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亮
(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優秀醫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和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批批優秀醫務工作者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表現讓人敬佩,優秀醫務工作者是我國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而優秀的醫務工作者應是醫學技能精湛、職業素養高尚的復合型人才。在后疫情時代,結合醫學教育和醫學生成長發展趨勢,在強化醫學生醫學技能的同時,應注重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充分利用抗擊疫情時的生動案例,引導和幫助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素養,為醫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奠定基礎。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1]。職業素養是個體行為在職場中的具體量化表現,職業素養是個體內涵,而個體行為是外在表象,職業素養主要具有內涵性、引導性、可塑性等特點。任何一個從業人員都要有職業素養,只有在良好職業素養的引領下,才能被社會認可,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其職業發展中尤為重要。醫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學業周期較長,而醫學是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專業,針對醫學生的培養,醫科院校需要按照醫學生自身成長需求與發展規律進行培養,以此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醫學技能精湛、職業素養良好的醫務工作者。有道是專家易得,良醫難求,從醫學生自身成長需求和發展規律來講,職業素養對醫學生成長和社會需求來說都非常重要。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既有利于其成長,也有利于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醫學人才的培養、公共衛生醫療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問題再一次凸顯在公眾面前。“雙一流”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我國醫學教育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升醫學教育競爭力。而醫學教育競爭力歸根結底要落實到醫學人才培養上,畢竟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四大職能之首。提高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更加優秀的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應該重視和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高等教育與社會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調整的關系。高等醫學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因為社會發展會為醫學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沖擊和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人們生活方式、傳統課堂教學都帶來了沖擊。當前,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還可利用國內外重大醫療事件中醫務工作者展示出的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案例進行培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意識到醫務工作者的重要性,沒有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就不可能在抗擊疫情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不僅體現出醫務工作者精湛的醫學技能,而且彰顯了醫務工作者高尚的醫德、敢于奉獻的精神,這都為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增添了助力。當前,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較大,因此社會也需要高技能與高素養相融合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各醫科院校附屬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一封封申請加入援鄂醫療隊的請戰書讓我們為之動容,這背后所表達的是醫務工作者大愛無疆和甘于奉獻的精神,這比傳統在手術室為患者治療的案例更具有教育張力,畢竟新冠肺炎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是無法估量的,而正是因為醫務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世界充滿了溫情與溫暖。在舍棄小家團聚加入抗擊疫情的一線隊伍中,所展現的是高技能與高素養醫學人才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健康所奉獻的力量。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和效果才會得到舉世關注,醫務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中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個人職業素養的展現為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提供了鮮活案例,也是醫學教育史中一筆寶貴的財富。醫科院校在開展醫學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案例和榜樣,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醫學人才。
在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醫療資源需求也很迫切。立足后疫情時代特點,注重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有利于全面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豐富的內涵,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醫科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使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新行為認同是新時代大學生在主觀意識層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遵守,主動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者、尊崇者、踐行者[2],引導醫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就業方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使醫學生將行為遵守與個人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醫科院校只有將立德樹人作為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線,充分開展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并與醫學生第二課堂相結合,構建管理育人、教師育人、服務育人的“三全育人”體系,才能使醫學生職業素養真正在立德樹人的引領下得到培養。醫科院校在醫學生培養過程,突出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把職業素養培養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進一步加強以醫學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的職業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圣職責。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醫學生職業素養才能得到全方位培養。
2020年9月8 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這一看似只有部分人員參與的表彰大會卻與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有著聯系。獲得表彰的抗疫英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偉大抗疫精神是在抗擊疫情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時代內涵和深遠意義,必將激勵著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奮勇向前。醫學教育堅持內涵式發展,首先要加強醫學生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培養、大醫精誠的職業技能培養,使醫學生成為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人民健康守護者。抗疫精神以典型人物事跡為載體,承載著全體醫務人員的時代精神特質,映射出其崇高品質和行為操守,凸顯出抗疫精神的基本內涵和實質要義[3]。結合抗疫精神,醫科院校應組織醫學生成立抗疫精神學生宣講團,讓醫學生自發宣傳抗疫精神,用生動和鮮活的案例引導醫學生,讓醫學生將抗疫精神內化和吸收,引領學生厚植奉獻、大愛、敬業的精神,并以此轉變為自身成長成才動力。
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沒有一種舍生忘死的精神、沒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無私奉獻是不可能取得抗疫成果的。在抗疫過程中,121所開設醫學教育的高校組織了277家附屬醫院的3 994名醫護人員施援武漢,高校的350余家附屬醫院按照當地衛生健康部門的統一部署,全部投入當地疫情防控工作。各醫科院校附屬醫院的“最美逆行者”既是醫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醫學生高尚職業道德培養的生動案例。醫科院校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生動案例,發揮榜樣的教育示范作用,通過開學第一課、榜樣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引領醫學生向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優秀榜樣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生命至上,這是貫穿我們抗疫過程首要的價值理念,正是有生命至上理念,黨和國家做到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抗疫精神也宣揚了黨和國家對生命尊重的理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也是每個醫學生曾經宣過的誓言。醫學是一門人學,醫務工作者接觸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是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理念。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需要生命教育的滲透和生命文化及醫學文化的浸潤,通過文化進一步引導和激發學生內生動力。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正是因為這3個屬性的存在,才使人能區別于其他動物而存在于社會;生命教育具有導向性、超前性與實踐性3個特點,對醫科院校而言,醫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標本,每一次實驗課都要讓醫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沒有無私奉獻的遺體捐獻者為醫學教育做出貢獻,我國醫學不可能取得長足進步[4]。醫學教育應讓醫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進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使其深刻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句話,理解生命的不易。在有限的生命里作為醫學生應該學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承擔救死扶傷的醫療工作,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做出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種特殊形式告誡世人,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疫情期間,我國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展現了“天下一家”的道義擔當。我國抗擊疫情所取得的成就,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一線醫務工作者努力奉獻及各行各業團結拼搏的結果,整個過程體現出我國人民愛國情懷和團結一心的精神。作為醫學生除具備醫學技能外,還應具備家國情懷及責任擔當意識。有國才有家,家國情懷不能只體現在自己小家,通過抗擊疫情中涌現出來的“最美逆行者”可以發現,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是一種大局觀的體現,也是高尚家國情懷的現實體現。在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將抗疫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與新時代價值觀導向相結合,讓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建立在愛國主義精神、科學至上、團結協作的基礎上,使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具有家國情懷和敢于拼搏奉獻的中國時代特性,能為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甘愿獻身。
醫科院校的內涵式發展需要結合時代特色和時代需要。在后疫情時代,充分利用抗擊疫情帶來的積極效應,并將其運用于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使醫學生努力成為具有精湛醫學技能、良好職業素養的優秀醫學人才。