活動和網絡戰地,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來鼓勵學生們,以便幫助學生們規避理想信念中存在的盲從性和虛幻性,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時還能夠培育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的教師應以理想信念為支撐,做學生們的榜樣,并引導學生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貼近自己的生活和實際,讓學生們學“馬”用“馬”。
合格的教師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要以自身為楷模來引導學生,這就需要高校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所謂的道德素質就是需要教師以德立身,學生們才能以師為敬,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一個道德情操較高的老師就是敬業愛生的好老師,教師首先要愛崗敬業,要將學校、教育、工作發展和自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兢兢業業,努力奉獻,隨時隨地關心每一位學生,要將每個學生視如己出。教師在講到愛國、民族危亡時,要講述尋找正確的革命道路的故事;講到改革開放時,要講述改革開放歷程及取得的進步,讓學生們感受到當下的家國情懷,并在教學過程中將這種道德素養培養給學生們。最后教師還可以運用自身愛崗敬業的體現來感染學生們培養嚴謹的精神。教師在課前認真仔細一絲不掛的備課,課中聲情并茂有理有據的講課,認真地進行作業的批改和知行合一的實踐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們并及時提醒學生們做好教學工作,保證教育的秩序感和職業感,讓學生們能夠在校內校外注重自身的形象,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學習實踐之外,要向學生們介紹不同的學術觀點和學術中所需要探討的問題,比如說在學生們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如何解除運動性的疲勞。要為學生們詳細介紹運動疲勞存在的幾種學說,比如代謝性產物的堆積、能量的消耗、突變理論等。通過對這些觀點理論的分析和研究,幫助學生們理解軍體課以外的相關知識。
掌握當下的前沿知識,刻苦鉆研,嚴謹求學。國外有教育學家指出,為了學生們獲得相應的知識,教師應該吸收整個海洋,要求高校教師有廣博的學科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下,教師要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毫無保留地的教給學生們,挖掘研究的新亮點。目前,高校教師理論課教學的科研任務應該掌握前沿的知識。好老師更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要具備學習科研處事、育人的智慧。要明確應以“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方式展開教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才能夠做個教書育人的好老師踐行好教學理念。
教師在提高自身學識的同時,還能夠帶動學生們終身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思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體現出讀書鉆研的精神,比如,概論課老師在講授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們推薦《寂靜的春天》《苦難輝煌》等書籍,讓學生們感受教師治學嚴謹的同時,也能夠帶動學生們參與進來,通過研讀經典,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
近愛是由衷產生的,是教師的仁愛之心,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們尊敬,這是一個教師在展開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素養。思政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水平,還要培養學生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們自身的發展規律,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做時代的接班人。要以學生為本,學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才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也可以言傳身教地教育學生尊重他人。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指出,當下學生是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以“四有”標準淺析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就是要打造中華民族夢的筑夢人。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將自身的經歷和熱情獻身在教育事業上,通過在教育事業中的不斷創造新業績,來有效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并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便能夠基于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的特殊性,加強高校思政理論教師隊伍的建設。
【相關鏈接】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Sichu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置的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學校座落四川省綿陽市;由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和綿陽市人民政府共建。
學校前身是兩所省部級重點中專— —綿陽衛生學校(創建于1958 年)和綿陽中醫學校(創建于1960 年)。2000 年,兩校合并組建國家級重點中專綿陽醫科學校,2006 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全日制公辦普通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8 年8 月1 日,學院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截至2015 年12 月,學校有校內專任教師293 人、校內兼課人員70 人、校外兼職教師785 人、校外兼課教師11 人,其中雙師素質教師136 人,占46.42%;兼課教師70 人,其中雙師素質教師34人,占48.57%。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3 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2 人;四川省十大名中醫2 人、四川省名中醫8 人;綿陽市級拔尖人才6 人。
科研平臺
根據2017 年8 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綿陽綿陽市級社科智庫建設優秀基地1 個。
綿陽市級社科智庫建設優秀基地:四川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5 年度,學校科研項目立項共9 項,其中市、廳、局級4項,校級5 項。“基 Android 的移動教學管理系統應用研究” 獲得2015 教育廳自然科學一般項目;“基于絲/蘇氨酸激酶為靶點的中藥卜芥抗癌機制研究”獲得2014 年綿陽市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立項等。2017 年,學校完成的《一種含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提取物的制備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020 年2 月12 日,學院主要完成單位參與的《5.12 特大地震綿陽災后十年傳染病防控核心技術與效果評價》獲2019 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館藏資源
截至2015 年12 月,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54.22 萬冊,光盤視聽資料1 萬冊,電子數據3.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